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洲各國經濟改革進程加快,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勢頭,已日益顯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中非合作歷史悠久,政治互信,經濟互補,發展前景遠大。但非洲各國國情千差萬別,市場機會和發展前景也不盡相同。本文分析了非洲主要區域和行業的特點,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參考。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后,中非多邊、雙邊合作機制進一步加強。2000年~2007年間,中非貿易以年均31.8%的速度增長。2007年中國對非貿易總額達到733.11億美元。貿易伙伴從最初的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少數國家發展到今天已經遍布非洲。非洲市場成為是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截至2006年底,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累計達到66.4億美元,比1999年增加14倍多。對非直接投資已占到中國全部對外投資存量的9%。項目涉及農業開發、加工制造、交通、通訊、水利、電力、石油開采等許多領域,分布在49個非洲國家。中非經貿合作已經進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發展階段。
一、 中國企業投資非洲的可行性
1.良好的政治基礎
中非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彼此沒有任何歷史糾紛。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非人民在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霸權主義,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的共同斗爭中,政治上一貫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在經貿等領域合作中,西方發達國家與非洲國家的經貿關系常常附有政治條件,而中國與非洲國家經貿關系是建立在平等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基礎上的,50多年來,中國在非洲開展了800多個援建項目,其中農業項目137個,基礎設施項目133個。中國與非洲國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全天候”的朋友。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的創立以及2006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充分顯示出中國與非洲國家良好的政治關系。2006年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對非政策文件>>,明確指出:“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中國企業,按照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采取形式多樣的合作方式,與非洲國家共同開發和合理利用資源。”目前,中國已與41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同29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雙邊鼓勵和保障投資協定》,與 9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這對促進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將發揮積極作用,相信未來中國對非洲投資將會越來越多。走進非洲投資是適應時代所需。
2.雙方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集中的大陸,雙方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很強。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均資源卻相當匱乏,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瓶頸。非洲大陸素有“世界資源寶庫”之稱,目前全球最重要的50多種礦產中,非洲有17種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非洲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由于長期遭受的殖民統治,非洲大多數國家經濟落后,當地工業非常薄弱, 大部分商品依靠進口,迫切希望吸引外資來開發資源積累資金以促進自身經濟發展。中非經貿合作可以充分將中國的適用技術、發展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源優勢等與非洲的自然資源優勢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共謀在眾多領域進行合作與開發,促進非洲各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
3.非洲投資環境日益改善
非洲大陸的政治環境趨于穩定,非洲國家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需要,不斷推行經濟改革和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制定并不斷完善吸引外資的政策,一些非洲國家還設立了經濟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資。此外,非洲是擁有53個國家8億多人口的大市場,并且隨著非洲各國經濟改革進程的加快,非洲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勢頭,日益顯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投資機遇。
但非洲各國國情千差萬別,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市場機會和發展前景也不盡相同。在實際投資前必須全面考察各項投資要素。如各國的政治、經濟、市場需求、民俗、總體經濟發展狀況、外匯管制政策、政局穩定性、基礎設施狀況、稅收政策、是否為區域性經濟組織成員等,同時了解各國行業的情況,進而作出適合企業的選擇策略,切不可盲目投資
二、 投資非洲區域選擇
1.南非地區
南非地區戰略地位重要,自然資源豐富,是非洲吸引外資的重要地區。好望角航線向來是溝通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南非是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基礎設施良好,交通四通八達,這里有非洲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德班和最大的散貨港口理查灣,是整個非洲大市場的主要貨物集散地,黃金、鉑族金屬、錳、鉻、瑩石、紅柱石的儲量占世界第一;安哥拉的鉆石原料及石油、天然氣儲量異常豐富,2003年FDI為14億美元,位居非洲第二。贊比亞是世界著名的銅礦之國,約占世界銅總蘊藏量的15%左右,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這些資源對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2007年我國與非洲貿易最多的就是安哥拉,貿易額達到141.2億美元;第二位是南非,貿易額為140.41億美元。可以說南非是我國較好的投資區域。
2.北非地區
北非屬于非洲較發達的經濟區,人均GDP在全洲是最高的。撒哈拉地區北部以生產原油為主。利比亞原油出口額占本國出口總額的98%以上,阿爾及利亞也在90%以上。阿特拉斯山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磷酸鹽蘊藏區,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為世界三大磷酸鹽生產和出口國。蘇丹是非洲最大的國家。很多資源尚未充分勘探,現已探明的有鐵、鉻、銅、錳、金、銀、鈾、鋁、石棉、石膏、云母等,是優質阿拉伯膠的生產國及出口國,其年產量為4萬噸, 占世界需求的85%。我國在非洲的貿易也多在北非。2007我國與蘇丹貿易為56.15億美元,位于非洲第三;與埃及貿易額為46.01億美元,位于非洲第四,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與我國貿易非別為38.28和25.82億美元,位于非洲的第六和第八位。北非大多居民是阿拉伯民族,信伊斯蘭教。說阿拉伯語,我國在與其交往時一定要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
3.西非地區
西非是非洲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地區,經濟發展在非洲屬于中等水平,西非南部地區是非洲石油天然氣最集中的產區之一。尼日利亞居首位,石油占出口收入的90%以上,石油的繁榮帶動了現代工商業的發展,經濟實力已接近南非,成為非洲第二位的經濟大國;西非鋁土礦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5%,占全洲總產量的90%以上,幾內亞鋁土礦居世界首位;此外加納金剛石產量占世界第四位;尼日爾的鈾礦、馬里的黃金、塞內加爾和多哥的磷酸鹽等儲量和產量均居非洲前列。我國與尼日利亞2007年貿易額為43.29億美元,位于非洲第五;其他國家如貝寧、多國、加納、利比里亞、毛里塔尼亞等也與我國交往甚多,對我國企業的投資比較有利。
4.東非和中非
東非和中非地區經濟發展在非洲屬中下水平,區內國家大多是比較落后的農業國,基礎設施較差,是投資該地區應主要考慮的因素。東非農業人口比重居世界最前列,所產丁香、除蟲菊、劍麻、咖啡、茶葉等在世界或非洲均占有重要地位。中非地區地勢起伏大,交通困難,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礦產資源豐富。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與贊比亞比鄰的加丹加高原,蘊藏著規模很大的銅鈷礦,礦中含有大量的鋅、銀、鈾、鎘、鍺等礦物,特別是銅、鈷的儲量居世界前列。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剛石儲量居世界之首,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有“中非寶石”之稱;加蓬的錳礦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該地區與我國友誼深厚,如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都是中國“全天候”的合作伙伴,非常歡迎中國企業的投資。
三、投資非洲行業選擇
1.石油、礦產資源開發
非洲石油開發潛力巨大,各國也紛紛以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吸引外資。目前非洲大陸原油日產量已達約1000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總量的近12%。據預測,2010年非洲的原油產量在世界原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非洲石油大多質量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煉加工,很適合生產汽車燃油。非洲其他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目前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不斷走高,尋找和開發各種資源應是一種戰略選擇。中國企業應重點投資石油、采礦等領域,目前25%到30%的中國進口石油都來自非洲。但是非洲的產油國大多由于宗教和種族紛爭、政府腐敗、貧困和爭斗而政局不穩,而且技術及專業人才短缺,開采風險和成本較高,實際勘探成果可能會低于預期,因此應格外加強可行性研究和風險預測,同時要有雄厚的資金和政治上的保證。
2.基礎設施建設
非洲基建承包市場孕育著巨大商機,是我國工程類企業“走出去”發展的機遇之一。現在,非洲國家都把新建或改善公路、鐵路、機場、碼頭、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作為振興經濟的優先發展方向。南非正在修建貫穿比勒陀利亞和約翰內斯堡的快速輕軌鐵路以迎接2010年世界杯足球賽,整個項目將耗資23億美元。埃及政府自2000年起就啟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項目,每年預計投入40億美元。赤道幾內亞政府于2005年宣布了一項龐大的基建計劃,擬投資數十億美元,用于改造全國的公路網等。解決電力供應短缺問題是不少非洲國家的當務之急。南非政府擬投資65億美元,將全國的電網相連,并在2012年前實現戶戶通電的目標。安哥拉政府也批準了一項龐大的西部電力走廊工程計劃,擬投資60億美元。埃塞俄比亞政府在未來10年擬投資50億美元,新建8座中型水電站,使全國居民的用電普及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60%。非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主要投資方式是工程承包,其中包括商品貿易、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勞務輸出等多項內容。非洲工程承包項目主要是國家自籌資金項目和國際金融組織以及國際社會資助的項目。這類工程的規模一般較大,付款有保證,易于索賠,但競爭較激烈,要求投標者資金實力雄厚,管理能力強。
3.農業
農業是非洲最重要的經濟部門。除南非、利比亞等11國外,其余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產值約占全洲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農產品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非洲是世界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的重要產地,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良好條件,但農業耕作方式和技術都非常落后,糧食單產不足世界平均數的一半,咖啡、棉花等也只有世界單產水平的三分之二。畜牧業由于經營粗放,多游牧、半游牧,生產率和商品率都很低,屠宰頭重、出肉率、產奶量等都是世界最低水平。森林面積廣大,但利用不合理,所產木材90%作薪柴,工業用材很少,并多以原木形式出口。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經驗相當豐富,是世界上較早從事生物農業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國家之一,擁有適合非洲大陸的生物農業技術,可幫助非洲國家增加糧食產量,緩解饑餓、貧困和環境惡化等問題,因此農業是我國投資的一個重要行業。目前我國已經有企業在幾內亞、加蓬和加納等國家投資建設了雜交水稻實驗基地,產品不僅供應當地市場,有的還返銷中國。
4.制造業
除南非、埃及、摩洛哥、肯尼亞、科特迪瓦等少數國家外,制造業在多數非洲國家經濟中仍是弱小的產業。農產品加工、食品、紡織、輕工業、礦產品加工等傳統制造業在非洲仍有很大的擴展空間。隨著非洲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產設備和消費品的需求也日趨多樣化,除增加進口外,非洲制造業的結構也將不斷調整、提升。新的制造業門類(如家用電器、汽車裝配、制藥、電子產品)在一些制造業較發達的非洲國家出現和不斷擴大。在非洲,無論是傳統制造業或是新的制造業的發展,我國都有能力參與。中國企業在紡織、家電、建材、農業、食品加工等行業技術成熟,還可以針對非洲國家的需要,選擇一些條件較好的國家,投資建設中小型發電廠、制藥廠、水泥廠、建材廠、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及整車裝配、各類電器、電子器件生產和組裝廠。中國的機械加工、輕工業、化學工業、家電制造業屬于最受非洲歡迎的投資行業。
投資非洲充滿希望和挑戰,要揭開非洲的神秘面紗,還需要中國企業更多地認識和了解非洲市場。非洲是一個擁有53個國家8億多人口的大市場,隨著非洲各國經濟改革進程的加快,非洲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勢頭,日益顯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應加強與非洲的合作,以投資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非洲國家自主建設能力,使中國和非洲獲得經濟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