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經濟總量的擴大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市場中的集團客戶總量和規模日益膨脹,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集團性企業授信的貸款集中風險已成為當前銀行業運行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穩定報告》鮮明地提出了這一警示。其中最吸引眾多媒體眼球的案例當屬太平洋建設集團,由于該集團公司多以BT、仿BT模式承接工程,業務發展過快,短期債務劇增導致2006年爆發信貸風險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從表面現象看,這是我國銀行在對集團客戶融資及授信方面的管理不當所造成的,比如在銀行信貸體制和機制上沒有或少有對行業風險及其對企業影響的分析和評估,對關聯公司相互擔保造成的風險缺乏足夠的警惕;在貸前內部評級體系缺乏科學的動態分析,在客戶選擇上盲目輕信大公司,存在“壘大戶、爭客源、盲目從眾”的經營現象。
從深層原因看,這是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在對客戶授信風險管理方面的機制不健全所造成的。盡管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我國商業銀行在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已經逐步建立起內部信用風險評級體系。但是,由于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不同,我國銀行在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各個方面與外資銀行相比仍存在很多缺陷。下面將在分析組織結構差異及其影響的基礎上,對中外資銀行的公司治理與授權機制、授信程序、授信風險衡量與監測、內部控制、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作系統的比較,從而對如何構建有效的國有商業銀行授信風險控制體系提出建議。
一、組織結構上的差異
信貸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組織結構框架下實現的。中外資銀行在經營管理特別是信貸風險管理上的差異,最明顯地表現在組織結構方面。不同的組織結構決定了不同的業務流程和風險管理流程。
(一)中資銀行的金字塔型結構
中資銀行的營業機構層次最多可以分為6級:總行——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分理處——儲蓄所。在每個層次營業機構內部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管理層——職能部門——經辦人員。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屬于橫向管理模式,除了最基層機構,每級機構既經營業務又對下級機構進行管理,層層授權,授權或轉授權對象為下一級機構、本級內部職能部門。
(二)外資銀行的扁平化結構與垂直管理
外資銀行的組織結構不盡相同,但大多為扁平化結構,屬于縱向管理模式,呈現出“大總行、大部門、小分行”的特點。“大總行”通過“大部門”來體現,總行對分支機構的管理和控制通過各職能部門來實現。分行的職能被大大弱化,特別是海外分行,基本上沒有獨立性。業務權限十分有限,分行各職能部門直接向總行對應部門報告,分行行長往往只是分行某個部門的負責人。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總行直接管理模式
海外分行無管理職能,各項業務和內部管理問題直接向總行國際市場部下設的相關部門報告。
2 區域管理中心模式
海外分行的每個部門有兩個上級主管,即行政主管和業務主管。在行政上向當地行長報告,在業務上則向地區業務主管報告。不同業務的區域管理中心可能設在不同的分行,即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管轄分行。還可能在每個國家設立國家業務總部,按照地區總部——國家業務總部——海外分行的不同層次進行授權。在每個層次上,業務拓展部門和管理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在分行層次上基本不存在業務擴展與風險控制的替換關系。
二、授信風險管理的主要差異
在授信審批授權機制上,中資銀行授信審批權的授權機制以各級機構為對象,層層分級授權。但是,在金字塔型組織結構下,“審貸分離”原則無法得到徹底貫徹,因為每級行長既對本行的信貸風險負責任,又對本行的業務發展指標負責任,不可避免地要在“發展”和“控制風險”之間進行權衡和取舍。
而西方商業銀行,除了部分亞洲銀行,大多數銀行將授信審批權限授予個人,而不是向部門或分支機構授權。有權審批人的權限大小依據其資格、能力、經驗而定,與授信品種、授信風險評級和授信期限掛鉤,并根據信貸檢查和審計結果動態調整權限。具體差異如下:
(一)授信評估與審批程序的差異
1 中資銀行的集體評審與層層審批
中資銀行普遍建立了授信調查、審查、審批制度,一般由市場營銷部門負責進行授信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信貸管理部門和專門的貸款審查委員會對授信項目的風險進行評審,有權審批人在授權權限內審批。多數中資銀行授予基層機構的審批權很有限,也不要求基層機構成立貸款審查委員會。
2 外資銀行的信貸風險分析和分級審批
大多數外資銀行的授信審批程序沒有集體評審的環節,一般由專業的信貸分析員根據全行統一的分析方法和標準,對授信風險做出獨立分析。信貸分析員專職負責信貸風險分析,而不受業務指標完成與否的影響,因此能夠保持相對獨立性。
(二)授信風險衡量與監測的差異
授信風險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交易層次,即單筆授信的信用風險;二是客戶層次,即對單個客戶全部授信的風險;三是資產組合層次,即整個資產組合的信用風險。授信風險的分析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古典方法和工程化技術兩個階段。
1 目前中資銀行基本處于古典方法階段,最主要的風險衡量手段就是財務分析和主觀判斷。中資銀行已經普遍實行貸款質量風險五級分類制度,分類范圍涵蓋了表內的全部授信資產,并根據分類結果決定每筆貸款的貸后監查頻率和管理措施。根據監管當局的要求,各總行制定了統一的分類標準,分類標準以定性指標為主,分類的準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分類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分類結果的主觀性較強。
2 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程化的思維和技術逐漸被大型國際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運用于信用風險管理領域,并由此正在形成一門新興學科——信用工程學。外資銀行的授信風險管理呈現出“工程化趨勢”,但是,授信風險的量化比市場風險的量化面臨著更多的困難,目前還沒有出現獲得普遍認可的信用風險模型,因此,古典手段仍在信貸風險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具有如下特點:統一的授信風險評級貫穿信貸管理全過程;注重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的衡量與監測;建立統一的授信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三)內部控制的差異
中資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正在逐步完善,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董事會及其專門委員會的監督職能尚未達到應有的力度和效果,加之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和分支機構較高的獨立性,決定了中資銀行的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較低。外資銀行董事會均設立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部門對董事會負責并實行垂直管理,分支機構內審部門與本級機構相互獨立,或者不設內部審計部門而由上級審計部門直接審計。
(四)考核激勵機制的差異
中資銀行對分支機構授信風險管理效果的考核是通過信貸資產質量指標進行的,主要包括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控制指標、壓縮指標,以及存量不良貸款清收指標、新發放貸款不良率控制指標等。外資銀行更注重制定合理的風險承受水平、目標市場、市場限額、授信標準、信貸政策和程序,注重既定政策和制度的嚴格執行,并不要求把授信業務控制在“零風險”水平。在不斷提高授信風險評估科學性和風險量化水平的基礎上,很多外資銀行采用“風險調整績效度量方法”,將風險和收益直接掛鉤,倡導“只有經過風險調整的收益才是銀行的真實收益”的基本理念,體現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內在統一,并以此形成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三、構建國有商業銀行授信風險控制體系的基本設想
(一)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機構及其職能的設置
在管理決策層建立風險管理委員會,以便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綜合協調機制。按照信貸經營與信貸風險管理相分離的原則,設立獨立的專職的信貸風險管理部門,主要行使授信審批職能。為確保信貸風險管理部門的獨立性,貸款審批崗位應從上到下形成一個系統,相對獨立,基本上不受業務部門和各級分支機構的控制和影響。
(二)信貸審批授權機制
打破目前信貸審批權限按行政職務大小層層下放的舊框框,實行審批放貸和行政完全脫鉤。可按實際能力和以往業績給予信貸管理人員相應的審批權限,并每年進行一次審定,視情況決定提升或降級,創造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的工作環境。
(三)考核激勵機制
對信貸人員的考核應突出兩點,一是業務拓展能力,這一點可以從貸款發放的數量判斷;二是風險控制情況,可以從貸款的違約率來體現。通過對已發放貸款的考核,初級信貸員可以晉升為高一級別的信貸員,高級信貸員如果貸款違約率高,也可能降低,甚至被調出信貸人員的隊伍。另外,業績考核還要和收入相掛鉤。
(四)信用風險評價方法
歐美銀行在風險評價方法方面,比較注重量化模型分析方法的運用。而我國商業銀行在量化分析方面僅僅是剛剛起步,目前,大部分信貸決策,仍然依靠信貸人員的經驗和主觀判斷。從以定性為主,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最終達到以定量分析為主,這一發展方向,我們必須正確把握。我國商業銀行可考慮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國際上先進的信貸風險量化分析方法和經驗進行系統的研究,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本行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些適用的信貸風險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