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的匯率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問題,近期,人民幣持續小幅升值,這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各方面影響。筆者在此關注的問題是人民幣升值是否會成為抑制中國通貨膨脹的奇兵?對此,本文從貨幣角度出發,分析了導致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應政策。
[關鍵詞] 匯率 通貨膨脹 流動性
一、引言
在世界經濟進入結構調整階段,中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規模擴大,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際經濟與中國經濟的聯系與互動明顯加強。國內外對人民幣匯率政策都比較關注,海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一直沒有平息。最近兩年, 中國在匯率制度上有較大的變動。從以前的盯住美元的“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到現在的“ 盯住美元, 參照一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度”。近期,人民幣連續升值,雖然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對我國的出口貿易會有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對以人民幣升值為代表的匯率制度改革是有益的。而人們對于此次升值所寄予的一個希望就是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國內物價,抑制通貨膨脹。對此,筆者以貨幣主義的觀點為基礎結合中國的現狀進行了一系列分析。
二、模型及因素分析
1.國際因素。從2001年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始,美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為3%,廣義貨幣年均增長率約為7%,貨幣增長率是經濟增長率的2倍多。歐盟也從2000年底進入降息周期,各主要經濟體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性流動性過剩現象普遍存在。雖然美國自2004年以來多次加息,日本和歐盟也于2006年開始加息,試圖收緊流動性,但是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由于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投資回報率較高,具有逐利本性的資本必然會以投資或投機的形式流向這些國家。特別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明確的情況下,投機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購買房地產、股票等資產,推動中國資產價格的上漲。中國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是長期、持續、高額的貿易順差與國外熱錢的流入。
2.國內因素。中國流動性過剩的內在原因在于儲蓄、消費和投資比例的失調。中國長期的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十幾年來,中國儲蓄一直保持高位并呈不斷上升之勢。由于中國目前醫療、教育、養老體制尚未健全,人們對未來收入增長存在許多顧慮而不敢消費。而中國的金融市場很不完善,金融資產的選擇十分有限,供給嚴重不足,居民所能選擇的金融資產除了儲蓄,就基本只能是高風險的股票,缺乏債券類及其他金融產品市場,造成銀行體系掌握的資金過多,許多迫切需要資金的行業不能發展,從而造成貨幣增長速度大于經濟增長,使物價上升,最終帶來通貨膨脹。
三、結論
化解流動性過剩既要著眼于全球,更要立足于國內,標本兼治。人民幣升值到預期水平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凈出口,減少國外的投機資金的涌入,但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在匯率達到預期水平之后,中國仍然存在流動性過剩,這源自國內的儲蓄、消費和投資比例的失調和國內金融市場的不完善,資金的利用不合理,貨幣不能完全用于經濟的發展,導致貨幣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率。所以。長期以來的低匯率政策只是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的部分因素,國內因素才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四、對策及建議
1.繼續調整匯率。人民幣仍存在升值的預期,不把人民幣上調到合理的水平,國外熱錢就會繼續涌入,高額的貿易順差也不會改變。同時,這也將對企業造成誤導,讓企業沿用舊的增長方式,靠消耗大量的資源去生產所謂廉價的產品。只有于通過匯率調整,給企業更準確的價格、成本信號,促使企業產品結構升級,轉變增長方式。
2.宏觀調控。通過宏觀調控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1)中央銀行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繼續應用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定向票據發行等常用工具。(2)加大優質金融資產的供給。中國金融體系長期以銀行機構為主導而且是國家銀行占據主體地位,造成的融資渠道單一,使得資金主要向國有大中型企業配置。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得到融資。結果銀行體系內滯留大量流動性,不能轉化為一些實體經濟部門迫切需要的投資。應該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基金等,提供大量優質的金融資產。
3.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內需。盡快改變這種有利于增加儲蓄而不利消費的分配格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適當降低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通過財政、稅收、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政策,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為擴大內需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廖旺燕. 浮動匯率制度走近中國[J].金融視線,2007(15):29~30
[2]張純威:匯率浮動后的資本管制策 [J].鄭州大學學報,2006,60~65
[3]哥德弗里特·德維茲.三年來外匯市場的演進與發展[J].中國貨幣市場, 2007, (5)
[4]Prasad, E. , 2004 , China’s Growth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 Prospect s and Challen2ges , IMF Occasional Paper No.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