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的經濟形勢受到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探討了次貸危機的形成原因及其對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的影響,并對我國今后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次貸危機 經濟影響
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主要是向信貸評級不高的中低收入階層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抵押貸款機構通常將這種評級不高的抵押貸款資產進行打包處理,形成一種特殊的金融衍生產品即次級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出售給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機構。美國的次貸大致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但到90年代中期開始加速發展。根據美聯儲2004年統計,1994年~2003年,次貸增長了近10倍,年均增長25%,是抵押市場上增長最快的業務。此次次貸危機主要是由于美國利率逐漸升高、房價不斷下跌、商業銀行放松放貸條件、資產證券化,以及美國長期低儲蓄率等各方面因素綜合形成的。這次危機的波及面很廣,對歐盟和部分亞洲國家都產生了較嚴重的影響。我國的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是仍然加大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動蕩和宏觀經濟的調控壓力,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
由于我國資本項下并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資本不能隨意進出中國金融市場,因此“資本防火墻”使得我國金融市場在此次次貸危機中負面影響較小。但是,我國直接投資次級債券的金融機構或多或少面臨一些損失。有報道指出,我國有6家大型商業銀行在次級債券危機中可能損失49億元,之后中國銀行公開表示,次級債券的投資規模估計在100至250億元之間,按照下跌15%計算,賬面值的影響在15至37.5億元之間。
另外,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了心理影響和示范效應。內地股市在次貸危機中出現高位調整。由于我國內地股市對外資開放程度盡管有限,但與港股聯動性在加強。香港股市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傳導至內地A股市場。同時,國內商品期貨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由于國際上商品期貨價格關聯度較高,美次貸危機打擊了國外的商品期貨市場,我國商品期貨各交易品種也延續了盤跌的趨勢。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中美兩國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并且兩國經濟關系的相互依存越來越深,相互影響越來越大。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2001年~2007年我國對美出口增長率與美國經濟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為0.82。相關研究表明,在人民幣升值3%、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美國2008年經濟增速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我國出口量僅會增長13.1%,比2007年增速回落10個百分點。
從中美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出口集中在機電產品、鞋類、玩具、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及中低價產品,其收入彈性相對較小,在經濟不景氣和居民收入下降時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時,美國經濟放緩后,美國公司增加業務外包的可能性上升,有利于我國增加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但也要看到,美國經濟一旦下滑,中美貿易面臨的非經濟因素干擾會大大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加大,貿易摩擦將會升溫,貿易環境可能嚴重惡化。隨著美元持續貶值,來自歐盟和其他地區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因此,我國2008年的出口貿易不容樂觀,但仍有發展的空間。
三、次貸危機將使我國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加劇,通脹壓力有增無減
美國經濟一旦出現下滑,大量資金可能會從美國資本市場撤離,尋求更為安全和盈利性的投資場所。從目前看,除商品市場外,中國很可能是這些短期資本最理想的投資場所。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一枝獨秀,并且中國金融體系相對獨立,而歐盟、日本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市場與美國關聯度較大,一旦美國經濟衰退,這些國家的資產市場很可能隨之下跌。同時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提高。因此,今年國際資本市場的調整有可能加劇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使中國面對更多的熱錢沖擊和資產泡沫化風險。
除了流動性過剩加劇因素之外,美元貶值繼續推動全球能源價格和初級產品價格上揚,造成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漲,并最終帶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由此看來,中國已經存在的通脹壓力將有增無減。
四、宏觀調控難度增加
貨幣政策方面,中國經過連續加息之后,在面對通脹壓力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未來仍有繼續加息的必要;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美聯儲連續降息后,未來仍有繼續降息的可能。兩國利差的縮小嚴重擠壓了中國央行通過利率手段控制熱錢流入的空間,也加大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難度。此外,如果美國經濟下滑導致中國出口下降,將有更多的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循環,進一步增加產能過剩壓力,加大國內結構調整的難度。
此次次貸危機的爆發,應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所警示。我國商業銀行應審慎經營放貸業務,提高風險意識。同時,要根據資產證券化的特點和我國銀行的實際,選擇重點資產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此次次貸危機已表明,并非所有的貸款業務都適合資產證券化。另外,我國中央銀行還應制定合理的貨幣政策,執行有效的金融監管,才能避免類似的危機在我國出現。
參考文獻:
[1]聞章.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危機與啟示[J].資本市場,2007(4):24~17
[2]甄炳禧: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影響[J].亞非縱橫,2008(2):12~18
[3]陸淵.次貸危機與流動性過剩背景下的中國貨幣政策的艱難選擇[J].中國物價,2008(3):60~62
[4]韓晶:從美國次貸危機看中國房貸風險[J].觀察與思考,2008(1):58
[5]人民網.美聯儲大幅降息,如何應對中美反向利差[N/OL].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6286sZo.ht-d.200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