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財力的不斷增強,當前我國財經政策與宏觀調控措施出現了許多新特點,許多地方開始由“吃飯財政”轉向“民生財政”。財政用于保障民生和公共性事業的比重正在不斷加大,九成財政收入服務民生,凸顯了政府為民理財,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折射了和諧新思維,讓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普通百姓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千年夢想,這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內容。
[關鍵詞] “十七大”財經政策 宏觀調控 對策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這一要求的精髓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改善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為改善民生、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筆者就當前我國財經政策的特點與財政宏觀調控對策談點淺見。
一、當前我國財經政策的特點
1.更加關注民生。更加關注公平,更加關注民生,已普遍成為共識,財經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向民生傾斜不可逆轉。培育新政下的最廣大利益群體已成為一種政治現實。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任務。作為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手段,財政支出政策理應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隨著財力的增強,許多地方開始由“吃飯財政”轉向“民生財政”。一系列的數字變化表明:財政用于保障民生和公共性事業的比重正在不斷加大,中國正在著力建立以民生為導向的財政政策體系,九成財政收入服務民生,凸顯了政府為民理財,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折射了和諧新思維,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為數不少的困難群體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2.更加注重利益均衡。近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財政支出堅持以人為本,重點向農村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基層、困難群眾傾斜,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國家正在實施民生財政的“加減法”:一方面有針對性地減輕稅負,另一方面,正把更多財力投入民生和公共事業中來。隨著實施減免農業稅這一龍頭政策的出臺,政府向農業傾斜、向公共事業、向低收入群體傾斜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3.更加國際化。中國經濟的國際化不會放慢,它與擴大內需方針并不矛盾。在這樣一種格局下,國際化的潮流將從產業部門、外經貿部門加速轉移到金融等服務領域,宏觀金融調控部門的壓力空前加大。如何跟上國際潮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跟進WTO多哈回合談判進展,及落實國內相關政策調整;穩步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強對多邊和雙邊關稅談判的戰略研究,總結經驗并鉆研新的談判內容和策略;積極做好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裁決和復審工作,促進我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貿易合作與競爭;繼續利用關稅政策為促進“一國兩制”、促進兩岸經貿往來發揮積極作用。
4.更加專業化。中國內地對金融市場的理解還有待深化,現在金融市場,如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股票及其衍生產品市場、國債市場和貨幣市場,商品及其期貨市場越來越專業化,財經界的分工愈加細化,這對財經領導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挑戰。當前,由于國際收支持續呈“雙順差”,銀行資金充裕、放貸沖動較強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流動性過剩問題已影響到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此,今年以來,央行頻繁動用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票據等貨幣政策工具,同時輔之以降低出口退稅率、提高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調減利息稅稅率、發行特別國債等財稅政策……透過一招緊接一招的調控措施可以看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已從較多運用貨幣政策,轉向更加注重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5.更加注重部門間協調。從市場來說,不穩定的政策預期,極易導致政策引致的市場動蕩,這會損害政府部門的威信。市場化程度加深后,市場參數更加靈敏,愈加互動,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和影響更大。宏觀部門應摒棄部門利益,自覺加大協調意識,降低政策和市場雙風險。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進出口稅收調控手段和政策體系。按照十七大報告關于經濟發展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總體要求,加強對能源、鋼鐵、化工、汽車等重點行業的調查研究,支持企業自主創新、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等先進適用技術,制定有利于企業節能降耗的可持續發展進出口稅收政策,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和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
6.更加注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關稅工作的各個環節。一方面是要充分發揮關稅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推動經濟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為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要在制定關稅政策過程中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綜合運籌,科學決策。關稅政策是國家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在做出一項關稅政策調整決策前,不僅要開展細致的調研工作,廣泛征求各部委、行業協會意見,更要進行深入透徹的定量分析與評估,為政策調整提供科學依據,使關稅政策的設計更加精細化和科學化。政策實施后,要加強對調控效果的跟蹤分析和評估,確保政策落實到位、發揮成效。充分發揮事前調研、事后分析反饋兩個環節的作用,提高政策制定的針對性、科學性,使關稅政策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我國財經宏觀調控對策
1.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能源資源性商品進口,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根據工農業的發展需要,通過調整關稅稅率,促進部分農業生產資料和工業關鍵設備、零部件及重要原材料的進口;通過靈活的關稅調控方式,調節了部分重點產品的進出口,保證國內生產和市場的穩定。與此同時,發揮關稅政策宏觀調控作用,利用關稅政策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如科學引導產業投資方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科技發展,支持企業技術進步。特別是支持振興國內裝備制造業,將僅對進口整機設備給予稅收優惠的政策,轉為對國內生產企業為開發、制造重大技術裝備而進口的部分關鍵配套部件和原材料給予稅收優惠,并規定將返還的稅款轉為國家資本金,以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
2.要深化財政體制改革,規范財政分配關系。眾所周知,現代意義的國家政府具有穩定、分配、配置的經濟職能。穩定的職能應由中央政府履行,涉及穩定的事權和財政支出權限應劃歸中央政府;分配的職能也由中央政府履行,有關分配的事權和財權也應主要由中央政府負責;配置的職能主要由地方政府履行,與配置相關的事權和財權應主要由地方政府履行,中央政府主要負責一些地方政府無力獨自解決好的問題,如全國性公共品的提供、外部性問題等。所以,事權在我國各級政府之間應做這樣的劃分:與宏觀經濟穩定、收入再分配有關的事務由中央政府獨自承擔;地方政府主要承擔本地區利益所需的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在這些事務中需要全國統一標準、全面規劃的則是中央政府的事權范圍。
3.要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加快進口稅收制度的規范、改革與創新,繼續推進和完善進口稅收稅式支出制度,逐步將進口稅收優惠的支持重點從競爭性行業轉向支持教科文衛體和社會保障等公共領域,特別是要增加“三農”、教育、科技、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力度。近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財政支出堅持以人為本,重點向農村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基層、困難群眾傾斜,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規范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強化稅收征管 。對于不斷膨脹的預算外資金,應重新界定預算外資金范圍,建立預算外資金收支預決算制度,嚴格規定預算外資金的使用范圍,嚴格控制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規模。對于各類非規范性收費,要區分不同情況。對需要保留的收費項目,國家要通過法律法規予以規范,保留項目應在規費、使用費的范圍內制訂監督管理辦法,納入預算管理;對經營性的事業收費,要將其轉向市場,由市場中介組織來承擔,由其依法經營、依法納稅、自收自支;對具有稅收性質的基金和收費,可通過擴大現有的稅種、稅基或開征新的稅種來實施費改稅。
參考文獻:
[1]劉溶滄馬:中國財稅體制改革:基本經驗與重要啟示.財政研究,2006.1l
[2]石化龍:與時俱進全力構建公共財政框架.中國財政,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