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以入世為契機我國銀行理財開始了蹣跚學步,那么自2007年以來,這個尚處幼齡的孩子則進入了一個跑步的進程。正如一項長跑運動在開跑時會有一些不適,在現階段,銀行理財存在哪些不足?對于投資者來說,又需要了解什么?
高端業務有名無實
自2007年3月以來,中行、招行、中信、工行、交行、民生銀行等相繼推出了私人銀行服務,在為高端投資者提供更優質服務的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私人銀行業務有名無實的爭論。交行私人銀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浩表示,所謂有名無實,大約是指目前不少私人銀行往往在門檻的限制上、網點的裝修上大做文章,但其給投資者提供的服務內容卻與財富管理甚至專戶理財區別不大。因此,有人戲稱,二者的差別僅僅是前者提供的咖啡比后者更高級一些。
業內人士分析,在目前的市場和監管環境下,私人銀行高端投資服務應該至少具備以下3點特征:量身定制的金融投資產品、專業化投資咨詢服務、高端投資者專享增值服務。如果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僅僅盯住市場最前面的潮頭而盲目追求高端,顯然是不適當的。
產品有恙疾
銀行的傳統強項主要在于和匯率、利率有關的產品,在介入證券和期貨市場之后,一些問題就顯現出來。2008年初的零收益事件,一度對銀行理財產品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結構性產品本身沒有錯,除了市場低迷的客觀背景和銀行理財產品的不當銷售外,銀行理財產品設計能力不足是關鍵原因,由于定價系統方面的先天不足,建立定價模型和歷史數據都非一日之功。
強調收益 忽略風險
不論是銀行工作人員還是銀行印刷的宣傳單,都會突出強調預期收益,而風險提示往往忽略。例如某國有商業銀行推出的一款理財產品,明確寫出“產品最近兩年以來,累計收益率達220.38%”,卻沒有明確指出該款產品實際上不保本。
產品說明書就是讓你看不懂
正準備到某外資銀行購買一款理財產品的李先生說,這個產品掛鉤“市值權重指數”,還運用“回報鎖高機制”,在他看來完全是云山霧罩。不少市民反映,一看到合同條款就傻眼。正因為產品說明書及條款不夠通俗,才讓他們對客戶經理過分依賴,一旦客戶經理有意誤導就很容易上套。
服務有不足
相對于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爆炸式增長,優秀的理財經理顯得極為緊俏。同時,產品運作信息等售后服務等也沒能跟得上。
理財經理水平參差不齊
陳先生提起來有些憤慨,他買的產品出現虧損后有一次贖回機會,結果到了贖回當天下午4點多鐘他才接到客戶經理電話,讓他到銀行辦手續,而早已趕不上了。他認為銀行完全可以提前告知。
此外,許多投資者還反映客戶經理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解釋不清楚產品原理,在投資者對產品提出質疑時竟無法回答。
信息欠公開透明
銀行理財產品運作信息欠公開透明。首先,產品信息不透明。通常只有銀行工作人員介紹或者宣傳折頁,到簽訂合同的時候才能看到完整的產品說明書;其次,產品在運作過程中不透明,具體怎么操作收益如何計算都不方便查找。一些銀行的網頁設置很復雜,理財產品凈值公布沒有像基金那樣在首頁突出。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除簡單公布一個凈值外,操作過程根本不對外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