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藏高原地區商貿經濟的發展,對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青藏高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青藏高原地區商貿經濟發展的現狀、所面臨的形式和國家政策的支持,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 青藏高原 商貿經濟 政策支持 發展思路
青藏高原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級”,雄踞亞洲大陸中部,總面積290萬平方公里,在我國境內25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6%,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及川、滇、甘三省的廣大藏族地區。青藏高原地區雖然自然環境嚴酷,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經濟發展潛力較大。進一步擴大青藏高原地區的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商貿經濟,對實現青藏高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商貿經濟的重要性
開放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世界經濟趨向一體化,區域間的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要素及配置過程的流動、變化與創新,成為該過程中提高經濟效率的基本方法。發展青藏高原地區經濟必須順應經濟發展的開放潮流,堅定地走開放之路。發展青藏高原地區經濟所面臨的開放與封閉關系,主要是如何走出封閉、擴大開放的問題。青藏高原經濟的發展要走出封閉、擴大開放,首先要擺脫思想的封閉狀態,辨識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經濟的利益實現方式。沒有觀念轉變和開放意識的覺醒,就不可能形成自覺的開放行為。青藏高原的傳統文化積淀深厚、源遠流長。一方面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成為維系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封閉,以及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封閉性,束縛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守舊,開放性、創造性不足,不敢突破和創新,導致社會變革的遲滯性和不徹底性。轉變觀念,確立開放意識,就是轉變封閉思維定勢下的資源配置和利益得失觀,跳出狹小的經濟發展與利益實現的封閉目標,從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去考慮經濟的發展利益及利益實現的途徑。其次,要走出環境的封閉狀態,重新審視、分析所處地理環境和資源結構,對發展經濟的影響。青藏高原地處內陸、高原、山區和邊境地帶。這種狀態雖然在向東開放的過程中相對不利,但在向西開放,利用周邊國家地緣關系方面卻存在優勢;同時,山區資源的特點在吸引外部資源要素的配置方面也存有潛力,這也有利于化封閉環境為己方要素。因此,伴隨著開放過程的市場關系變動,必然使傳統的封閉市場受到沖擊,要求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的發展超越傳統的封閉市場,積極進入開放的外部市場,在開放市場中尋求發展空間。只有這樣,才能順應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潮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進一步促進青藏高原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青藏高原對外貿易的主要成就
近年來,青藏高原對外貿易成就顯著,初步實現了結構調整和經營方式的轉型,自營進出口能力有所增強,自產產品出口比重增加,對外貿易與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更加融合,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逐漸增大。如西藏自治區2005年自產產品出口已達3424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率提高到20.71%,是2001年的6.11倍。青海省的“青洽會”、藏毯國際展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的影響逐年擴大,成為青海招商引資、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五年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4億美元,引進省外資金317億元,分別是“九五”的2.2倍、5.4倍和4倍。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發展到10家。邊貿市場和邊境口岸建設力度加大,邊境貿易基礎條件得到改善,邊境貿易穩步增長,便民互市貿易日益活躍,邊境地區的沿邊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市場多元化戰略得到有效實施,進出口市場增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成效顯著,有力地宣傳了青藏高原,為全區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創造了條件。外經貿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得到鍛煉,各種所有制經營主體逐步成長,市場開拓能力和經營能力有所增強;貿易支持政策進一步完善,有力地促進了青藏高原對外貿易的發展;與毗鄰國家的政治經貿關系不斷改善,經濟合作不斷加強,貿易環境進一步優化,貿易空間進一步擴大;吸收外資和接受國際多雙邊無償援助情況良好;利用外資的規模擴大,質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外資投向更加合理,領域不斷擴大,效益更加明顯;援助項目更加符合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促進了社會事業的發展。受援項目大多在農牧區,各地縣鄉和農牧民是項目的直接受益者,成為青藏高原扶貧開發的有益補充。
三、新時期青藏高原商貿經濟所面臨的形勢
新時期青藏高原商貿經濟發展的總體環境是有利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未來一段時期,和平和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仍將繼續深入發展,中國仍將保持外貿發展和外資流入的“熱點”地位。而青藏高原正處于歷史上發展與穩定的最好時期,正在加快發展走向跨越式發展,從基本穩定走向長治久安。青藏高原商貿經濟發展有望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其支持動力不僅來自于良好的發展大環境,還來自于面臨的兩大機遇。一是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極大地善了運輸條件,這必將有力地促進流通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二是隨著我國與印度等國關系的改善,與國外的經濟合作步伐將大大加快,合作領域將進一步拓寬,且南亞與我國的經貿往來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可望成為我國對外經貿的重要新興市場之一,而青藏高原地區的西藏自治區等將從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從目前的形勢看,盡管青藏高原商貿事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極為有利的因素,但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其主要表現有:政府運用經濟、法律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不強,商務增長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內生性增長機制尚未形成;出口規模依然偏小,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緩慢,出口市場亟需多元化;缺乏出口主導產業,自產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出口后勁不足,資源消耗嚴重;招商引資政策和環境缺乏吸引力,外商投資規模偏小、質量不高;市場體系建設、物流業發展水平依然滯后,縣以下流通業缺乏組織和引導,農牧區流通組織化程度較低,流通領域人才嚴重匱乏;國有商貿企業改革滯后,管理體制落后,經營體制不活,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規模偏小,成長緩慢,帶動力不強。
四、青藏高原商貿經濟發展的主要思路
新時期,青藏高原商貿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商貿快速發展與社會進步、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堅持服務“三農”,努力促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牧區進程;堅持增強經濟實力、興區富民的發展宗旨,努力實現商貿整體素質、綜合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堅持市場導向、大膽創新的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內外貿一體化及全區流通產業的全面升級;堅持立足區內、面向周邊、擴大開放、服務于特色經濟的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全區特色商貿業與商貿服務業的超前增長;堅持大貿易、大流通、大商務的發展思路,努力實現青藏高原商貿經濟的新跨越。主要目標是:商品流通業實現健康發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實現利用外商投資的跨越式發展。繼續擴大利用國際雙邊和多邊援助資金規模。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商品市場基礎設施條件;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努力培育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的商貿骨干企業。繼續推動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大力發展農牧區經濟合作組織和農牧民經紀人。加強口岸建設、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和品牌建設,培育特色出口產品,提高全區對外貿易水平;大力發展與完善商務促進服務體系,完善促進政策與促進機制,加強對各類市場主題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商務促進服務,加強商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大力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區域經貿合作,鞏固青藏高原與其他地區的區域經貿合作,積極開展與南亞各國特別是周邊鄰國的經貿合作,逐漸形成合理的對外開放的格局。加強信息化建設,努力促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發展;實施人才戰略,注重商務人才的培育和引進,為商務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五、國家對促進青藏高原地區商貿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
青藏高原的商貿經濟發展需要本地區的艱苦努力,同時也離不開中央的政策支持。中央的政策支持主要有:
第一,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領域。擴大外商對青藏高原地區的農業、水利、生態、交通、能源、市政、環保、礦產、旅游等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的投資,建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擴大青藏高原地區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將外商對銀行、商業零售企業、外貿企業投資的試點擴大到直轄市、省和自治區首府城市,允許青藏高原地區外資銀行逐步經營人民幣業務,允許外商在青藏高原地區依照有關規定投資電信、保險、旅游業,興辦中外合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工程設計公司、鐵路和公路貨運企業、市政公用企業和其他已承諾開放領域的企業。一些領域的對外開放,允許在青藏高原地區先行試點。
第二,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允許外商投資項目開展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項目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市;支持青藏高原地區屬于國家鼓勵和允許類產業以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兼并重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資;積極探索以中外合資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方式引入外資;鼓勵在華外商合資企業到青藏高原地區再投資,其再投資項目區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項目外資比例超過25%的,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待遇;對外商投資青藏高原地區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項目,適當放寬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適當放寬國內銀行提供國家資產投資人民幣貸款的比例;允許青藏高原地區的某些項目適當提高總投資中國外優勢貸款的比例,對青藏高原地區優勢產業及出口創匯項目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在國家和國外商業貸款指標安排上給與支持;積極爭取多邊、雙邊贈款優先安排青藏高原地區項目。
第三,大力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進一步擴大青藏高原地區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鼓勵發展優勢產品出口、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到境外特別是周邊國家投資辦廠,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對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設備,在進口管理上給予適當照顧。對從青藏高原地區重要旅游城市入境的海外旅游者,根據條件實行落地簽證和其他便利入境簽證政策。實行更加優惠的邊境貿易政策,在出口退稅、進出口商品經營范圍、進出口商品配額、許可證管理、人員往來等方面,放寬限制,推動我國青藏高原地區同毗鄰國家地區相互開放市場,促進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技術合作健康發展。
第四,推動地區協作與對口支援。在防止重復建設和禁止轉移落后技術與導致環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資、財政、稅收、信貸、經貿、工商、勞動、統計等方面積極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東部、中部地區企業到青藏高原地區以投資設廠、參股入股、收購兼并、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指導下,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強對口支援,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援力度,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圍繞西部開發的重點區域,發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
中央的政策支持為青藏高原地區吸引外資與利用外資創造了寬松的投資環境。實行雙向政策或全方位開放政策,對內開展橫向聯合、對口支援,對外實行全面開放,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國內外資源、技術,積極開辟國內外市場,有力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商貿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蒲文成:《青藏高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M]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