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專利技術標準化的程度逐漸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靈魂。本文就企業標準戰略與專利戰略的協調應用——專利技術標準化戰略進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 專利 專利技術 標準化 知識產權戰略 技術標準
2005年1月,作為全球知名的大型IT企業的IBM開放了500項專利,允許同行(包括個人和單位)在開放源代碼中無償使用。盡管有此“義舉”,我們不能因此忽略到關鍵的一點:IBM并沒有因此放棄他們開放的技術的專利權,更沒有公開他們的核心專利技術。而是,在開放技術的所涉技術領域內大舉推行其技術標準,擴大其技術使用的范圍,進而出售更多的IBM專利許可,以此獲得了和將會獲得更多的利益。筆者認為,此舉標志著IBM在專利戰略上的一次大的轉變。由以前的緊握專利技術,采取生產專利產品、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等手段獲利,轉變為積極推動專利技術的廣泛應用進而形成市場標準,靠出售標準而牟利。正如現在流行的說法:“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專利技術標準化現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最高目標。
一、專利與標準的內涵及關系辨析
專利是專利權的簡稱。專利權是一種獨占權, 指國家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對提出專利申請的發明創造, 經審查合格后,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的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它既可以是一項產品和一種生產方法,也可以是解決某個問題的技術方案。專利權具有專有性、時間性和地域性等特點。專利是技術、經濟、法律三位一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是謀求以發明創造獲得最大的市場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國際認可的通用手段。
專利法是調整因發明創造的產生而引起的發明人與使用發明的人之間、發明人與其所屬單位之間、發明人與發明人之間、在支配和使用該發明創造的問題上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其實質是依照法律確認和保護發明創造的產權。
國家標準GB 3935.l-83標準化基本術語第一部分對標準做如下定義:“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 對標準化的定義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因而,標準是調整社會秩序的規范,調整的重點是人和自然規律的關系,它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之盡量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和技術法則,其目的是要建立起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技術秩序。標準化是一項活動過程,這個活動過程在深度上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上升過程。即制定標準,實施標準,在實施中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對原標準適時進行總結、修訂,再實施。每循環一周,標準就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充實新的內容,最后產生新的效果。標準化的目的是“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可見,技術標準提供了編碼化的關于產品和工藝的相關信息,有助于降低廠商之間、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成本,而技術的標準化過程就是提高技術發展的規范程度,從而改進經濟活動效率的過程。
將標準與專利的定義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兩者在本質屬性上的差異。標準追求開放性、普遍適用性和公益性,力求使社會能夠以最小的成本推廣使用。專利在法律上是一種具有較強排他性和絕對性的私有產權,專利持有人追求的是利用專利權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允許未經授權的推廣使用。標準與專利的這種利益互斥性,使早期的標準化組織在制定技術標準時都盡可能地避免將專利技術引入標準中。
二、標準戰略與專利戰略的聯袂——專利技術標準化戰略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形成和專利戰略的出臺,企業的態度在明顯轉變。專利權一旦進入技術標準就會在市場準入方面形成技術壟斷,排斥不符合技術標準的產品,從而達到獲取巨額利潤和排斥競爭對手的目的。技術標準只能利用某些技術方案實現,而這些技術方案受到專利權的保護,如果不采用這些專利技術,技術標準就無法實現。當技術標準的制定無法繞過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或者接受這些標準時,專利的所有人就獨占地享有其專有權,對技術標準中專利技術的使用收取使用費。通過專利許可,技術標準的所有者也藉此實現占領和壟斷市場的目的。所以專利技術的所有者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者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從而出現了引人注目的專利技術標準化趨勢。
目前,世界貿易組織通過簽署技術貿易壁壘協議(TBT協定)等方式,把技術標準確立為國際貿易的準入條件。技術標準作為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已成為企業尤其是擁有專利技術標準的知名企業進行圈地運動戰略的強有力的武器。從技術標準的“技術壁壘”的作用看,技術標準比技術本身更重要,它既是對一個或幾個生產技術設立的必須符合要求的門檻,本身又可能是達到此標準的實施技術。因此,一旦這種標準得到一定的普及,便會形成一定的壟斷,尤其在市場準入方面,它會排斥不符合此標準的產品,只將符合自己標準的產品奉為“正宗嫡傳”,從而形成堅固的技術壁壘,達到排斥異己的目的。溫州打火機的出口遭遇的安全鎖技術標準限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誰掌握了專利技術標準,誰就掌握了技術和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著眼于全球化競爭的高技術公司必須建立自己的企業技術標準戰略與知識產權戰略,并把這兩種戰略結合起來,努力促使企業專利技術的標準化。
一般地,專利技術標準化趨勢通過兩個途徑表現出來,一是在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正式標準中包含的專利技術越來越多。二是受專利保護的企業私有技術通過競爭獲得市場主導地位并成為產業的事實標準。IBM公司開放部分專利的做法就屬于第二種。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不論是通過正式的途徑把專利技術申請成為標準,還是利用市場優勢獲得專利技術的事實標準化,都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存亡。
隨著專利技術標準化趨勢的發展,使得一個重要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即:如何處理技術標準的開放性要求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矛盾。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具有合理性,既體現了公平的原則,也有利于技術創新,所以,應當尊重并維護技術標準中涉及的專利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但是當標準與專利結合在一起時,基本專利的所有權人就可能會利用技術標準控制者的地位,不適當地擴張其依法享有的專利權,目的在于限制市場競爭、實施技術控制并獲得市場壟斷地位。進而導致專利權濫用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使技術標準中的知識產權存在過度保護現象。
三、專利技術標準化戰略的價值與啟示
技術專利與標準的結合對于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一方面是擁有更大的談判優勢。當被“鎖定”的技術標準用戶沒有其他選擇時,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就可以索取更高的價格,也可以要求標準用戶用其擁有的專利技術進行交換,從而獲得一般情況下很難或者不可能得到的技術。二是可以獲得一種新的市場優勢。既可以對許可證發放增設附加條件,也可以通過許可證的限量發放,以阻止大多數企業進入市場,從而減輕市場的競爭壓力。正是在技術專利標準化帶來的巨大利益的誘導下,跨國公司十分注重將自己的專利技術申請為標準技術,以期通過技術標準的運作,達到推行產業控制實現市場壟斷的目的。一些由基本專利技術定義的系統標準,往往被跨國公司這樣的標準控制者作為專有技術或商業秘密加以保護,從而形成對相應市場的封閉和壟斷。即使其他企業的技術創新進展迅速,受鎖定效應的影響也很難打破系統標準形成的壁壘。對缺乏專利權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和企業來說,技術專利標準化則是一個嚴峻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還很薄弱,總體上屬于技術引進和專利使用國家。特別是在技術標準起重要作用的高技術領域,很多產品的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還是空白,國內企業也沒有能力提供,這就使大量國外產品通過市場順利地成為相應產業的事實標準。例如,一些跨國公司有意識地在中國大量申報相關專利技術標準,以期獲得該產業的主導權。在技術專利標準化趨勢下,使我國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受到限制,不得不沿著別人擁有的技術方向發展自己。盡管沿著技術標準限定的方向從事技術創新是風險較小、成本較低的理性選擇,但也使得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空間變得非常有限,由此將影響中國技術創新和產業的長期發展。
在專利技術標準化越演越烈的今天,如何應用技術標準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保護我國企業和促進技術進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發展的大事,也是需要學者們的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呂鐵:論技術標準化與產業標準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05,(7)
[2]李再揚楊少華:GSM:技術標準化聯盟的成功案例[J].中國工業經濟,2003,(7)
[3]李玉劍宣國良:專利聯盟:戰略聯盟研究的新領域[J].中國工業經濟,2004,(2)
[4]韓漢君曹國琪:現代產業標準戰略:技術基礎與市場優勢[J].社會科學,2005,(1)
[5]郭斌:產業標準競爭及其在產業政策中的現實意義[J].中國工業經濟,2000,(1)
[6]孫敬水:發達國家標準化戰略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科研管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