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戰略性貿易政策主張政府應對國際貿易進行積極的干預,使本國戰略性產業處于競爭優勢地位,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自產生以來就倍受關注,它為政府干預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介紹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產生、理論框架和發展過程,并對其缺陷進行了評析。
[關鍵詞] 戰略性貿易政策 基本模型 理論框架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一些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新現象,如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居主導地位,產業內貿易額大大增加,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迅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國際貿易理論。20世紀80年代,以Krugman、Helpman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引入了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創立了“新貿易理論”。在新貿易理論的基礎上,Grossman、Brander、Spencer、Dixit等人以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為前提,以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為研究工具,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1981年,Brander和Spencer發表了題為《潛在進入條件下的關稅與外國壟斷租金的提取》的論文,被認為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開端。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兩個基本模型的假設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研究有兩個基本模型,一是第三國市場模型,另一個是相互傾銷模型,這兩個基本模型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根基。
1.第三國市場模型假設
即假設在一個寡頭行業中有兩個生產同質產品的廠商,分別位于兩個不同的國家,兩廠商在第三國市場進行古諾(Cournot)競爭,生產國沒有消費。
2.相互傾銷模型假設
即假設只有兩個國家,每個國家的廠商(一個或多個)同時在本國和競爭對手國市場上銷售他們的產品,兩個市場是相互分割的,也就是說,壟斷企業就國內、國外市場分別進行決策。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內容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是指一國政府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可以憑借貿易壁壘來扶持本國戰略性工業的成長,增強其競爭能力,從而謀求規模經濟之類的額外受益,并借機掠奪他國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即貿易干預能夠增加國家福利。就其理論體系而言,戰略性貿易政策包括兩種理論,一是以內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利潤轉移”理論,也稱為狹義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另一種是以外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外部經濟”理論,也稱為廣義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1.利潤轉移理論
利潤轉移論是指一國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貿易干預來影響本國企業及其國外競爭對手的行動,支持本國同產業的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從而使國民福利提高,獲取寡占行業中外國企業的超額利潤,或向本國轉移利潤。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戰略出口政策。戰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用出口補貼為本國寡頭廠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這種觀點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政府向在第三國市場上同外國競爭者進行古諾雙頭博弈的本國廠商提供補貼,可以幫助本國廠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增加本國福利。戰略出口政策的創始人是Brander和Spencer。1983年,他們提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政府總有使用研究開發補貼或出口補貼進行干預,幫助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動機。他們提出了一個三階段博弈的第三國市場模型:在第一階段,政府考慮研究與開發補貼的水平;在第二階段,兩個來自不同出口國家的企業同時決定研究開發水平;在第三階段,兩企業進行古諾產量博弈。該模型假設研究開發對企業的成本變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且第三階段的產量是第二階段研究開發水平的函數,這意味著企業會戰略性地運用研究開發投資來影響第三階段的結果,所以兩國企業在研究開發上的投資總是會超過使成本最小化的最佳水平。但由于企業間的研究開發投資是一種替代關系,在不考慮補貼的情況下,政府的最佳決策應為提供研究開發補貼。
1985年,Brander和Spencer明確提出了后來被稱之為“戰略出口政策”的理論框架。他們用了一個更加簡單的兩階段博弈的第三國市場模型,強調了出口補貼的收益轉移作用。第一階段兩國政府決定單位產量的補貼水平;第二階段本國和外國廠商同時決定其在第三國市場上的產量。他們發現,一國政府通過適當的補貼可以提高本國廠商在第三國市場上的利潤并最終增加本國國民福利。
(2)戰略進口政策。戰略進口政策又稱為“關稅抽取租金論”,其創始人仍然是Brander和Spencer,他們指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國外壟斷廠商的定價高于邊際成本,存在經濟租金(即超額壟斷利潤),一國政府可以利用關稅抽取國外壟斷企業的租金或向本國企業轉移利潤。該理論有一個關鍵的前提條件,即假設本國市場與外國市場是分割的。1984年,Brander和Spencer用古諾競爭下的相互傾銷模型,引入擬線性的國內效用函數,證明了當產品完全由國外壟斷廠商提供時,只要其邊際收益曲線比需求曲線更陡峭,關稅帶來的進口價格上升就會小于關稅本身,本國的關稅收入大于消費者剩余的損失,本國的國民福利提高。
(3)進口保護促進出口論。Krugman在相互傾銷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得出了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理論。假設某一具有規模經濟的寡占行業,只有兩企業,一家國內企業,一家國外企業;生產不完全替代的產品;在本國和競爭對手國市場上銷售他們的產品,并在第三國市場競爭,國內外市場是相互分割的。其理論邏輯為:如果本國政府對外國壟斷廠商進入本國市場設置阻礙,本國廠商則可以擴大其在本國市場的份額,銷售量增加,繼而獲得本國市場的規模經濟,成本下降,獲得競爭優勢,使市場得到進一步的擴大。這樣從銷售量增加促進產量增加,繼而促使邊際成本下降,形成一個良性的因果循環鏈,這一過程即為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機制。
2.外部經濟論
外部經濟是指廠商(個人、社會)從某種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獲得的有利影響,而受益者原則上不必為此付費。外部經濟理論認為,某些產業(如知識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或企業能產生積極的外部經濟效應,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出口的擴張,但由于知識和技術的外溢,這些外部經濟不能被廠商完全擁有,企業就有可能不愿意投入資金用于科研開發,這些產業就不能發展到社會最優狀態。如果政府能對這些產業或企業給予適當的保護和扶持,則能促進這些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能力,獲得長遠的戰略利益。
四、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的深入
1.考慮競爭廠商數量的變化
在基本模型中假設廠商的數量是外生變量且固定不變,Dixit(1984)研究了外生地增加廠商數目對第三國市場模型結果的影響,得出的結論為: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取決于國內外廠商數量的對比,只有當本國廠商數目不太大時出口補貼才是合理的。但是,Brander和Spencer(1984)研究了戰略性進口政策與廠商數的關系,發現廠商數量對政策工具的選擇不產生影響,但廠商數量的增加會降低政策實施的效果,因此,一定的進入壁壘對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是必要的。
2.考慮寡頭行業數量的變化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基本模型只涉及一個寡占行業,是部分均衡模型。Dixit和Grossman(1986)在第三國市場模型下考察了存在多個寡占行業的情況。由于資源的有限性,一個寡占行業的擴張和利潤的轉移必然伴隨著其他行業的收縮和利潤的損失,這時政府扶植的就應該是租金或利潤高于平均水平的行業。
3.考慮其他寡頭壟斷模型
Eaton和Grossman采用伯川德(Bertrand)模型來描述兩廠商間的競爭,這時廠商的決策變量為產品的價格。假設某一寡占行業在兩國各有一廠商,生產可替代產品并出口到第三國市場進行競爭,生產國國內無消費,發現此時一國政府的最佳政策應該是出口稅而非出口補貼,因為出口稅可以使本國廠商做出不與外國廠商打價格戰的承諾,這樣,兩廠商可以維持較高程度的合謀。
4.考慮政府與企業決策的時序
基本模型中假設政府先行決策,而后企業進行決策。Carmichael(1987)考慮了相反的情形。假設本國和外國寡頭廠商在第三國市場銷售差異產品,企業間進行伯川德價格競爭,同時兩廠商在兩國政府的補貼或稅收決策前制定價格,研究發現,與政府先于廠商行動的情況不同,在伯川德競爭方式下,最佳政策由出口稅變為了出口補貼。
五、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缺陷
戰略性貿易政策從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現實出發,論證了貿易保護的必要性,證明了政府干預的合理性,但是上述關于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研究也表明其實施存在以下方面的缺陷:
1.難以確定政策扶植的行業
根據以上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研究,可獲得政策扶植的行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至少有一外國競爭廠商;(2)無政府干預時本國廠商至少與競爭對手勢均力敵;(3)產業在生產中體現規模經濟特征;(4)生產過程必須使用稀缺的生產要素;(5)市場進入障礙。因此,從提高國民福利出發,一國政府很難決定應該給哪些行業提供積極而成功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2.企業自由進入會影響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效果,導致其失效。Brander和Spencer(1984)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3.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因而政府對一個行業的扶植必將導致其他行業的發展受阻。
4.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成功實施意味著競爭對手的損失,是一種零和博弈;它終究是貿易保護的政策,是以鄰為壑的政策,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相悖。
參考文獻:
[1]保羅·克魯格曼: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M].海聞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Dixit, A.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for oligopolistic industries [J]. Economic Journal, 1984, 94(376):1~16
[3]Brander, J A, Spencer, B J. Trade warfare: tariffs and cartel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4, 16: 227~242.
[4]Dixit, A K, Grossman, G M. Targeted export promotion with several oligopolistic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6, 21: 233~249
[5]Carmichael, C M. The control of export credit subsidies and its welfare consequenc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7, 23: 1~19
[6]Spencer.BJ.Brander,J.A.InternationaCRDrivalry and induztrial strategy[J].Ro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3,50(163):70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