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結合《貨幣銀行學》課程的自身特點和管理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要求,對《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 貨幣銀行學 管理類專業 教學改革
管理類專業學生系統、全面的接受貨幣銀行學的培訓,有利于他們深入了解金融市場的經濟規律,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金融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實踐教學中管理類各專業開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通常沿用的是經濟學專業的教材、教學模式和教學要求,兩者在課程教學上并無任何區別。許多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由于不習慣抽象的經濟學實證分析而覺得《貨幣銀行學》很枯燥、甚至主觀上抵制學習。在課時少,學生相對不重視等不利條件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則是每一位任課教師都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管理類專業《貨幣銀行學》教學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對一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涉及的就是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從當今國內比較權威的貨
幣銀行學教材來看,貨幣銀行學課程的基本內容大體圍繞貨幣(貨幣的擴展信用),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靜態的貨幣,主要研究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擴展——信用以及貨幣借貸的價格——利率;2.動態的貨幣,研究內容包括貨幣資金的流通,即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具體涉及到貨幣、資本市場及其運行機制,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功能及其經營運作機制等;3.貨幣與實體經濟的相互作用,內容涵蓋以貨幣供求為核心的宏觀金融理論,如通貨膨脹理論、貨幣政策理論、匯率理論等。通過以上基本內容可以看出,該門課程是以貨幣為研究中心內容涉及金融學幾乎全部研究領域,具有強烈的“宏觀金融”、“機構金融”的色彩,而把真正有可能與企業金融活動有關的微觀金融部分放在“金融市場學”和“金融工程”等其他金融專業課程中。這種適應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教學體系安排顯然對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有失偏頗,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改革。
二、管理類專業《貨幣銀行學》教學體系改革的內容
1.以企業金融活動為中心,建立適合于管理類專業的《貨幣銀行學》教學體系。管理類專業《貨幣銀行學》教學體系的內容設計應該更多站在企業金融活動的角度加以取舍,突出以下三個方面:(1)“實用性”。管理類本科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應用性人才,而不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人員。《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應避免沉溺于金融經濟學中數學邏輯的嚴密推導,而更應強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加深對理論,特別是能作為剖析復雜金融現象的一些基本結論的準確理解和運用,強化金融機構的“管理”、“經營”色彩。讓學生更多的從企業、銀行經營管理的角度審視金融理論的實踐意義。(2)“微觀性”。管理學與經濟學以微觀經濟主體為界各有偏重。管理類專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基點應該是設定企業為主體,考察企業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融資行為和理財活動,以及圍繞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活動。(3)“國際性”。隨著我國企業經營活動國際化的不斷加強,對管理人員國際金融方面的知識要求也越來越高。管理類《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教學體系也應迎合這一企業需求,加大國際金融的講解。因此,在課程改革上,首先要將《貨幣銀行學》宏觀金融的特點微觀化,內容除保留“貨幣、信用、銀行”三大基本內容外,還應補充或強化金融市場 、金融工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金融等相關內容。其中金融市場部分可以重點介紹目前對企業開放的股票、債券市場中有關企業股票、債券的發行、增發以及中小企業板塊上市融資的相關規定,在此基礎上適度介紹金融經濟學中有關資產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無套利因素定價模型的部分內容,借此培養學生科學的風險、投資觀念。金融工程部分除了介紹各種基本金融衍生產品的概念、功能外,還可以重點介紹我國目前已有的遠期外匯類金融產品的套期保值方法,以及有關商品期貨市場的交易、定價、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國際金融部分除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等基本內容外,還應強化外匯市場、匯率風險等管理內容,以及補充我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相關介紹。除了上面有所“取”,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同樣應強調有所“舍”,對于一些涉及貨幣思想史、政治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內容,例如,貨幣的起源、貨幣形式、貨幣制度的沿革在政治經濟學中都有所介紹;貨幣的供給、貨幣的需求、貨幣供求與利息率的決定、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等內容都在宏觀經濟中也有所涉及,為了避免重復,該部分的內容都應舍棄、弱化或不必過多展開。
2.以全景展示,根據形式變化及時補充新知識。經濟發展中變化最快的部分莫過于金融系統,這導致現有《貨幣銀行學》教材中許多內容已于現實不符。因此,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授課教師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補充新知識。例如在金融市場部分,就應加入伴隨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產生的新型金融產品“權證”的有關介紹;在國際金融部分,就應適當增加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影響分析;在商業銀行部分,可以加入商業銀行改革方面的知識介紹,特別是應加大介紹我國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股份制改革為代表的商業銀行深化改革的內容,以及網絡銀行的現代化發展等內容。好的課堂教學除了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對金融基本理論的傳道、授業、解惑外,更應強調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教師應在教學中不同穿插金融前沿知識的介紹,為學生們開啟一扇扇知識的大門,讓他們窺其奧妙,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例如,在金融市場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擴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積木綜合分析方法。通過收益圖形形象的展示期貨交易其實可以由一系列的遠期交易構成;互換交易可以由遠期交易加上無風險證券的交易組成;期權交易既可以組合成遠期交易,又可以加上遠期交易組合成其他的期權交易。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將不同金融工具進行組合,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金融衍生工具。
參考文獻:
[1]李洪梅丁娟娟歐陽智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經濟, 2007(3):74~75
[2]王曉光:關于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03,13(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