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言與文化二者相互依存,大學英語教師應將語言教學與文化認知教學統一起來。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關鍵所在,它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質量、效果和進程。在教學實踐中培養文化移情能力,對于跨文化交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文化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際 培養途徑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人們生活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社會環境里。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系統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質量、效果和進程的關鍵因素。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移情,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也就成為英語教師和學習者必須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一、文化移情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學中的概念,是指主體在主觀意識中將主體的精神情感賦予客觀物象,使客觀外物的映象負荷和主體情思成為主體體驗的情感表現。后來,這一概念被應用于心理學中,稱作感情移入,它有兩種含義:作為心理學的一般用語,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也有人認為,移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另一個人的位置上的能力。受到美學、心理學中移情說的啟示,日本語言學家庫諾(Kuno)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語言學研究中,按照庫諾的說法,所謂移情就是說話人與其所描寫的事件或狀態的參與人或物的關系的密切程度。Webster字典中移情被定義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 何自然教授在1991年于《外語教學與研究》發表的“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一文中,首次在國內學術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認為語言習得者應該理解、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并設身處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
顧嘉祖(2000:220)認為:“對移情的界定應該分為兩個方面:知覺技能和交際技能。移情不僅指覺察和認識他人的情感、情緒狀態,而且還包括對他人情感、情緒狀態的正確反饋或反應,兩方面都不可偏廢。”即有意識地超越民族本土語言文化定勢的心理束縛,站在另一種文化模式中進行思維的心理傾向。因此,文化移情要求在本土文化濃郁氛圍中成長的交際者盡可能地擺脫本土文化的影響,用異族文化可能的思維方式去思維,以便在不同文化之間找到切換和連接的共同點。
美國語言學家Hanvey認為,要完成跨文化的有效交際行為必須經歷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表面的明顯文化特征的識別,人們的反映通常是對這些特征感到新奇和富有異國情調;第二個階段是對于細微而有意義的與自己的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征的識別,反應通常認為是不可置信難以接受的;第三階段是通過理性分析,從認知的角度認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征;第四階段是指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來感受其文化,也就是說由于極其熟悉該文化而認為一切都能接受,即思想感情已融合到對方的社會文化之中。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語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
二、跨文化交際的核心———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內容豐富、構成要素復雜而又多樣的能力系統。Ruben (轉引自賈玉新,1997:474-476)跨文化交際能力分為7種要素:(1)向對方表示尊敬和對其持支持態度的能力;(2)采取描述性、非評價性和非判斷性態度的能力;(3)最大限度地了解對方的個性的能力;(4)移情能力;(5)應付不同情景的靈活機動能力;(6)輪流交談的相互交往能力;(7)能夠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從容不迫地對其作出反應的能力。根據著名學者Gudykunst的有效交際能力的三要素理論:即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理論,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系統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總而言之,不具備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其他交際能力決不可能有效形成并發揮作用。
跨文化交際中的移情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語言語用移情(pragma-linguistic empathy),這是指說話人運用語言刻意對聽話人表達自己的心態和意圖,以及聽話人從說話人的角度準確領會話語的用意。語用移情的微妙之處是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總是能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的編碼和解碼。
移情的另一個層面是社會語用移情(socio-pragmatic empathy),這涉及到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也涉及到語境。移情問題要求交際雙方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話語的用意。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姓名、籍貫、年齡、工資、家庭人口等,但英美人是不愿把這些作為話題的。中國人不喜歡別人拍自己的肩膀,也不習慣相互擁抱,這些都是民族文化使然。各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來沒有一種語言或文化相似到完全表現同一社會現實,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都應尊重移情原則。我們在使用英語時,受母語文化及思維的影響,或多或少會按中國文化的特點來遣詞造句,但只要不十分離譜,英美人還是可以接受的。同理,英美人有時使用漢語時盡管不盡規范,我們也都能盡量接受,這說明雙方都注重了跨文化交際的語用移情。
三、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
高校外語教學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跨文化交際的復合型人才。文化移情是進行文化溝通及跨文化交際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還必須傳授文化知識,講授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利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移情,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1.培養交際主體的文化敏感性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敏感性主要在于感知的敏感性。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差異性,首先是由感知方式的差異性引起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專家薩姆瓦等人(194:14.16)認為,有五種社會文化因素對感知的意義起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即信仰(beliefs)、價值觀(values)、心態系統(attitude systems)、世界觀(world view)和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zation )。布魯諾(2003:5 14)認為,移情過程中包含的感知和心理過程是相當復雜的。涉及到對交際對象的關心、對他人有興趣、推斷他人的思想、憑知覺感知他人、對他人進行價值評估、外來意識、身份辨認、對他人的思想和內容進行意義分析等。敏感性訓練的目標一般包括:(1)使一個人能更好地洞悉自己的行為,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如何“表現”的;(2)更好地理解具體的活動過程;(3)在集體活動過程中培養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文化敏感性的前提條件是,應該把交際客體視為是與主體具有不同的個性特色的客體,在文化價值觀、信仰和態度、思維方式、審美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在跨文化交際中,認真地研究和細心地感知交際客體的信仰、價值觀、心態系統、世界觀和社會組織,就能有針對性地和科學地傳播與接受信息,減少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人為障礙,保證雙向溝通的質量。只有增強文化敏感性,培養敏銳的跨文化感知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自覺地遵循和順應它,才能逐步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移情能力,促進多元文化之間的協調和溝通。
2.培養文化順應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培養是文化順應能力的培養。文化順應是文化移情的重要環節。跨文化交際研究專家薩姆瓦認為,如果對不同的交際主體,以及所屬的不同的文化沒有區分,人們就會用各種方法將復雜的感知簡單化。其中的一個方法是用一組特性去表示整個群體的特征,并認定整個群體的成員都具有這些特性。這種不考慮個體成員特性的、對整個群體的特性的認定就稱為成見。成見不僅是感知其他人和與之溝通的懶惰的方法,而且對許多人來說,成見也是一種防衛的機制。一種減少焦慮的手段。成見作為我們頭腦中的圖像,常常是僵化的,難以改變的。以其作為防衛機制也是不妥的。成見嚴重妨礙跨文化敏感性的形成,使文化移情不可能。只有通過文化移情的訓練,才能減少和克服以自我表現為中心的傾向,以客觀的態度對待跨國企業中的多元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那種極力主張非邊緣化demarginalization、非領地deterrorialization、消解中心decentralization等特征的學術話語和理論思潮,對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跨文化對話既是不可行的,也是行不通的。在多元文化應有的張力和獨立的個性中開展對話,形成相互理解、寬容和溝通的局面,這才是應該采取的文化移情的科學態度。
四、結語
移情能力是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訓練,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和重要內容。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比較客觀地認識各具特色的多樣性文化,有效地避免因文化障礙而導致的跨文化沖突,在多樣性文化之間架起有效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就必須充分估價文化移情的價值與功能,在正確的文化移情理論指導下,科學地進行文化移情訓練,鍛煉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從而順利適應全球化態勢下多元文化交流、滲透、整合并在此基礎上達到新的建構的復雜情況,保證跨文化交際雙向溝通的實現。
參考文獻:
[1]Seelye,H.N.Teaching Culture[M].Linch-wood II.: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8
[2] Barry Tomalin,Susan Stempleski.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8
[3]Broom,B.J.Building Shared Meaning:Implication of a Relation : Approach to Empathy For Teaching Intercultural
[4]胡文仲高一紅: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3
[5]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20
[6]湯姆.布魯諾.和平傳播:跨文化關懷的道德規范[AJ].薩姆瓦·波特: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c】.麻爭旗等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5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