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完善的情況下,一些商業企業唯利是圖,導致了市場秩序的混亂,社會的不和諧,對此,除了要依法進行治理外,還離不開商業道德的介入和干預,因而,必須加強商業道德建設。
[關鍵詞] 市場經濟 商業道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活動日益發達,對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但同時,商業領域中也存在著大量弄虛作假、坑蒙拐騙、欺詐賄賂、違約毀約、假冒偽劣、偷稅漏稅、逃廢債務等失信失德行為,前些年披露的南京冠生園制售偽劣月餅以及2006年3月15日號稱行銷全球80多個國家的德國某著名地板品牌,其德國總部根本就不存在的消息被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曝光就是兩例難得的反面典型。據有關資料表明,每年因缺乏誠信而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幾乎相當于我國一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部分。等等,可以說,這些已成為當今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和商業活動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因此,杜絕商業活動中的這種失范失德行為,弘揚商業道德,無論對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商業道德的現狀及影響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所維持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商業是以買賣方式促使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是商品交換的發達形式,因而商業道德是在商業這個特殊的行業中人們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是調整人們在商業活動中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和尺度。講求商業道德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東西方都是如此,在東方,早在中國先秦時期就有“市賈不二,國中無偽,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的說法,在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促進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對商業道德更是作出了明確規范,比如,1804年法國公布的《法國民法典》第1133條規定,凡是“違反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的契約不發生任何效力。今天,我們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強商業道德建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應當肯定,我們當前商業活動中的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講究“誠實有信,公平公正,愛崗敬業,義中取利”,不少商業、企業部門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以法律和道德來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必須承認,至今我們仍有一些商業企業還未充分認識到商業道德的作用,甚至嚴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有的商業企業搞不正當競爭,靠請客、送禮、賄賂和貶低競爭對手抬高自己、推銷產品;有的商業企業為牟取不當利益不惜制造虛假的信息,虛假的廣告,濫用質量標志,有的商業企業環境保護意識很差,肆無忌憚的耗費能源、原材料,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等等。這些問題的嚴重存在,從大的方面講,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直接意義上來說,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還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危害到其他競爭者的利益,同時也危及到商業企業自身的長期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具體說
1.會造成害人害己的后果。一個商業企業生產流通的目的,在于實現本企業的利潤目標,同時還要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就是說,企業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只有當你的產品物美價廉且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時候,你的產品才能夠銷售得出去,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但是,有的商業企業搞制售假冒偽劣欺騙顧客,漫天要價亂宰顧客,用虛假廣告騙買騙賣,對消費者而言,不僅造成了他們的經濟損失,而且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甚至嚴重者會危及他們的生命安全。在這里消費者的權益被破壞殆盡,然而,無論是制售假冒偽劣還是利用虛假廣告騙買騙賣,從短期看你獲取了一定的眼前利益,但從長期看,其違法失德的活動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會損害自身的聲譽和信譽,遭受社會輿論的譴責,受到消費者的唾棄,最終會失去顧客,也會失去市場,導致害人害己的后果。因此,一個商業企業要真正做大、做強,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曇花一現,加強商業道德建設、嚴格自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2.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公開、公平、公正是市場競爭的一條基本原則,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下的每一個商業企業,地位都是平等的,大家都處于一個起跑線進行競爭,并通過正當的手段贏得競爭和優勢,由此獲得的利益也才是正當的合法的。然而,有些商業企業為了排擠競爭對手,獨霸市場,通過不正當手段竊取他們的商業秘密;用賄賂的方式推銷商品;在廣告宣傳中詆毀、貶低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產品聲譽。等等,所有這些無不損害了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的原則,嚴重的影響了其他商業企業的合法的生產經營活動,這種不講規則和商業道德的行為,如果得不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譴責,最終就會導致遵紀守法遵守商德的企業反而沒有了立足之地,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這將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也是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鞏固的。
3.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市場經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遵循商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商業企業在營銷過程中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增進社會的福利和健康發展作貢獻。但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對名優商品的沖擊,不僅使名牌企業利潤減少,造成國家利稅下降,而且,國家為查處假冒偽劣產品還得支付巨額資金,同時,某些不法分子為了使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賄賂政府官員,或在銷售過程中拉關系、走后門,加劇社會風氣的敗壞,妨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構建良好的現代商業道德之對策
規范我國現代商業道德行為,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個方面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1.從國家的角度說,要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執法,來規范商業企業行為,達到弘揚商業道德的目的。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相關法律法規既是商業企業開展生產營銷活動的指南,也是市場管理機關執法管理的依據。因此,行政執法機關和司法執法機關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事實表明,當前市場秩序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無法可依,而是執法不嚴,一些地方之所以假冒偽劣商品、坑蒙拐騙行為屢禁不止,是因為其違規收益遠大于其違規成本,所以,對于少數商家企業的嚴重違規失德行為必須要嚴加懲處,增大其為惡的機會成本,使其血本無歸,觸犯法律者必須要給以刑罰的處罰,起到以儆效尤的威懾效果。同時,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要通過各種新聞媒介進行輿論監督,對于那些從事違法經營活動的當事人,要進行大膽揭露,使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為過街老鼠,而無處藏身,最終從市場上銷聲匿跡。
2.從商業企業自身來講,必須端正經營理念,確立倫理道德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應有的位置。毫無疑問,商業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其基本的目標是為了給社會提供有效的商品,加快商品的流通,獲取應得的利潤,但這不是企業的全部,還必須承擔起社會的道德職責,要有正確的經營指導思想,要用正當的合法的手段獲利,不能唯利是圖,更不能夠見利忘義。其營銷活動不僅要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而且要符合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正如日本著名近代經濟思想家澀澤榮一所提倡的,經營要講究論語加算盤,反對義利對立,也如香港實業家曾憲梓先生所說,勤儉誠信是金利來創業者的座右銘。要“見利思義”。可見,即使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義利兼行也仍然是被奉行為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的。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企業決不能搞拜金主義、金錢至上,要加強教育,強化商業道德意識。一是抓道德認知,對從業人員進行商業道德原則規范等基本知識的教育,提高全員的商業道德素養。不僅商業企業領導人要加強道德、法紀的學習和教育,其他人員更要如此,使商業企業包括領導層在內的所有員工,適應時代要求逐步實現從一個純粹的經濟人向遵守道德、法律規范的道德人、法律人和社會人的轉變。二是抓職業道德培訓,在從業人員上崗前搞好商業道德培訓工作,使其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感、事業心、提倡崗位立功、崗位成才、在崗位上實現人生的價值,并且保證商業道德教育的連續性和持久性,防止一曝十寒。
3.從消費者角度來講,要努力提高消費者的素質,使廣大消費者充分認識到商業企業不良營銷行為的嚴重危害,增強抵制不良營銷行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不斷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消費者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采取恰當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免遭侵害,只有這樣,某些不良企業肆意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才能受到有效遏制,才不致于為所欲為。
總之,我們不能因為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某些商業道德失范的問題而拒絕市場經濟,更不能因為這種道德的失范放棄商業道德的建立與約束,相反,我們不僅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更要加大商業道德的建立與約束力度,使二者相得益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日趨成熟,商業環境的日益規范,廣大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覺醒,講求商業道德、誠信合法經營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商道中人所認同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