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產業也是一項全民的具有重大經濟效益的事業,對物質生活和國民收入的增長起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而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 體育經濟 計劃經濟 轉變
一、傳統計劃經濟對體育產業的影響
首先,傳統體制制約未適應市場經濟。我國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國家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從來都回避創收的動機,并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消費。在改革過程中,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相當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主權。另外,在贏利后,企業得到的往往占少數,許多賽事的投入越來越多,而效益好的卻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資體育的企業的積極性。所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人們雖逐步認識到體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但在摸索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常常不能完全脫離十幾年的慣性思維。
其次,政府扶植力度不夠和相關政策法規的不健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體育產業化的發展。要發展體育產業,就離不開體育市場機制。體育市場的發展需要體育產業政策和市場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各項法律規范的保障,沒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育市場機制,發展體育產業是很難以進行的。在美、英等體育經濟發達國家、政府為扶植本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都相應地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和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企業出資贊助體育比賽,可以記入企業生產成本或作廣告支出;修建體育場館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優惠政策和低息貸款。而在我國與此相類似的扶持方法很少能真正成為政府的政策。
再次,新型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缺乏。體育產業是一個特殊領域,經營過程中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商品交換原則,同時必須充分考慮體育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符合宣傳體育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因而其經營者和管理者既要有靈活的頭腦和較高的科學管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政策頭腦,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較強的法律意識。我國體育事業要在社會化、產業化方面有所作為 ,就不能不重視高水平體育經濟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但引進高水平體育經濟人才只能是短時的行為,要想保持我國體育領域的全面發展 ,就必須有自己培養高水平體育經濟人才的渠道。這是體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是我國新形勢下對體育事業的新要求。
二、我國體育產業轉型的策略
1.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體育改革力度我國體育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完全依賴國家預算,吃“皇糧”這種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將逐步消失,體育也處于改革的大潮中。體育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聯手辦體育,同時刪減和分流行政人員。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步實現政體(即體育企業)分開,真正按市場規律發展體育經濟。如上海市為舉辦八運會興建的具有國際標準的場館耗資56億元,沒要國家一分錢完全用市場方法運作,堪稱氣勢恢弘的大手筆。我們企業家的思維也應從工業經濟的圈子延伸到體育經濟領域,考察國外極富商業價值的體育產業,結合我國國情、開拓中國市場。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根據體育市場發展的現狀,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首先要加快高層次的立法。應該及早出臺全國性的體育市場管理條例,明確管理部門及職能、管理范圍、管理權限、界定進入市場的專業技術條件、資格及審批程序;規范體育市場的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對體育市場的管理、監督和調控。體育經營活動因為涉及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安全保證,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很高的技術要求,因此應當有依法設立的服務標準,建立體育市場服務標準是體育市場依法管理的前提。國民健康是整個民族素質提高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證。全民健康需要政府推動,政府要重視全民體質的提高,因此體育作為公益事業,政府部門對體育產業的發展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可以參照國家扶持文化產業的政策原則,制定出臺關于扶持體育產業的優惠政策,從稅收、財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例如賦予著名運動員、教練員廣告權;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集中建設,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等。
3.加強體育經營人才的培養
體育經濟人才作為一種“復合型”的人才,既要全面掌握有關經濟學的科學理論和經濟政策 ,熟悉現代化經濟分析方法 ,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同時 ,又要了解各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基本規律 ,熟悉與體育相關的政策、法規 ,尤其是體育產業的相關法規。因此,培養體育經濟人才的目標定位應是:畢業后能夠從事體育經濟分析、市場調研與預測、計劃和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 ,同時也能夠從事各運動項目娛樂業的經營管理。這就決定了體育經濟人才的課程設置應立足于經濟學的系統理論與知識 ,即以經濟學學科群為主 ,輔之以體育學學科群的構架。同時,還應當根據市場對體育經濟人才的具體要求 ,不斷地進行市場調查與預測 ,修正和完善教學計劃 ,使人才培養的體系與整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保持動態平衡 ,將人才培養工作與市場需求有機地銜接起來。
參考文獻:
[1]張發強:體育經濟漫談[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00.(8)
[2]耿力中:體育市場策略與管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
[3]梁曉龍:對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08)
[4]杜福生:論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產力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