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主創新對于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它可有效提升地區技術水平和資源產出效率,保障地區經濟安全和促進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自主創新 經濟安全 可持續 跨越式
當前,著力自主創新已成為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大會都明確強調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首要選擇,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在欠發達地區,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更具有其深遠的戰略意義。自主創新似一陣創造性破壞的狂飆,能幫助欠發達地區打破在傳統技術領域發展中的諸多制約瓶頸和陷阱,使獲得與發達地區進行競爭的能力和動力,為其經濟發展帶來契機和活力。
1.擺脫悲傷曲線規則,提高獲利能力。美國學者Rappaport、Halevi等人研究表明,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發達國家和地區總是生產復雜產品,而且趨向于發展產業鏈兩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營銷與研發功能,形成所謂的“微笑曲線”;而后進地區廠商由于在營銷和研發上不占有競爭優勢,只能發展居中低附加值的制造功能,走資源消耗型道路,形成“悲傷曲線”。這種經營規則不僅造成欠發達地區大量的資源消耗,而且帶來越來越大的技術差距和越來越小的價值鏈分紅,導致與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距離越拉越大。如何打破這一規則,提高資源產出效率,成為欠發達地區獲得跨越發展的關鍵。實踐證明,在馬太效應普遍存在情況下,欠發達地區在跨國公司和科技大廠占盡優勢的現有技術產品市場中,通過技術擴散和模仿獲得“微笑曲線”是不可能的。而利用科技產業技術變遷快、早期市場充滿大量機會的特質,采取另起爐灶創新策略實現趕超的案例卻比比皆是。欠發達地區通過自主創新和擁有創新技術成果,可在產業鏈分工中獲得主導權,從而走出一條“微笑曲線”。
2.培養技術吸收能力,支持創新活動開展。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必須依賴大量基礎知識的積累,企業吸收外部知識和技術的能力決定著企業的創新能力。影響企業技術吸收能力的因素有企業的先驗知識、技術學習強度與學習方法、組織學習機制以及企業研發投入的程度等,而這些都與企業采取的技術發展戰略緊密相關。在自主創新戰略環境下,由于技術取得與學習的難度大,迫使企業去積累更多的先驗知識與投入更高比例的開發資源,并以更積極態度進行吸收與學習。而自主創新的高風險性也大大增強了企業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壓力和動力,提高了組織的凝聚力和組織學習能力。自主創新促進企業構建起強大的技術知識平臺與技術吸收能力,為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了保障。
3.突破模仿創新困境,獲得自主技術產權。傳統的技術發展程序是引進先進技術,消化、吸收,然后創新。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是建立在引進、消化、吸收他人技術基礎上的漸進性模仿創新。而在當前國際化日益深入的條件下,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跨國公司時時面臨著面對面的競爭,已經很難有時間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全過程走完,“跟隨者”創新大多中途夭折。即使有少數取得了成功,因創新中的領先者占有大量緘默知識和行業技術標準,后來者仍然要跟隨領先者的技術路徑,陷入對先發者的技術依附。我國的DVD和計算機產業正是掉入這樣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實踐反復證明,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幫助后來者利用新興技術提供的機會,在技術開發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立起新的緘默知識范式,獲得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控制,從而擺脫對輸出國的技術依賴,構建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4.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查閱欠發達地區的“十五”、“十一五”經濟發展規劃,發現在“規劃”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就是“跨越式”和“趕超”,可見欠發達地區在追趕發達地區上是不缺勇氣和魄力的。可最近10余年非但沒有趕超奇跡發生,反而與發達地區的技術和經濟水平越拉越大。究其原因,欠發達地區在趕超過程中基本上都走的是漸進性模仿創新之路,最終淪為發達地區和成熟技術的加工廠和殖民地,根本無力與發達地區進行競爭。歷史昭示我們,欠發達地區通過漸進性模仿創新是很難超越發達地區的,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的崛起和跨越,現代工業誕生以來的世界科技經濟中心自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的順次轉移無不是以一輪又一輪的自主創新作為引擎的。自主創新之所以能夠使后來者獲得超越動力,在于自主創新能夠擺脫原有技術軌跡,取得突破性技術創新成果。而一項突破性創新發生時,往往通過產業關聯和技術關聯逐漸傳導,產生鏈式反應,促進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形成新的產業和產業群,從而使后來者在新的產業領域獲得了先發優勢。
5.保障地區經濟安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欠發達地區在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消耗型增長模式帶來的弊端日漸凸顯:一面是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重度消耗、市場資源和環境資源的快速消失,另一面是外來技術和投資占主導的產業化格局,以及在價值鏈低端的少量利益分享和員工工資的緩慢增長。這種外延式、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顯然難以維持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產業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上也使經濟發展喪失了主動權。隨著當地自然資源不斷消蝕和獲取成本的提高,逐利性將引導外來技術和投資向更欠發達地區轉移,這無疑會給當地原本脆弱的經濟帶來致命打擊。要轉變這種危險被動局面,維護地區經濟利益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理智的選擇是進行技術和產業升級,將經濟發展模式轉為內涵式、集約式,同時掌握經濟發展引擎。這種轉變只能建立在自主創新基礎上。中國近20年產業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真正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無法通過引進投資獲得,只有建立起自主創新的平臺并以此為依托培育起強大的技術吸收能力,才能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打造自主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從而共享全球資源,實現地區經濟協調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常勇:科技創新與競爭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吳貴生雷家嘯等:創新與創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