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我國進出口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越來越多。但是,卻面臨著由于產品責任而導致的糾紛越來越多。這有中方的原因也有外方的過錯。有一些糾紛在仲裁或訴訟過程中因舉證不力而處于被動局面,這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但舉證責任分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本文對此進行探討。文章通過四個方面從法律的角度探討原、被告的舉證責任分擔問題,并由此提醒:我們在考慮受害者的利益同時也要考慮生產者的利益,對不同情況要區別對待,不能把產品責任帶入生產者在任何時候都要承擔責任的誤區。
[關鍵詞] 產品責任 糾紛 損害賠償 舉證責任
近年來,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因產品責任而導致的糾紛越來越多,例如:進口轎車由于制動系統設計的缺陷、進口機床、電子產品等因設計的缺陷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而導致糾紛。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產品涉及的高技術越來越多,對缺陷的認定也越來越難,因此由誰來舉證就顯得很重要。汽車使用過程中突然自燃,進口商認為是產品質量問題,而出口商認為是使用不當造成的,誰應就汽車產品質量問題舉證?如果應由進口商就缺陷舉證而進口商不能證明,進口商就無法獲得賠償;如果出口商不能證明產品符合質量要求,他就要賠償進口商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舉證責任分配將是重要的因素,直接關系到糾紛雙方的責任承擔。
產品責任是指由于產品的缺陷而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使得該產品的制造者或銷售者應承擔的賠償責任。這種產品缺陷應當是產品在設計制造上的重大質量問題并危及到了人身財產安全。產品責任在性質上是一種侵權責任、是一種損害賠償責任。
一、產品責任的嚴格責任原則
產品責任在歸責原則上適用嚴格責任,已經是世界通行的原則。根據這項原則,只要產品有缺陷,致使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受到損害,則不論賣主與消費者之間有無合同關系,也不論賣主在制造或銷售產品的過程中是否有過失,賣主都要承擔賠償責任。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都在相關的法律中規定了嚴格責任。
嚴格責任反映在侵權法的責任要件構成上即要求不以過錯為構成要件,無論生產者是否存在過錯他都應當承擔責任,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應當為:(1)產品不合格或存在缺陷;(2)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失;(3)產品缺陷和人身財產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對于當事人雙方來講只需要對以上三方面的內容提出積極的或消極的主張。如果不能證明時,則承擔相應舉證不能的責任。
二、程序法中產品責任舉證責任規定
我國民訴法第56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依此規定,原告(即受害人)應對因缺陷產品給自己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承擔舉證責任。而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規定: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舉證責任。(1)因產品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4)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6)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雖然其中未明確包括產品責任的舉證責任分配,但在此規定中明確了舉證責任倒置可以作為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的例外。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則》)第4條第6款規定: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卑创艘幎ㄉa者應當就自己提出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從以上我國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只對被告就免責舉證有明確的規定,因此有些人對產品責任舉證理解為:只要使用他人產品引起損害,生產者又不能就自己的免責事由提出證明,此時生產者就應絕對負責。從《證據規則》關于生產者只就免責舉證的規定似乎可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即生產者不能免責就要承擔責任。這看來似乎很有道理很有利于消費者的利益保護。但這里并沒有涉及產品缺陷的證明,也就是原告不需證明產品存在缺陷而被告不需證明產品沒有缺陷,這顯然是不明確的。不對產品缺陷的證明進行任何情況的區分,一味地要求生產者承擔絕對責任,這樣的理解對生產者則太過于嚴厲了。而另一方面對消費者的舉證責任僅限于對損害舉證,在雙方之間即產生了不公平的情況,雙方的權利義務向消費者畸形傾斜。因此這種舉證責任分擔方式還有待商榷。
三、生產者消費者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
先看一下原告的舉證責任。正如民訴法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應當舉證證明損失的造成是由產品缺陷引起的。并非原告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舉證責任。對此《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也規定受害者應對損害、產品缺陷、損害與缺陷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雖然法律沒有做出原告舉證責任的規定,但從公平原則和一般的理論出發也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同時被告可以就原告的主張提出抗辯,對原告的證據進行反證,此外被告還可以舉證法定的免責事由即《產品質量法》第41條第2款規定的情形,和民法通則中規定的法定抗辯事由(如不可抗力,受害人第三人之行為引起等)。
這種分配方式只能在產品質量問題較容易發現和證明,并且當事人的能力可以達到的程度時候采用。如汽車使用過程中突然自燃的情況,產品的缺陷很難得到證明,而從一般常識卻可以得出產品確有缺陷,只是在消費者所可以掌握和利用的檢測手段下無法確認這種缺陷。依據這樣的舉證責任分配方式對類似汽車自燃的案例,受害人將無從下手。因此我們需要針對這種特殊情況采用其他的舉證方式。
四、特殊情況下舉證責任的倒置
當缺陷和因果關系較容易被證明時,我們可以適用以上舉證責任分配方式。但在出現汽車自燃案例的情況時,產品生產過程極為復雜,涉及諸多專業技術知識,原告不可能掌握這些知識,也不可能知道缺陷在諸多環節中的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電腦、電子類產品上。被告掌握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原告無法通過一般技檢途徑檢測出缺陷的存在,或者沒有專門的檢測機構進行這項檢測。另外需要檢測產品缺陷時,消費者面對的是復雜的和專業性很強的檢測,檢測的成本過高,從經濟上和學科知識上都有一定的難度,原告承擔起這樣的責任比較困難。此時舉證責任的分擔方式上可以考慮引入舉證責任倒置。
1.舉證責任倒置的法定性和例外裁量
(1)法定性
舉證責任倒置是指:應由此方當事人承擔的證明責任被免除,而由彼方當事人對本來的證明責任對象從相反的方向承擔證明責任。需要指出的是舉證責任倒置僅僅是某些特殊案件中的部分案件事實倒置給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訴訟勝負,對某種不易證明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將很可能承擔不利的后果。同時舉證責任倒置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實體權利義務的調整。因此舉證責任倒置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
(2)自由裁量的舉證責任倒置
以法定的倒置為原則,法律規定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情況,這就需要法院在具體司法時進行自由裁量。對個案如果認為一般舉證責任分擔方式不能達到公平正義的立法目的,則可以考慮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無疑是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措施之一?!蹲C據規則》第7條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即如果按照法定的舉證責任分擔原則,無法達到公平的效果時,法院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決定舉證責任究竟由哪一方當事人負擔。因此我們可以在前面所提到的情況下將舉證責任倒置引入到對缺陷和因果關系的證明。
2.舉證責任倒置時原告和被告的舉證責任
(1)原告的舉證責任
在前述情況下原告對于損失較容易舉證,而對于產品缺陷和因果關系的舉證則比較困難,此時原告可以作一種初步的證明,即在正當情況下使用產品,即使合理注意也不能防止傷害或損失的發生。這種初步的證明即可以作為立案和原告主張的證據。此時舉證責任就倒置給了被告。
(2)被告的舉證責任
被告應當首先證明產品沒有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的缺陷,是符合標準的。通常對缺陷的判斷是有不同的標準:第一,不合理的危險標準,即一般標準,這是人們所期待的安全性,即一個善良的人在正常情況下對一件產品應具備安全性的期望;第二,法定標準,即法律對某些產品制定的保障人體健康、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專門標準。這種不同標準在實踐中產生了很大的疑問。因為法定標準并不包括所有產品的安全指標,特別是對新產品更沒有明確的標準。此時如果一件產品符合法定的標準而帶來了損害,生產者提出符合法定標準的抗辯,將造成左右為難的局面。針對我國現在有許多行業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而被告又熟知某些關鍵技術,較容易證明產品符合法定標準的情況,法院在認定產品缺陷時,被告提出的產品符合法定標準應不認定為一種抗辯。倘若對被告提出的符合法定標準的抗辯予以采納,實際上是承認了被告主觀上無過錯而無責任,從而把產品嚴格責任當作過錯責任使用。
如果被告不能證明產品是沒有缺陷的,他將承擔不利的后果,即法院認定產品存在缺陷成立。這就是在倒置情況下對應由自己舉證證明的事實不能證明時應承擔不利的后果,將責任向生產者傾斜。
其次被告還應當證明損害與產品缺陷間沒有因果關系,如果不能證明沒有其他原因(如受害人第三人故意)造成損害,就認定產品缺陷和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實踐中對這種沒有因果關系的證明帶來不利后果應當慎重,因為因果關系本身是很難確定的。
產品責任舉證的分配,直接關系責任成立與否。我們在考慮受害者的利益同時也要考慮生產者的利益,對不同情況要區別對待,不能把產品責任帶入生產者在任何時候都要承擔責任的誤區。
參考文獻:
[1]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注釋本)[M].法律出版社,2007.12
[2]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注釋本)[M].法律出版社,2007.5
[3]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M].法律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