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當代全球經濟格局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在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展覽收入已占到GDP比重的0.1%~0.2%。根據中國貿促會的研究顯示,近年中國會展業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15%至20%左右。預計到2010年,我國會展業總收入將超過200億元;2020年,我國會展業總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發展前景廣闊。本文試圖通過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會展業客觀條件的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對內蒙古發展會展業的SWOT分析
我們認為,客觀分析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會展業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將有助于我們在該領域工作的正確決策和理性定位。
優勢:內蒙古自治區經濟近年來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發展,全區國內生產總值2007年達到6018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018.1億元,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由全國后列邁進中列。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進入全國前列。隨著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內蒙古的國際國內影響在逐漸擴大。
自然人文資源得天獨厚。內蒙古是草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其文化資源以歷史的悠久性、特色的鮮明性、內容的豐富性為世人矚目。近年來,依托草原文化創作和開發的文化產品。深受國內外受眾歡迎,無伴奏合唱享譽世界,馬頭琴奏響維也納金色大廳,影視、文學、音樂舞蹈傳遍大江南北,“中國內蒙古國際草原文化節”、“中國那達慕節”、“昭君文化節”等正在成為全國知名的節事品牌;在自然資源方面,內蒙古的廣袤草原、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稀土、綠色食品等等,為國際國內所矚目。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為內蒙古會展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產業優勢。依托資源,內蒙古已形成了一批乳業、煤炭、化工、電力、羊絨等國內國際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在國內同行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區位優勢顯著。內蒙古自治區橫跨三北,對外毗鄰俄羅斯、蒙古國,是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國陸路交通的重要通道,在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內蒙古有18個口岸,形成了沿邊開放帶;對內與發達的京津唐、環渤海經濟圈為鄰,同時與國家大力扶持的東北工業區、西部欠發地區聯系緊密。隨著內蒙古航空、鐵路、公路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其地緣優勢將逐漸凸現。
地方政策大力扶持。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對發展包括會展業在內的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在已頒布的《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的決定》、《關于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及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都提出了發展會展業的目標,并配套了相應的扶持和優惠政策。
基礎設施不斷完備。內蒙古現有博物館35座,大中型會展場館6座,尤其是2007年建成的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為內蒙古會展業在場地面積、設施、技術手段等方面與世界接軌創造了條件。
劣勢:在看到諸多優勢的同時,我們也存在一些軟肋,需要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予以關注。
內蒙古處在發達城市群的邊緣。時間、交通成本較高,人口密集度低,不利于集約化經營。
缺乏品牌性會展。除乳業博覽會、藥交會之外,內蒙古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較大、覆蓋面大、影響力較強:效益較好的品牌性會展,缺乏強烈市場吸引力和號召力。
缺少大型會展企業。雖然內蒙古目前已經擁有一定數量的會展公司,但規模普遍較小,注冊在百萬元以內、員工十數人的公司較多。與當今發達國家會展公司的“航母”和國內大型公司比較,處在微不足道的位置,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處于下風。
市場有待規范。今年央視“3·15”晚會對內蒙古威廉公司藥交會疏于管理,出售“三無”、假冒偽劣藥品的問題進行了曝光,必然對呼和浩特這一頗具影響的會展產生不利影響。從中我們也應當注意,有些部門可能出于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追求,從而導致了管理缺位的問題。為了有利于內蒙古會展業做大做強,今后對類似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在起步階段就應當確立高標準的管理、服務制度。
機遇: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會展業正逢其時,面臨諸多良好機遇。中央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區和扶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戰略舉措以及內蒙古近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內蒙古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聚焦點和投資熱點地區之一,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發展包括會展業在內的第三產業,符合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導向,也有利于內蒙古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是中央和自治區政府扶持的行業。
挑戰:首先,國際國內會展業正在朝著集團化方向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的內蒙古必須順應市場的節奏和趨勢,整合各種資源,尋找適合自身的道路。
其次,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青島、大連等老牌會展城市的優勢地位不斷穩固,鄭州、濰坊等新銳在不斷崛起,全國有數十個城市提出了打造“會展中心城市”或“會展名城”口號,內蒙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確立自己的位置,爭取市場份額,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
再次,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特點在會展領域越來越明顯,一些城市和公司在很多領域已經確立了難以撼動的優勢,如廣州國際交易會、長春的汽博會、沈陽的制博會、義烏小品交易會等等,會展業的“蛋糕”已經越來越小。
二、內蒙古發展會展業的對策
內蒙古發展會展業既有自身的優勢和良好機遇,也有亟待完善和彌補的缺憾,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確立一席之地,是值得政府和業內人士共同探討的重要問題。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研究,我們對內蒙古自治區會展業的今后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由于現代會展業對于內蒙古而言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在現行的體制下,政府的主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既包括宏觀上的引導、目標的確立,也包括更加具體的財政扶持、稅收減免、人才鼓勵等政策的制定,現階段應學習北京等地的經驗,盡快制定《內蒙古自治區會展業發展規劃》,明確全區會展業的發展思路、目標、重點、實施步驟和措施,減少實際工作中的盲目性,使會展業在高起點、科學的指導理念中起步。
建立具有一定經濟實力、人才優勢的內蒙古會展集團。按照市場機制,充分整合全區的會展業人力、場地資源,跨地區、跨部門以股份制形式組建內蒙古會展業集團,培養具有國際水準的會展業人才隊伍.順應全球會展業領域兼并做大的趨勢,增強競爭實力,同時防止內部不良競爭,降低運營成本,整體塑造對外形象,整體對外營銷宣傳,整體組織市場。
以內蒙古優勢資源、優勢產業為依托,打造會展品牌。專業化和品牌化已經成為當今會展業的發展趨勢,在競爭白熱化的格局中,要想獲得立身之地,就必須與市場趨勢相對接。內蒙古應當在特色化方面尋求突破口,充分利用人文資源的國際國內影響,利用產業優勢和能源優勢,在已有的藥業博覽會和乳業博覽會的基礎上,應在煤炭業、天然氣、稀土、羊絨、畜產品領域開拓定期和較大規模的會展活動以及國際性論壇,盡快樹立會展品牌,使內蒙古在如上領域內成為國際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會展中心。根據內蒙古的實際,近期應組建三個會展板塊,即:呼包鄂乳業、藥業、能源、民族文化(圖書、音像、演藝)會展中心,赤峰一通遼畜產品、農產品、民族工藝品和奇石會展中心,滿洲里東北亞國際貿易會展中心。
提高已有節事活動的國際國內參與度,使之與會展業緊密結合,將“中國·內蒙古國際草原文化節”、“中國那達慕節”、“昭君文化節”等節事辦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活動。同時利用內蒙古在國際國內經濟文化的知名度,主動與國家各部委辦溝通,爭取一些國際性和國家級的展覽和大型會議落戶內蒙古。
盡快出臺有關會展業的行業規范和相應法規。目前我區的會展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只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管理,甚至出現一些欺詐性行為,不僅有影響會展自身的效果,甚至給內蒙古整體帶來負面影響。對此,有關部門應及時出臺行業規范和法規,使內蒙古的會展業能夠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