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煤炭開采和燃燒工藝的現狀和水平,導致礦區環境逐漸惡化,大氣污染嚴重,地面塌陷和矸石堆積帶來嚴重的土地資源破壞。據統計,全國己有40萬公頃塌陷土地,煤矸石堆積已達30億噸,并以每年2億噸的排放量不斷增加。煤炭開采已造成19%的溶巖水資源被礦井排出,加上每年2800萬噸洗煤廢水、每年298萬噸火藥廠廢水的排出,污染了江河湖泊等水資源。我國煤炭行業的甲烷排放量占世界煤炭開采排放總量的1/3~1/4。其中,大型煤炭企業由于規模大,產量高,其所占比重較高,已成為制約礦山發展的主要阻礙。
日益資源枯竭的煤炭礦山企業的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因煤炭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的地表破壞、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系統的破壞,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矸石、廢氣及其它廢棄物對所在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這些都是在煤炭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同時,由于大型煤炭礦山企業對的資源開發而逐步形成的城市或城鎮,因資源枯竭、地面沉陷、水土破壞、環境污染、生態惡化造成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有時后者存在的問題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尤為嚴重,如我國東北的阜新、撫順就是因煤炭資源枯竭而造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阻滯。
這些情況表明,如何解決我國大型煤炭礦山企業的持續發展,已成為每一個大型煤炭企業必然要面對的重大問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每個企業的必然選擇,也只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根本解決上面所陳述的這些問題。
二、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根據可持續發展和礦區的定義,礦區可持續發展可定義為:在礦區礦產資源開發中,采用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盡可能提高礦產資源采收率和減少環境資源的消耗,合理利用礦區內的各種資源,使礦區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經濟與社會發展相互協調。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環境優化型的新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在經濟上的重要表現就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封閉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循環經濟要求經濟的增長必須以資源有效利用和綠色生產技術來實現。
煤炭循環經濟模式是針對傳統經濟模式的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點而提出來的。傳統的經濟發展不僅耗費大量的資源,而且也破壞了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不僅不可再生資源儲量急劇下降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可再生資源的再生速度也滿足不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根據我國煤炭行業現狀及大型煤炭企業的特點,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綜合開采,是指開采煤炭資源的同時,將與煤伴生的礦產品、煤層氣、礦井水等多種資源及廢棄物,統籌規劃、綜合開采,并進行加工利用。煤礦應推廣使用先進的裝備和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后設備、工藝和技術,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拉動難采煤層的產量,延長礦井服務年限。同時要加大煤炭洗選力度,堅持把煤炭洗選加工作為潔凈生產的重要措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為發展潔凈能源生產做出積極貢獻。發展綠色開采技術,使礦區生態環境受損最小化。
2.深度加工,是指對不同煤種、品質的煤炭進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產品。
3.高效利用,是指將煤炭開采和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煤研石、礦井水、煤泥、瓦斯和焦化氣等進行綜合利用,創造出較高的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
4.循環發展,是指對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收益,從而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循環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護礦區環境和削減污染物的重要手段。在資源利用方式上,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循環過程轉變,通過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國民素質、提高質量效益,逐步使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投入、高開采、低產出、高消耗、高排放、破壞生態、浪費資源”向“低投入、低開采、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多循環、可持續”轉變。發揮資源最大效益,緩解資源瓶頸約束,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投入和環境代價,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