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長期來看,我們都是要死的。他試圖通過生命有限的道理來解釋一些經濟學現象。不過,明白了他老人家意思的人,未必明白人會衰老至死的原因。
生命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物之所以會逐漸衰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會眷顧那些基因的“有益變異提前作用、有害變異延后作用”的個體,原因是在相反的情況下,那些基因“有害變異提前作用、有益變異延后作用”的個體初表露相關特征,就會被殘酷的人自然淘汰,根本沒有留下后代的機會。所以在基因遺傳變異的累積作用下,年輕的個體愈強健有力,并且能夠延續香火,而到老后愈疾病纏身。
在市場競爭激烈而殘酷的基金業,一旦走上基金經理的崗位,也會感到類似這種基因的強大驅動力。也許這種誘惑并非發自他的細胞里的23對染色體,但是他天然的要求自己趕緊把業績做得顯山露水,名列前茅。如果基金經理傾向于韜光養晦,后發制人,那可能還未等他的潛力發揮出來,就已經從行業的金字塔尖上被踢走了。
可是,基金與人是不同的,長期來看,基金不能向死而生。即使基金經理換了一撥又一撥,基金本身不會因這個理由而消失。所以,一個盡職的專業的基金經理會有更強大的使命感去克服來自DNA的沖動,否則當他駕馭著基金奮力沖刺去奪取金牌的時候,也許就埋下了日后傷痛的隱患。
統計一下截至2006年7月的開放式基金晨星排名,成立剛滿一年的基金里有6只的一年期評級為五星,但是到了2008年7月,3年期評級仍為五星的只剩下兩只。并且,這種滑落的趨勢并非分散平均分布。當時一年期評級為四星和三星的,如今3年期評級的平均星級都出現下跌。同時,有趣的足當時一星級的現在仍全部保持一星級。我們不妨得出如下結論:初弱者恒弱,但初強者未必恒強。
反觀國外行業經驗,一些5年或10年期評級很高的基金,之前的每年并未都拿到高星級,而只是長期平穩的處于中上游的位置。這些基金經理成功對抗了來自“基因”的本能命令,終于為投資者帶來長久的價值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