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數學分析,得到相關數據,定量分析了江蘇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總體水平以及成因.隨著江蘇省的經濟增長,蘇南、蘇中與蘇北三大區域逐漸發散趨異。
[關鍵詞] 區域經濟差異 相對差異指標 原因分析
一、 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基本方法
1.區域經濟差異的剛度指標的選取。對于區域經濟差異的測度指標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綜合指標法,二是單一指標法。綜合指標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不僅包括經濟指標,還包括影響或反映人們生活質量的各項指標。單一指標的方法,重點在于測度各個地區的經濟上的差異,而忽略了區域其他方面的指標,與綜合指標相比單一指標存在某些不足。但是單一指標與綜合指標又有密切的聯系,一個地區的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社會結構、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等指標。考慮到單一指標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綜合發展的大部分信息,而綜合指標在收集上又存在困難,本文采用單一指標來衡量地區之間的差異。在單一指標計算中選取人均GDP作為基礎數據。
2.測度的區域單元。地域單元的選取對于區域差異的分析是相當重要的。所選取單元越小,越能反映差異的實際情況。本文以區域行政單位作為研究的單元。全省現設13個省轄市,下轄106個縣(市、區),其中27個縣級市,27個縣,52個市轄區,其中對市轄區不再劃分(分區的統計數據難以取得),依據區域發展現狀,對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作出了新的界定。蘇南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市,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三市,蘇北包括徐州、鹽城、連云港、淮安、宿遷五市。
3.統計指標的選取。在選取測度指標后用一系列的統計指標來分析地區間的經濟差異。還必須使從總體上看這些統計指標可以分為兩大類川,即絕對差異指標和相對差異指標。絕對差異指標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受到價格指數的影響,只能粗略地描述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相對差異指標可以消除價格水平的影響,能夠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差異指標進行比較。本文采用相對差異指標,并選取了極值比率、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來分析江蘇區域差異。
二、 江蘇區域差異的測度
本文考察年限是2000年~2005年,分析這一時期內區域差異連續變動情況。本文對于江蘇省區域差異的測度分為兩個層次:三大區域之間的差異;三大區域內部的差異區域之間
首先對選取的數據進行分類,把2000年~20005的數據按照蘇南蘇北蘇中分類。其中的不年份的數據經過處理的再表格的下方有顯示。數據從江蘇省統計年鑒上獲得。處理方法按照上方的公式處理得到。通過數據可以進行分析。
1.我們來分析一下各個年份的人均極值的比率:
從上面總的數據可以看出雖然蘇北地區的人均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是增長速度趕不上蘇南地區,蘇北從2000年的7643元增加到11148元,但是蘇南卻從28594元增加到50508元。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也可以看出來。蘇南的增長速度與其創新和投入的財政有一定的關系。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在計算平均值的時候可以看出來除了蘇南地區其他的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都低于平均水品。尤其是蘇北地區更是遠遠低于,其蘇南的比值從3.5增加到了4.5。因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是存在的。
2.加權變異系數的分析。通過對數據的計算分析可以得到的數據是:
為了更為直觀的反映繪制成表格。
加權變異系數的變化逐步降低,表明總體的變化趨勢逐步相同,都是逐步上升。人均收入都在逐年增加。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人均的收入在逐步增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增加迅速。技術創新的功勞不可忽視。
區域經濟之間的差異是存在的,如何在經濟共同增長的同時減少差異這是關鍵。根據江蘇 區域差異的變化特點,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協調蘇南、蘇中和蘇北的經濟發展上。在不降低全省經濟發展速度的基礎上,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大對蘇中和蘇北,尤其是蘇北經濟區的投資力度,重點是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加強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本地區具有優勢的產業,培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整個周邊地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歐向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理論、方法與實證—以江蘇省為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何靈陳勇強:湖南區域差異實證分析.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