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8年7月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08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城鎮投資分別增長22,4%、35,3%和28,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中西部加速,東部減速的趨勢。由于國內外貿易環境惡化,珠三角和長三角靠加工貿易為主的企業在進行產業升級的陣痛時,工業大幅減速、外資投資下降,面臨企業外遷、倒閉潮流。部分港商、臺商選擇將企業遷移內陸,加速了中西部的發展。以武漢、長沙為代表的中部經濟,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西部大開發,為吸引港商、臺商和外資進駐,中西部城市紛紛瞅準自身優勢,主動建立工業園區,承接中西部產業轉移,冀望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區域內優勢產業的發展來帶動,而區域優勢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則取決于區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以地區資源優勢作為產業選擇的依據,推進產業選擇的區域化道路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及趨勢。
二、優勢產業的概念界定
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在產品和勞務的生產經營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或同一屬性的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及其經濟活動的集合。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骨骼,區域經濟是產業經濟的空間表現,產業結構狀況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內在標志。
優勢產業是指那些在當前經濟總量中其產出占有一定份額,運行狀態良好、資源配置基本合理,資本營業效率較高,在一定空間區域和時間范圍內有較高投入產出比率的產業。在產業壽命周期曲線中,優勢產業一般處于發展期的中后期到成熟期的中期這一區間,它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處于或即將處于鼎盛時期。優勢產業強調資源的天然稟賦、合理配置以及經濟行為的運行狀態。只有當它們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才有可能形成優勢產業。
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發展優勢產業,生產區域內優勢產品,以便在耗費同量資源的條件下,求得經濟快速發展,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特別是長期以農業或礦業作為優勢產業的區域,更要積極發展其下游產業,根據國內外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優勢產業,有計劃、有步驟地以新的優勢產業代替原有優勢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三、優勢產業選擇面臨的現實約束因素
(一)工業產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
區域工業雖已具備相當的基礎,但資源型產業產品鏈條不長,深加工能力不強。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相對短缺。產業技術開發能力不強,產品技術含量較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競爭力不足。附加值商的關鍵鋼材、有色金屬產品等滿足不了需求,進口量居高不下,而中低檔產品供大于求,出現過度競爭。莫世祥在其《開放經濟的比較優勢:珠江口特區群及臺灣的實證》一書中表示,臺港澳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歷程表明,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經濟的比較優勢一般都不超過30年。因此,資源型區域需加大優勢產業發展力度,帶動工業經濟結構的高級化和高附加值化,從根本上消除產業和產品結構的矛盾性失衡現象。
(二)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
根據工業經濟發展及其產業結構調整的一般規律,當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以上時,由于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將發生由資源和原材料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和轉變的重大變化。目前,多數省市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工業經濟發展中已開始集聚一批具有潛在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的新興高新技術產業,但現有工業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經濟運行質量不夠理想。目前區域內工業企業與高校及研發機構群體性創新突破能力、自主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以及相應的政策配套能力有待提高。
(三)市場觀念與市場化程度等相關軟環境有待加強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工業企業的經濟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資本交易市場體系和規則日益完善,經濟開放程度顯著增強。但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東部沿海省市相比,中西部地區在市場意識、適應市場能力和民營經濟活力上還需加強和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及支持環境尚需完善。
四、資源型區域優勢產業的培育措施
區域優勢產業選擇應與區域自身比較優勢、區域發展戰略和國家產業政策充分對接,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在于充裕的勞動力要素、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一定的工業基礎。因而,中西部根據各地區不同的要素稟賦特征進行專業化分工,充分發揮市場潛力大、自然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立足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和水平。分析其具體培育措施如下:
(一)制定產業發展、市場開發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有人稱內地經濟是資源型經濟,而浙江經濟是市場型經濟。浙江人眼睛看著市場,看著國內國外的市場。中西部地區借以資源優勢跳出資源的限制,從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出發,重新思考自己的產業地位。發揮政府產業規劃引導和政策導向作用,統籌考慮整體布局、科技水平、資源開發與保護、區域市場定位、國際國內合作等系統配套性問題,彌補市場自身缺陷,促進優勢產業形成規模。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擴大開放型經濟力度,進一步增強吸納生產要素和利用市場加快發展的能力,提高利用國內外資本的質量,拓展利用國內外外資的渠道和發展空間,有選擇地承接國內外產業和資本轉移,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引進資金和技術,增強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
(二)建立信息一體化平臺,實現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的外部經濟
進一步擴大技術交易雙方的自主權,鼓勵精通經濟、技術、法律、無形資產評估的市場中介機構和經紀人的產生,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型市場運作機制。保證了技術信息發布的全面性和及時性及交易雙方信息的對稱性。同時,為了激發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技術創新積極性,完善我國現有專利保護制度,將專利制度和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允許專利持有者以知識產權形式對企業投資入股,并按其創新預期收益確定股份額度,從而進一步發揮專利的激勵作用,促進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三)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增強優勢產業競爭力
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煤炭保有儲量占全國的60%,天然氣可采儲量占66%,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占86%。此外,西部鐵、錳、鉻、釩、鈦等5種黑色金屬礦探明儲量分別占全國的52%、68%、72.1%、720和95%,鉀鹽基本上全部在西部地區。我國在西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及化工、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和旅游與文化產業等6類特色優勢產業,并加快建設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特色資源加工和優勢產業發展基地。中部6省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煤、銅、鉛、稀土等13種礦產儲量占全國一半以上,石油、磷礦、硫礦等6種礦產儲量占35%~50%。水域面積廣闊,占全國的25.0%,水資源豐富。糧棉油產量占全國的30%~40%。重點發展煤炭、電力、交通運輸、金屬冶煉及食品加工業等優勢產業,擁有全國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鋼基地,最大的中型貨車生產基地,最大的重型機床和包裝機械生產基地,我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等。優勢產業的集群化是一種有效率、有競爭力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專業化的集群因企業的地理集中而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因企業的地理鄰近而降低交易費用并形成地方聲譽。同時,集群化促成大量相關企業和機構的交流與合作,能夠刺激新思想的產生和新方法的應用,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新的擴散。
(四)實施品牌效應工程。提升優勢產業的市場影響力
對于現有傳統產業,盡可能在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培育出一些代表性的大企業集團,在實現規模經濟的基礎上,通過樹立品牌、開發新品種、提高質量和建立國際營銷網絡等方式,提高我國傳統產業的自身競爭實力。技術依賴決定了我國只能從事國際分工中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和生產加工環節,這種分工位置的低級化使我國能夠有所作為的領域極其有限,從而被國際分工的主流甩開而邊緣化。立足發展區域優勢產業,推進形象建設,逐步在區域中培育一批有深厚技術創新能力支撐的區域集群品牌。
(五)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打造生態型優勢產業
產業應該具有可持續發展效應,優先發展資源消耗低和環境污染少的產業是新型工業化的要求。選擇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作為優勢產業,強化資源環境對優勢產業發展的保障支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加強優勢產業的規劃管理,實行清潔生產,嚴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通過對優勢產業土地使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審批管理,建立完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機制,走循環經濟的生態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