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針對商事主體充權的概念及理論基礎進行探討,以期對我國商事法的完善具有裨益。
[關鍵詞] 商事主體充權 商事法
一般情況下,就學科而言,商事主體是一個法律概念,充權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商事主體即商事法上的權利義務的歸屬者。依社會學理論看,充權與弱勢族群的爭權運動有密切關系,對應empowerment,以所羅門對充權的定義,充權并非從無到有,而是協助弱勢排除障礙,感受本身的能力,藉由正面經驗的建立而引發內在權力,從而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并能藉集體的參與來造成改變,并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充權簡單來說就是對各行各類的弱勢族群被支配的抵抗。以筆者理解,商事主體充權是指商事主體作為一個弱勢族群的爭權,是群概念意義上的商事主體對被支配的抵抗,是對其應然權利的踐取。故而商事主體充權的概念涉及如下幾個問題:其一,商事主體弱勢族群的確定,即在何種意義上商事主體是弱勢群體。一般情況下,商事主體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公司與其雇員相對而言,不被社會認為是弱勢群體。但是,在我國特有的社會背景下,公司相對于政府而言卻是弱勢的,是與時代賦予公司的社會地位有差距的。其二,商事主體應然權利(力)的內容,即商事主體要充何種權利(力)。顯然,商事主體的權利或權力是多方面的,有時候商事主體實然上擁有一定的非應然權利或權力,例如公司與公司雇員相對而言,往往是擁權者,社會學相應研析的是農民工充權問題、消費者充權問題、中小股東充權問題等等。由此看,在一定程度上,確定商事主體應然權利(力)內容之問題可以轉化為尋找擁權者之問題,并進一步分析擁權者之權。就商事主體弱勢群體之相對方而言,主要是政府,政府是商事主體充權過程中的最主要的擁權者。其三,商事主體的族群抵抗行動。商事主體的族群抵抗行動是商事主體充權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描述,是商事主體充權的實踐,是社會學研析商事主體充權的實證基礎。
商事主體充權何以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概念,何以得到社會學的詮釋,以及法學的關注,這與我國商事主體所處的社會背景有關,筆者以下從社會基礎、思想基礎、法律基礎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商事主體充權的社會基礎
商事主體充權的社會基礎是我國特有的轉型社會。社會轉型是我國當代的核心詞匯,有關社會轉型的論述已經很多,以來自網絡的典型總結如此:在我國社會學學者的論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三是指社會形態變遷,即“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
我國特有的社會轉型表現為同一空間的多時間任務,即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又是幾千年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封閉性社會向開放型社會的變遷等等。因此商事主體充權的社會基礎是一個變化中的社會,他有傳統屬性,亦有現代屬性,而商事主體在如此社會變遷中,其充權就更具復雜性和必要性,所謂復雜性是因為轉型中的多元理念使得商事主體具有更多的社會角色,所謂必要性是因為商事主體在轉型過程中必然尋找自己的位置、確定自己的權力和權利。
認識我國商事主體充權的社會基礎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我國的商文化。我國相對漫長的農業社會使得我國的商文化不發達,首要表現在政府政策上是重農抑商的社會政策,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低賤,雖然商人擁有財富,卻是政治上的弱者、法律制度上的弱者,商人發達的路徑有向仕途靠攏的傾向。應當說,我國的傳統商文化是賤商主義,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稱,此即,我國的傳統社會中,商人是弱勢族群。
二、商事主體充權的思想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講,充權是一種運動,而運動的背景往往與一種思潮或思想密切聯系在一起,例如婦女充權的思想基礎之一是女權主義。商事主體充權的思想基礎或者其思潮是資本思想,即以資為本位、為出發點的思想。有資產,即有權力和權利;資產多,則其權力和權利就大。而這種思想在所有制安排下,將自由和競爭發展到了極致。這是交易思想的基礎,也是交易的基礎。
我國商事主體充權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資本的崛起。我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松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并逐步完善,這正是資本思想的實踐載體,以此為基礎,商事主體的自由和競爭傾向日益強烈,其充權則在一定經濟基礎上開始尋找其思想基礎。就商事主體與政府的博弈來看,監管與放松監管、規制與反規制正是這場資本思想下的充權與反充權的博弈。
三、商事主體充權的法律基礎
商事主體充權會有眾多表現,就充權之表現來看,最傳統的形式是“運動”。而商事主體之重要形式是公司,公司本系法律擬制的產物,其充權形式多不同于傳統形式,從斗爭的角度看,商事主體向政府的賄賂就是一種充權形式,但是現代社會是文明社會、法治社會,故而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國家,商事主體對議會的操縱、控制或參與等等的充權路徑。
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諸多的商事法律制度還在進一步的磨合和完善過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商事主體充權表現為商事主體對自己法律權利的爭取。這是我國商事主體充權的現實基礎,也是重要的法律基礎。以筆者看,我國商事主體充權的法律基礎是介于計劃性法律制度和市場性法律制度之間的法律,高管制度法律和中管制度法律之間的法律。所謂高管制是針對政府過于擁權而商事主體過于失權而言的,所謂中管制是就商事主體而言適權的一種狀態。
參考文獻:
[1]萬國趙新華:《論商事主體》載《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4期
[2]張雪峰:《農民工充權解讀》載《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7年第3期
[3]什么叫社會轉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959520.htmls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