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磐石市旅游資源豐富,磐石市應以官馬溶洞、蓮花山森林公園以及黃河水庫為依托,完善城市功能,打造成為一個集休閑、娛樂、度假、購物于一體的旅游中心城市。
[關鍵詞] 磐石市 旅游資源 優勢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隸屬吉林市。全市幅員面積3960平方公里,人口54萬,轄14個鄉鎮,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境內川平土沃,資源富庶,山青水秀,環境幽雅,林茂糧豐。磐石市發展旅游業以及開發旅游資源,應以官馬溶洞和磐石黃河水庫為依托發展旅游,帶動磐石市旅游業的發展,使旅游業成為磐石市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
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磐石市旅游資源豐富,是抗聯英雄楊靖宇、李紅光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保留抗日戰爭革命遺址20多處,已發現古文化遺址10余處,數億年大自然偉力創造的奇異景觀官馬溶洞,與蓮花山森林公園、黃河水庫風景區相映成趣,成為風景獨特的旅游勝地。磐石市自然風光秀麗,形成了“一洞(官馬溶洞)二山(仙人洞山、蓮花山)三庫(黃河水庫、柳楊水庫、亞吉水庫)”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格局。其中官馬溶洞為我國北方罕見,可與北京的云水洞、桂林七星巖和蘆笛巖相媲美。該洞總面積1200平方米,洞內有6個廳、3個廊道、38個景觀、1條地下暗河。黃河水庫坐落在雞冠山嶺下,萬畝水面,青山環抱、景色壯觀。蓮花山森林公園,占地2159公頃,與官馬溶洞、黃河水庫、吊水湖配套開發,建成集山、水、洞、廟、林為一體,吃住、娛樂、旅游、服務功能齊全的旅游避暑勝地。
磐石老八景。左旗右鼓,前硯后筆,東鋒北扇,西洞南水,是磐石縣最早的八大景觀。磨盤山 坐落在縣城東北4公里處,在東山破下有古磨一盤,景點名曰“硯石磨盤”(即前硯)。 鋼叉山坐落在明城鎮南,距縣城約25公里處。遠望山峰形如鋼叉,故得此名,景點名曰“筆架凌云”(即后筆)。仙人洞坐落在縣城西北4公里處,山上林木茂密,東北麓有一古洞,名曰躍“仙人洞”,故以名山,景點名曰“洞府仙人”(即西洞)。黑石頭位于黑石鎮西南0.7公里處,輝發河近南岸有一巨大黑石頭露出水面。七個頂子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處。大鍋盔山 位于寶山鄉,距縣城10公里。景觀名曰:“石排右鼓”(即右鼓)。東孤頂子位于縣城正東2公里處。扇車山位于石嘴鎮境內,距縣城20公里山如扇形展。
磐石續八景。窟窿山位于細林鄉虎龍村。老鴰砬子位于黑石鎮西4公里處輝發河北岸。牛心頂子 位于牛心鄉牛心屯東北1公里處,形似牛心,故名,景點稱“頂聳牛心。”螞蟻嘴子位于縣城北2.4公里處,螞蟻為滿語,發音“螞彥”,為胳膊肘彎之意。影壁砬子位于黑石鎮東北10公里處。豬嘴砬子 位于黑市鎮東 4 公里處輝發河左岸,似豬嘴,故名,景點稱“砬成豬嘴”。馬宗嶺位于安樂鄉駐地牟家屯西北10公里處,“馬宗”為滿語,發音“馬折”,含意為“長披箭”。雙鳳山早已劃規梅河口市(原海龍縣),山相對高度約35丈、周圍約30公里。
官馬溶洞。位于磐石市東北官馬鎮南7公里處,官馬溶洞景物奇特,巧奪天工,洞中有洞,可與桂林七星巖媲美。
官馬溶洞經專家考證,共分三層,現已開發了中、上層,開發面積約3800多平方米,總長度490米,由5個大廳、一個水廳組成,每廳之間由走廊相連,最大的廳約600平方米,高達30米以上。官馬溶洞是在大約一億年前地殼運動時,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表熔巖洞,溶洞分布在古生代石碳系地層中,巖石多為石灰石和大理石,由于火山噴發的大量酸性物質長期侵蝕,地球內部的造山運動,形成了一個雄奇瑰麗回曲折的地下溶洞。洞外酷熱難耐,洞里涼氣宜人,洞內深邃,色彩絢麗,景物奇特,一景勝一景,令游客嘆為觀止。
在恢復和整修溶洞時,曾經在淤泥中發現了用彈殼做成的毛筆,經專家考證和史料證實,楊靖宇將軍曾在官馬溶洞住過,而且這支筆就是當年楊靖宇使用過的自制毛筆,是非常珍貴的文物。1996年,吉林市人了民政府正式確定官馬溶洞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磐石市所轄鄉鎮旅游條件優越。磐石市煙筒山鎮位于磐石市東北部,地理位置優越,得天獨厚,旅游景點多,形成了一條北連長春市凈月潭,南接長白山旅游區,自北向南,由煙筒山和平蓮花泡,城東人工湖水上樂園,黃河水庫旅游區,官馬溶洞旅游區,蓮花山滑雪場,蓮花山原始森林公園構成了一條20公里長的生態觀光旅游帶。各景點間柏油路面平整,沿途群山環撓,鳥語花香,稻浪滾滾,美不勝收。煙筒山鎮內,官馬溶洞,蓮花山景區,均有大賓館、大酒店、洗浴中心等,日可接待游客千人。
運輸線路四通八達。磐石市位于長春、吉林、沈陽三角區的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202國道縱貫南北,省道長青公路、磐朝公路和磐樺公路橫跨東西,沈吉鐵路、煙白鐵路在境內交匯。發達的公路、鐵路網把磐石與長春、哈爾濱、吉林、延吉、通化、沈陽、大連、北京等城市連接起來,這為游客的出行帶來便利。
磐石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業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通過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促進旅游資源保護。
參考文獻:
[1]磐石市:《吉林年鑒》(2005年)
[2]張奮泉:吉林自助游.廣東旅游出版社,2003,(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