[摘要] 近年來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民營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其中融資渠道不暢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著重分析江蘇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相應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民營企業 融資 信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民營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尤其是2004年被江蘇省確定為“民營經濟促進年”,民營經濟更得到了強勁增長。以2007年為例, 1月~11月,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0231.81億元,同比增長29.5%。實現利稅總額1555.11億元,同比增長46.7%。實現增加值4877.64億元,同比增長19.8%。由此可以看出,江蘇民營企業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勞動效率、吸收富余人員、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江蘇經濟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特別是資金缺乏,已成為困擾民營企業的重要問題。融資不足是民營企業產業升級的瓶頸;能否籌集到資金并進行有效的利用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
一、江蘇民營企業的融資現狀分析
1.民營企業內源融資在資本結構中所占比重偏大
江蘇民營企業無論在一次創業的啟動階段還是在二次創業的擴張階段,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都是業主的自有資金和留存收益。根據2007年對無錫市民營企業的調查顯示,71.81%的被調查企業將“內部積累”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初始資本來源于所有者、合伙發起人以及他們的家庭。而對于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僅靠內部積累中難以滿足全部資金需求的。而依靠利潤留存途徑增加的資金與民營企業發展所需全部資金相差甚遠,約束了企業進一步擴張,這也導致了許多民營企業經營難以為繼。
2.金融機構給予的資金支持總量偏小,且結構不合理
江蘇省民營企業對全省的GDP增長貢獻率在2006年已經超過50%,但其得到的資金支持卻與其經濟地位極不相稱。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短期貸款數量雖呈遞增趨勢,但相比江蘇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明顯偏小。據南通市企調隊對如皋市91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隨機抽樣問卷調查顯示,僅有29.7%的企業融通資金來源于銀行,同在從銀行獲取貸款難易程度中,回答困難的占到3成,一般的占到63.7%,比較容易的僅占6.6%。常州全市金融機構對民營經濟的貸款總額僅占各項貸款總額的12.2%。其他地區反映的情況也大致如此。而且目前民營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也往往是期限不超過半年的短期貸款,只能用于填補流動資金的缺口。但企業迫切需要的卻是長期貸款,以便進行各項技術改造和廠房設施建設。由于長期資金匾乏,不得不動用流動資金進行技改和基建,結果導致流動資金緊張,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3.直接融資渠道不暢通
由于國內資本市場準入的門檻高,從股權融資來看,作為企業發行股票上市的惟一市場,滬深證券交易所都設置了很高的門檻,絕非一般中小民營企業所能問津,加上管理日趨規范,廣大的中小民營企業更被政策性地排斥在資本市場之外,無法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而地方證券交易市場和風險資本市場則尚未列上議事日程;民間融資活動雖然活躍,但規模小且處于“非法”狀態。另一方面,從債權融資來看,目前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股票市場的發展,大企業都難以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融通資金,規模小、信譽等級相對較差的民營小企業就更不用說了。
二、江蘇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分析
1.企業自身的原因
民營企業由于規模小,業務比較單一,資金投入量不大,營業額小,自身無法提供足額、有效的擔保或抵押,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低;,內部監督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納稅意識不強,這些影響了銀行對其規范經營的評價,因而銀行難免對其會存在“惜貸”“慎貸”的行為。
2.金融機構運行機制缺陷
長期以來形成的信貸門檻高的現象仍沒得到根本的好轉,銀行的眼光多投向國有大型優質企業,而忽略了信用程度和資信等級均不高的中小民營企業群體。對民營企業的信貸需求,銀行的審批手續也是較煩雜的,審查也是格外的嚴格。不管是在機構設置方面,在信用評級方面,還是在貸款授信權限方面,銀行的機制暫時還是不能適應民營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除此之外,信貸資金投入民營企業時存在的風險與收益不對稱。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高科技企業具有高投入、高成長和高回報的特性,以及固定資產缺乏、以智力投入為主的現狀與商業銀行現行經營管理體制發生沖突。即使貸款獲得成功發展,企業利潤豐厚,銀行只能收回貸款本息,企業的高收益與銀行無關。在缺乏有效擔保制度的情況下,一旦貸款項目失敗,銀行損失無法彌補。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承擔了企業的高風險,卻沒有享受高收益。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銀行偏好于向大企業貸款,而不愿意向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貸款。
3.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體系極不完善。民營企業債權債務關系缺乏制度保障,與金融機構間又缺少實施監控、處罰與風險轉移的中介機構。盡管目前各地均成立了擔保公司,但這只是增加了一種承擔風險的機構,企業資金少的問題并未真正解決。再加上民營企業大都規模較小、資金匱乏、信用度低,因此金融機構在向其貸款時,對財產抵押條件和保證人的資格要求非常嚴格,還會進而提高融資條件,比如提高實質利率、縮短融資期限等。這些對于民營企業的融資是十分不利的。
三、解決江蘇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途徑
1.民營企業必須大力改進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信用度
緩解江蘇民營企業貸款難的關鍵環節是要建立現代企業信用制度,因此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在內部建立起規范的財務會計和內部審計制度,提高企業財務決策的科學性。同時,通過牢固樹立信用觀念、遵守各項信貸紀律,逐步提高企業自身的信用度。
2.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或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
國外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小銀行比大銀行更加傾向于向民營企業提供貸款。因此,一方面,現有的部分城鄉信合作社、股份制銀行可以通過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增強自己在民營企業融資方面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也需要繼續擴充一定數量的主要為社區或鄉鎮內民營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通過兩方面的結合,搭建一個主要為民營企業融資服務的商業銀行體系,以大力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
3.加強金融創新,推動設備租賃業規范發展
金融租賃是一種特殊的金融產品,由于民營企業本身的特點,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更多的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而固定資產的資金往往是求貸無門。相比之下,設備租賃具有按揭的特點,可以在民營企業資金不足的條件下,滿足其資產融資的需要。而作為創新融資的金融租賃業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方面具有其他金融手段所不具備的特殊優勢,是解決當前江蘇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可行選擇。
4.加快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完善民營企業擔保體系
建立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有助于從根本改善銀行信貸環境。江蘇可以借鑒溫州的經驗。2001年以來,溫州市由政府大力推動,聯合各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打造“信用溫州”,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平臺。這些經驗江蘇也可以借鑒。在擔保機構建設方面,根據江蘇實際,可以從地方政府財政出資為主逐步轉向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入,形成由政府出資設立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政策性擔保機構、民辦商業性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組成的擔保體系,并以相應的中介組織實現信息共享,減少信息成本。建立擔保機構與銀行共同承擔信貸風險的機制,通過發展擔保機構改進銀行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
5.要進一步開放和規范民間金融市場
管理部門要根據具體形勢,適時地逐步放開我國的民間借貸市場。通過對融資主體信用度、風險控制能力和還債能力進行嚴格的監管,將原本屬于非法集資行為的民間借貸和私募資本逐步納入規范管理的軌道上來,進一步豐富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并允許成立金融合作社、股份制銀行、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在開放的同時,降低市場進入門檻,進一步開放民間融資市場的利率,通過利率杠桿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賈新政:民營企業發展障礙與對策[J].企業活力,2004(12)
[2]湯家毅: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1)
[3]董瓊:傅晉豫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對策探討[J].中國軟科學2001,9
[4]侯雪崢: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當代經濟[J]. 2004(3)
[5]王群琳:多種途徑解決我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J].財經理論與科學,2003,3
[6]李煒王鈺林董釗;江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 市場周刊,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