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生態文明史談起,闡述了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價值觀的不同,因此現在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要轉變人們的價值觀,才能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關鍵詞] 價值觀 生態文明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莊嚴承諾。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要建設生態文明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價值觀。
一、從生態文明發展史看價值導向的作用
生態文明本身就是人類如何確定自身與自然的關系、而人的存在依靠世界觀指導,具有價值導向,由世界觀所決定的價值觀對生態文明的形態起著重要作用。
人的價值觀產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類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人類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顯著的不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同導致了價值觀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對待自然的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態文明形態。
農業文明的出現,人們價值觀開始轉變從對自然的敬畏轉向了不斷征服自然。人類從自然的奴隸變成了自然的對抗者,那個時候的思想者逐漸的產生了諸如天人合一一類的難能可貴的學說。這一時期雖然有些地區也有濫砍亂伐過度墾殖等現象,使生態失衡,但由于生產規模小、強度低、其負面影響較小,人類與自然保持一種融合的非對立關系。
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顯著提高,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類以自我為價值中心,從自然界攫取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因此全球性的人口急劇膨脹,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給人類生存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危機。危機的根本就在于人類忽視與自然的和諧,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大肆的攫取自然,工業文明的整個體系都建立在人對自然的掠奪的基礎上的。要改變人類自我中心的價值觀,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的建立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
生態文明觀是嶄新的文明觀,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社會繁榮背后的人與自然沖突,對傳統的“征服自然”觀提出了挑戰。生態文明觀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人類文明形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則是指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生態文明更關注生態的演變,而與傳統的以生產力作為衡量標準的文明分割有較大區別,因此使用生態文明的狹義解釋,更為恰當。
生態文明的提出,使人類開始意識到人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人類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價值觀不能以人類自身的眼前利益為目標,人類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許的范圍。人類只有在與自然協調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真正持續、健康的發展。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功利與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
三、價值觀對構建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其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構建的關鍵是人類世界觀的改變??创龁栴}的世界觀轉變了,也決定了人類價值觀的轉變。從原始社會的蒙昧,到農業社會的過度墾殖,工業社會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都取決于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因此認識每一個社會階段文明的鑰匙都是價值觀。
建設生態文明首要的問題是人類價值觀的選擇。人類是以自我為中心,還是以自然生態平衡和諧為目的?人類發展是以目前自我的財富增長的眼前利益為主,還是以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光來看問題?對這倆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了人們不同的行動。傳統的工業文明是一個索取自然、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過程。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同時也加速了地球資源的消耗,造成局部的生態災難。我國的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這是靠對自然的索取和掠奪實現的。中國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盡管黨和政府對治理生態保護環境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興建了大批生態智力和環境保護工程。我國的生態環境卻仍舊呈現了“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好轉與惡化并存”的特征。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一些地方人們的價值觀念在作祟。他們單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他們為了個人局部或一時的利益,不惜破壞生存環境。 一些地區采取粗放型經濟增長為主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觀念,建立科學發展觀,要徹底改變自然資源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和環境可以無限容納污染的舊觀念;摒棄把GDP作為經濟發展的惟一指標的做法;改變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對立起來的看法,自覺破除不合時宜,不利于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是改變人們的世界觀的問題,只有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人們的價值觀才能轉變。才能從長遠利益來看問題,才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原來粗放的生產方式,采用集約生產方式。只有轉變成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價值觀,人們才能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進可持續發展。這樣就把呵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變成自覺行動,這樣才能建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系統,創造出合乎科學發展理念的現代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魏智勇趙明主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2]姬振海主編:《生態文明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3]姜春云主編:《償還生態欠債——人與自然和諧探索》,新華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