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濱海新區發展概況
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東部臨海地區,由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三個功能區及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組成,面積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萬。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快速增長,外資大量進入,成為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提出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又稱“新特區”,它將面對更復雜的形勢,有更高的改革開放目標,涉及更廣泛的領域,觸及更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配套”是核心,統籌兼顧和涉及社會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和政治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先行先試,通過自身探索和創新拿出全國可資借鑒的經驗。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準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要求浦東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動全國改革起示范作用:2006年4月26日濱海新區成為我國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原則上可安排在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
(二)經濟發展現狀
2007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完成2364.08億元,比上年增長20.5%;服務業全年增加值662.09億元,增長28.6%;完成工業總產值6282.83億元,增長20.8%,占全市工業的62.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2.64億元,增長33.4%。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76.68億美元,實際到位39.24億美元,分別增長24.1%和17.3%。新區口岸功能進一步增強,2007年進出口總值達到129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進口537.13億美元,增長20.0%,出口752.87億美元,增長31.8%。

(三)與浦東新區對比
2007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2750.76億元,同比增長14.4%.比濱海新區高出16.4%。濱海新區與浦東新區三產比例分別為0.3:71.7:28和0.2:47.5:52.3,濱海新區第二產業比重較大,工業總產值比浦東新區高出21.9百分點,第三產業僅為浦東新區第三產業總產值的46%。因此,濱海新區還需大力發展服務業。
在外資投入與使用量、固定資產投資量上,濱海新區要多于浦東新區,其中2007年同定資產投資數1152.64億元,是浦東新區的1.47倍,可以看出,政府對于濱海新區建設的重視程度很高。在港口方面,2007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30946萬噸,同比增長20.1%,是外高橋港口貨物吞吐量的2.37倍,而在集裝箱吞吐量上,外高橋港區發展較快,2007年集裝箱吞吐量1556.80萬標箱,是天津港的2.19倍,是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重要口岸和物流樞紐。
二、浦東新區發展改革的經驗
(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1 優化行政管理模式。浦東新區開發開放初期,為改善傳統行政管理體制下存在的機構多、班子多、人員多的弊端,采取了政府職能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一系列措施,以“精簡、高效、統一”為目標,率先建立了“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全國15個保稅區中,外高橋保稅區率先實行“貿易企業登記制”,將貿易企業進區手續由原來1個多月縮短到1天,率先實施“大通關”,空運貨物通關時間從過去72小時縮短到6小時。
2 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在新一輪的上海浦東綜合配套改革中,比照“二級市”下放事權,下放某些原市政府委辦局的經濟權限,也希望區政府進一步下放事權到六個功能區委員會。目前浦東新區正在推行“1+23”城市管理格局,鎮的職能在逐步被淡化,政府要轉變到以社會管理為主,突出社區的功能,與政府形成互動協商機制。浦東新區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點在建立更加高效的審批機制方面,浦東新區欲把“零收費”擴大到整個張江功能區,免收費的項目也在第一批的基礎上再擴大到第二批。
3 轉變政府職能。國務院提出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要立足的“三個著力”之一就是著力轉變政府職能,集中精力服務于社區就業、社會穩定、社會養老及改善綜合環境等公共事務。把政府職能定位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市民議政機制初步形成。同時,進行社會事業“管辦評”聯動改革,改變“管辦不分”的傳統模式。2006年,新區共出資4000多萬元購買民間組織服務,這種模式是推進改變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方面的積極探索。目前,在浦東新區57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人口翻了一番達到280萬人,經濟總量增長了40倍達到2365億元.政府機構的數量卻只相當于浦西其他區的一半左右,人員也只相當于其他區的2/3。
(二)要素市場改革
1 金融改革與創新。浦東新區自上世紀90年代開發開放以來,在金融體制改革上屢創佳績,建立了全國唯一以金融服務為主要功能的開發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外資銀行的分行和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浦東圍繞建設“陸家嘴金融城”,不斷推動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外匯管理“九條”改革措施在浦東先試先行,境內資金對外投資率先試點,外幣基金順利發行,積極推進外資銀行法人化工作,吸引外資金融機構積極落戶,注重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金融法制環境,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
2 土地改革。浦東新區重視對土地市場的整頓,進一步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堅決糾正土地征用中侵害農民利益問題。在征地保障方面采取“一補貼二保障”,加大征地農民養老、就業、醫療的保障力度,查處違法用地,在經營性土地出讓方式上,嚴格按照國家和市有關政策執行,公開招標查程序,開展土地“征轉分離”工作,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租賃制度,以確保浦東土地持續發展。
3 人才高地戰略。浦東注重項目與人才同步引進、同步到位,為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實施突破性政策引導,打破傳統戶籍管理、國籍問題,貫徹“最佳年齡段用人”、“用精英人才的精英階段”的思路,設立海外留學生創業專項基金,給其多方支持與政策優惠。當然,更要提供一個良好的施展才華的環境與平臺,否則“筑巢引鳳、鳳卻難棲”。
(三)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二三產業相互促進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是區域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標志。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以來,原來發展比較落后的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年均增幅超過30%。在《2005~2007年浦東新區發展現代服務業三年行動綱要》中,浦東提出構筑和完善現代服務業“1+4+4”的發展格局,即:以金融業為核心產業,以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商業貿易和會展旅游業為重點產業,帶動文化服務業、房地產業、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服務業的發展,在與杭州、合肥、寧波等兄弟城市聯手的基礎上,依托長三角,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業,以創新帶動三產,走向二三產業融合、互相促進的高端產業之路。
(四)東西聯動,協調發展
浦東新區的發展擔負著帶動長三角地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實現飛躍的歷史使命。在開發開放中遵循“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戰略方針,因此浦東新區實行“東西聯動”的發展戰略,分工協作,一方面浦東利用對外開放度大、政策優惠的有利條件,大力吸引外資,引進先進國外技術與管理方法,積極開拓新市場,向浦西擴散;另一方面,浦西利用現有基礎好、加工能力強的特點,向浦東提供資金、物資和人力,支持浦東的開發建設,同時積極接受浦東的新技術新方法,改造浦西老工業,兩者相互促進,密切協作,共同提高。
三、對濱海新區未來發展的建議
浦東建設之初,政府給予了較多的資金和稅收優惠政策的扶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新一輪改革開始,國家由國家投資推動轉向市場推動為主,因此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先行先試”是政府給予濱海新區最靈活的“優惠政策”,此時,濱海新區應該向浦東新區學習,積極借鑒先行者的經驗并靈活運用。
(一)政府體制改革
推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是以建立統一、協調、精簡、高效、廉潔的管理體制為目標。針對濱海新區面積較大,內部行政區、功能區共存且相互獨立等實際情況,分階段建立健全富有新區特點的管理體制,加強新區管委會在重大問題上的組織領導職能,解決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府包辦企業事務或企業借助政府力量壟斷市場等問題,建立政府同社會協調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建成暢通的電子政務網上辦理通道,完善社會管理體系。
(二)完善交通。加強區域合作,聯動發展
濱海新區既是天津的新區,也是環渤海的新區、全國的新區,加快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需要環渤海兄弟省市的共同努力。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是濱海新區發展的基礎,濱海新區要借助京津的高科技品牌、學術機構,利用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和土地,加速實現京津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向濱海新區轉移,使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天津市區的發展也為新區提供了生產和生活上的依托和基礎,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另外,京津冀區域的經濟整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交通體系的完善,應加快建設多種運輸方式相互配套、相互協調、快速便捷的區域綜合運輸體系,迅速構建區域間的大交通體系,是強化區域經濟整合的關鍵所在。
(三)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二三產業相互促進
2007年濱海新區三次產業比例為0.3:71.7:28,而浦東新區為0.2:47.5:52.3,濱海新區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現代生產型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因此濱海新區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二三產業聯動。現代服務業涉及面廣,一定時期內要有所側重,未來濱海新區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引進和培育現代航運與物流服務業企業,重點發展業務流程外包(BPO)、信息技術外包(IT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否則服務業發展的滯后不僅會阻礙濱海新區整體功能的發揮,而且制造業發展水平也難以提升。
(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
1 打造創新型產業高地。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構筑高層次創新企業集群,形成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探索研發合作新模式,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知識創新體系,以科技中介組織為主體,深度發掘服務內容,形成社會化、產業化和網絡化的創新服務體系。
2 打造創新型人才高地。制定和實施海外科技人才來華工作計劃,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等多種方式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并設立人才開發基金。完善人才培訓機制,全面實施“拔尖人才培育工程”、“學科帶頭人培育工程”等等,探索人才獎勵機制,形成新的專業技術人才工資分配機制。
3 建設創新公共基礎平臺。應建設與國際接軌、有濱海特色的一流職業技術學院,注重引人帶動性強的機構。如更多的國內外大公司的地區總部、研發機構和營銷中心,規模大、帶動性強、技術水平高、影響長遠的關鍵項目,借助外力加強資源全球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