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茖W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具體表現為:
一、協調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我國目前所處的小康社會,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主要是由于農村的狀況所決定。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遠遠落后于城市。江澤民指出:“沒有農村進一步穩定和全面發展,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任務在農村,在農業,在農民問題上。
胡錦濤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昂椭C社會”包括城市和鄉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2%以上,其中鄉村社會組成了我國社會的主體。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包括鄉村人民的利益,如果占62%以上的農民的問題不能解決,就會使農民失去對社會的安全感。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城鄉發展不平衡,而且差距還不斷擴大,就會有違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不能體現社會主優越性。
因此,只有協調城鄉發展,才能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宏遠目標。
二、協調城鄉發展是提高社會公平的客觀要求
以農為本是我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朝代的共同的國策。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雖然被成為我國經濟的基礎。但是,由于我國過于強調“趕超戰略”,把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發展作為了經濟發展的重心所在?!耙赞r養工”是我國建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施基本政策。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在教育、就業、保障等公共政策上都不能享受與城市人一樣的待遇。舊的制度和政策養成了一大批國家職員歧視農民的思維定勢,社會的不公平長期以來已被人們習以為常。如,據報道3名少女搭乘同一輛三輪車時遇車禍喪生,一個農村女孩,兩個城里女孩,但按照 2003年12月4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兩個城里女孩父母各得20余萬元賠償。農村女孩父母只能獲賠5.8萬元。據有關部門統計,重慶主城區初中生人均教育經費是貧困縣農村的1.75倍,小學生人均教育經費是貧困縣農村的3倍,有的一所農村學校的全校資產還比不上重點學校的一間教室。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的建立,政府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又設計了有利于城市和工業發展的制度,采取偏好城市的政策,占用了農村大量資金和土地,使農村發展不具備資源條件。造成城鄉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2000年~2005年期間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6%,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為5.3%,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由2001年的2.9上升到2005年的3.2。
所以,我們要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三、協調城鄉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事實表明,農業為工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當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降為12.4%,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而且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重要轉變時期,從產業、富余勞動力就業、經營方式、農業就業者收入來源等方面出現了分化和演變,迫切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另外,當今我國工業化發展迅猛、日新月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已經居于主導地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有能力支持農業。從2000年到2005年,我國GDP由89404億元增長到182321億元,增長1.04倍,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2005年,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GDP的87.6%,其勞動力就業人數占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已超過50%。工業和城市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國家完全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所以,我國目前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總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城鄉協調發展方略,是黨中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只有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