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貧困是一個世界性課題,與時俱進地學習和借鑒國內外消除貧困的經驗和做法,會極大地推動我區的扶貧工作。
一、貧困標準及扶貧對象
埃及、肯尼亞和南非貧困線按照世界銀行劃分標準確定,即人均日消費支出不足1美元,不分農村和城市,凡是低于此標準的國民。都屬于救助的貧困對象。
二、非洲三國消除貧困的政策和措施
(一)開展開發式扶貧,實現自我發展脫貧
非洲三國都選擇適宜地區開展開發式扶貧,特別是埃及最具典型。在適宜開發的沙漠地區,埃及政府投資進行土地改良,并配套建設相關基礎設施,然后將改造好的耕地分配給無地農民,每個勞動力20畝左右,分30年還款,月均還款18埃磅(約22元人民幣),30年后成為個人擁有,以此幫助貧困戶實現從無地到有地,從無收入到有收益,逐步來解決脫貧問題,扶貧效果顯著。
(二)改善貧困地區生產條件,提高貧困戶收益水平
非洲三國政府投資幫助貧困地區建設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創造條件,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特別是埃及,政府在1952年前已將水庫設施建成,農民基本上免費灌溉,既保證了農業旱澇保收,又降低了生產成本,相對增加了農民收入。南非公路建設排在美國、德國之后,位居世界第3,為發展經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三)制訂促進就業政策,實現就業減困
埃及政府為了擴大就業,一方面控制工資適度增長,節省財力,根據崗位和職能,盡可能實行一崗多人制度,促進更多人口就業,即所謂的低工資高就業政策;另一方面埃及政府實施就業與示范扶貧政策。1983年以來,政府投資,選擇適宜開發地區,改良土地,建設道路、電力、通訊、市場、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為了解決就業,政府將改造好的土地分配給大學畢業生,每個學生平均35畝左右。若干個相關專業的學生可組成小團體,開展農業生產、醫療、教學工作,并吸納貧困勞動力參加生產,獲得報酬。同時大學生又幫助他們掌握了實用技能,既解決了學生就業,又起到了示范扶貧的作用。南非政府通過立法和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弱勢群體就業,解決貧困問題。1996年南非新憲法生效,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在人權法案部分出臺AA(傾向性行動)法律條文,規定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黑人就業。同時政府又出臺BEE(黑人經濟授權)政策,黑人進入了領導階層,有力地促進了黑人就業,降低了失業率,減少了貧困人口。
(四)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多渠道就業增收
埃及、肯尼亞、南非針對不同行業,在農村、城市都有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貧困人口可以根據需求參加培訓,掌握實用技能,實現在不同行業就業并依靠技能提高收入。埃及還組織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到海灣國家勞務輸出,跨國就業,增加收入,達到減困。
(五)保護環境,發展旅游產業,增加就業,實現減貧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有許多名勝古跡,著名旅游景點有金字塔、神廟以及沿尼羅河、紅海、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阿斯旺水庫的旅游景區,肯尼亞和南非有豐富的非洲野生動植物資源以及沿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特色旅游景點。旅游業是非洲三國增加就業和創匯的主要產業,三國都采取措施將主要旅游地區列入國家文物和自然保護區,制定了沿河、海、洋的嚴格排放標準,促使自然環境和水體保護非常好,水質都達到一類以上,為發展旅游業創造了優美的環境。特別是埃及政府吸取“盧克索事件”對旅游業的影響,在旅游景點都有警察和便衣警察保護外國游客,并對外國游客車隊派警車護送,增加了安全和方便感,重新恢復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安置了大量人口就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六)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家庭負擔,避免意外性災害,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非洲三國社會保障工作主要包括:
教育:非洲三國教育分公立、半公半私和私立三種。公立學校是政府投入辦學,半公半私政府資助一半,私立學校完全由個人交費上學。在埃及,公立學校從義務教育到大學教育基本上是免費教育,確保了低收入和貧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高收入階層可以將孩子送到教學環境和教學質量更好的半公半私或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在肯尼亞和南非,義務教育全部是免費教育,高中到大學階段是收費教育,但是政府為低收入和貧困家庭孩子提供助學貸款,為完成學業提供保障政策。
醫療:在埃及和南非,公民就醫公立醫院,只收取很低的掛號費,總體上是免費醫療,解決了貧民看病問題。高收入群體可以購買醫療保險,去醫療環境和質量更好的私立醫院看病就醫。肯尼亞經濟發展相對較差,醫療保障很低。
生活保障:在埃及,政府每年投入30億埃磅左右,對大米、面粉、食油、糖、能源等生活必需品實行價格補貼,同時每個貧困人口每月發放60鎊(約72元人民幣)生活費;在南非,貧困人口男60歲女55歲后,政府每月為每人發放養老金900蘭特(約1100元人民幣),保證老有所養。肯尼亞生活保障較差。
(七)多方位籌措資金,解決扶貧濟困投入
在埃及、肯尼亞和南非,國家是扶貧投入的主體,此外積極開展南南合作,爭取世行項目等多種方式來解決投入來源,滿足消除貧困的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