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造成能源短缺和價格飆升,對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全球能源危機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既有負面的又有正面的。短期內對傳統能源的開采和利用要建立高效的能源協調機構與能源管理機構、加強能源戰略規劃與節能并舉;長期內要大力扶持和發展新能源。惟有如此,才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保證。
一、全球能源危機的表現
(一)全球能源儲量與開采時間有限
全球經濟的現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裂變能的廣泛投入應用。因而它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一種經濟。然而,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l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儲量的綜合估算,可以支配的化石資源的極限大約為1180億噸~1510億噸,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開采量33.2億噸計算,石油儲量大約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氣儲量估計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開采量維持在2300兆立方米,將在57~65年內枯竭;煤的儲量約為5600億噸,1995年煤開采量為33億噸,可以供應169年;鈾的年開采量目前為每年6萬噸,據1993年世界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可維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核聚變到2050年還沒有實現的希望。
(二)全球能源價格飆升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2007年下半年以來,全球能源短缺更為明顯,特別是石油、煤炭、天然氣、糧食等價格大幅度飆升,推動全球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不僅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嚴重和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如經濟發展較快的東南亞,特別是越南發生了比較嚴重的金融危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如此(如美國、歐盟等)。與此同時,當前我國通貨膨脹比較嚴峻,2008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特別出口增長大幅度下降),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見,價格是能源稀缺程度的反映,當前全球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價格不斷創新高,充分說明能源危機迫在眉睫。
(三)全球股市暴跌與失業增加
股票市場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在2007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影響下,美國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并波及到各國的股票市場。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和股票市場的暴跌根源于美國經濟的不景氣,而美國經濟不景氣又來源于全球能源短缺危機和能源價格的飆升。例如,1973年的美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突如其來的石油危機使美國當年9月份的物價指數比1月份上漲了6百分點,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跌幅達11.4%。如果說第一次石油危機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結束了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那么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加重了西方經濟的“滯脹”。石油價格由2007年上半年60~70美元一桶上升到目前接近150美元一桶,是否會引發全球新的經濟危機還不能十分肯定,但造成了全球股市暴跌(很多新型市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跌幅達50%以上)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連美國都出現了很多著名金融機構破產,大量的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在全球大量裁員削減成本以求生存。很多資本市場甚至喪失了融資功能,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全球能源危機,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地方沖突的加劇,最終可能葬送現代市場經濟。事實上,當前中東及海灣地區、非洲和南美洲局部地區的緊張局勢都是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的。
二、全球能源危機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根據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目前,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基本上集中在兩個方面:全面發展和公平發展。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達到的目的是:經濟的長期、穩定、良性的增長,重視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行為的生態合理性,保證經濟行為的持續性;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得到保護,而生態系統的質量不斷提高;人口逐步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人類得到永恒的延續。公平發展主要體現在人類與自然界的公平和當代人與后代人發展機會的公平。前者要求人類的發展要以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為限;后者要求,由于人口膨脹、資源枯竭以及環境惡化已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人類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威脅的發展道路。
然而,全球以石化能源為主的能源短缺和價格飆升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影響既有負面的又有正面的。
(一)能源資源過度開發和浪費嚴重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主要是粗放型經濟,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能源需求不斷增加,以及全球性能源短缺和價格大幅度上漲,導致國內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過度開發。以煤炭為例,我國是世界第一煤炭儲藏國,但是2007年成為世界上煤炭凈進口國,主要原因是我國煤炭資源開采混亂現象嚴重,全國各地有許多小煤窯,一方面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存在嚴重的開采浪費現象。因此,我國前幾年陸續關停了許多小煤窯,造成供應不足。同時,我國在消費石化能源時,也存在嚴重不節約和浪費的現象。這些表現與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相悖。
(二)價格管制和補貼世界
在世界石油價格大幅飆升的情況下,我國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和維護居民生活穩定,高價進口原油,然后低價供應市場,造成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煉油業務嚴重虧損。政府從財政收入中大額補貼,實際上是在補貼世界。價格是能源稀缺程度的反映,價格管制既不能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和合理配置,又會加重財政負擔,更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克服能源危機的出路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取代石化資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不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與之相聯系的是我國經濟可獲得持續的發展。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基礎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價格的飆升,迫使我國政府加大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等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這客觀上有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和長遠發展。
三、全球能源危機條件下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選擇
(一)建立有效的能源協調機制和管理機構
一個高效合理的能源協調機制和管理機構,是能源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保證,是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自1993年中國能源部撤銷以來,幾個主要能源行業相繼實行了市場化改革。各能源公司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由于缺乏一個有效的能源協調機制,導致整個能源行業分散、混亂、無序競爭和低效率的局面。在2003年兩會后成立了一個正局級機構一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下設石油天然氣處、煤炭處、電力處以及新能源處,外加一個發改委直屬的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統一協調各能源行業。但這并沒有改變能源開采過度和浪費嚴重現象,甚至還出現了能源嚴重短缺。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能源協調機制和能源管理機構設計不合理,如節能不在能源局的管轄范圍內。而是歸人口環境與資源綜合利用司負責。2008年部委改革撤并對上述問題有一定的調整,其效果還有待觀察。
(二)加大法律的強制約束力度和制定嚴格統一的技術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節約能源,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是總體上說,這些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能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與此同時,在節約能源方面還缺乏一個統一、嚴格的技術執行標準。
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和發展道路,必須開拓新的發展道路,探索合理的、適合我們現在生產力水平的能源消費模式。這對影響能源需求的作用十分重大。
(三)加強能源戰略規劃和執行力度
我國能源開采和利用缺乏統一、長遠的規劃,規劃力度較弱,造成一段時間內能源嚴重短缺,隨后就是大規模、無序化的開發,導致能源的過度利用和嚴重的開采浪費,同時還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因此,一個良好的能源戰略遠景規劃和適當的執行力度,是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四)大力扶持和發展新能源
作為可持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經濟必須開源、節流并舉,其發展方向必定是綠色能源和采取多元化的能源結構。赫爾曼·舍爾說:“像中國這樣的國家,要在傳統能源供應基礎上實現自己的經濟目標前景極為渺茫。要滿足急速增長的能源需求,保障必要的能源供應,唯一實現的可能是選擇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供應的基礎。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國家的安全和未來的生態安全。促進工業增長達到與傳統工業國家總經濟水平相近的水平,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并不是經濟上的負擔,而是生存的必要和機遇。”因此,國家應該在產業結構調整、財政政策扶持(主要是稅收減免與補貼)、貨幣政策傾斜等方面予以大力幫助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源料電池等新能源。可以預見,新能源才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