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以來,農戶已成為我國農業的微觀經濟主體,他不僅是一個經濟單位、也是一個社會單位。現在正由傳統的農村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型。對于農戶來說,它的決策、投資和勞動力經營行為等都受到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因此,制度變遷下經濟市場化對我國農戶經營行為影響的研究就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考察,探析該項研究取得的進展并指出其不足之處,并對將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關鍵詞] 農戶 經營行為
經濟學家在農戶行為研究上的日益深入,農戶模型在國外許多國家被廣泛運用于分析農戶行為在社會、經濟、市場、政策等因素變化下的不同反應,其應用范圍不斷由微觀層次向宏觀層次拓寬。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考察,探析該項研究取得的進展并指出其不足之處,并對將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一、農戶經營行為研究的進展
首先,國外對農戶經營行為研究進展。國外有關農戶經營行為的研究較多的使用各種農戶模型,農戶模型是國際上對欠發達國家(LDC)農村經濟進行微觀層面研究的主要模型。農戶模型是用來描述農戶內部各種關系的一種與一般均衡經濟理論原理相一致的經濟模型。從傳統意義上說,農戶模型是用來分析農戶的生產、消費和勞動力經營行為(即農戶生產函數、消費函數和勞動力經營行為函數等)的模型,它是將農戶行為的相關變量數量化。從農戶模型的發展歷程看,按照對農戶效用函數的假設逐漸放松過程和對農戶內部成員之間經濟行為研究的逐步深入,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假定家庭農戶成員具有共同效用函數的單一模型(Unitary Model)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假定農戶家庭成員各自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數的集體模型(Collective Mode)的發展階段(都陽,2001)。農戶模型是國際上對欠發達國家(LDC)農村經濟進行微觀層面研究的主要模型。農戶模型是用來描述農戶內部各種關系的一種與一般均衡經濟理論原理相一致的經濟模型。從傳統意義上說,農戶模型是用來分析農戶的生產、消費和勞動力供給行為(即農戶生產函數、消費函數和勞動力供給函數等)的模型,它是將農戶行為的相關變量數量化。對農戶模型分析的主要動機是在理論或參數化模型的比較靜態基礎之上進行政策分析。運用微觀調查數據的經驗模型,已經使得在一些不同的國家環境之中,對供給和市場剩余彈性數值大小進行估計成為可能;同時也能從定量分析方面,證實了使用農戶模型來分析農村經濟的重要性。
其次,國內對農戶經營行為研究進展。就國內研究現狀而言,主要有下述特點。在我國,1978年以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契機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千家萬戶的小農成為了農村社會經濟中最重要的經營決策單位。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我國加快農產品貿易開放,農戶的行為反應對農產品的總產量、消費量及貿易量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農戶的經濟行為逐漸引起眾多研究人員的注意。近年來,我國學者對農戶行為的研究主要有:張林秀(1996)對農戶模型的基本經濟含義和應用價值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的基礎上,第一次運用規劃模型方法,分析了中國張家港和興化兩地農民在不同政策環境下的生產行為,以及農戶行為對國家政策執行效果的影響。AlbertPark和任常青(1995)建立了一個在面臨價格風險和生產風險的條件下,既生產又消費糧食的農戶生產決策模型。并且利用陜西省縣級數據(1984年~1991年),運用多重不相關回歸法估計了風險條件下的玉米和小麥的生產決策模型,張廣勝(1999)也給出了利用農戶模型分析農戶行為的框架。涉及農戶投資,消費和儲蓄的,如劉承芳等(1999)、朱信凱,楊順江(2000)等人的有關理論剖析、實證研究和制約因素分析;也有學者把研究的視角探入到了貧困農戶,如鄭寶華(1997),傅晨,狄瑞珍(2000) 等人研究表明自然風險,不確定性,以及政府的政策左右著貧困農戶的行為。而在具體的農戶行為方面,有涉及經營行為的研究,如都陽(1999,2001)從農戶時間配置模型入手,利用1997年對中西部六省的農戶抽樣調查資料,對貧困地區農戶的勞動經營行為模式進行了實證性研究。他探討了農戶時間配置原則及其與農戶勞動經營行為的關系,使用C—D生產函數對農戶農業生產經營行為,用Probit和Tobit模型對非農勞動經營行為的決定,以及勞動力流動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論述了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和人力資本積累對貧困地區農戶勞動配置模式的影響。王志剛,李圣軍,宋敏(2005)則用來自西南地區的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業收入風險對農戶生產經營的影響。以上這些都是把農戶作為生產、消費和勞動力經營行為的綜合體來分析中國農戶各種經營行為反應的開拓性研究。
二、農戶模型的應用與發展
一般來說,農戶模型能夠用來描述和分析以下三大方面的政策問題:(1)政府的政策對農戶本身利益的影響;(2)政府政策對農戶以外農村其他行業(部門)的“溢出效益”作用;(3)分析農業政策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如價格政策對政府預算、就業,以及外匯平衡等方面的影響作用(張林秀,1996)。GaryBacher (1965)把一個經濟行為主體(農戶)的生產決策與消費決策作為兩個獨立的問題分開解決,即使生產決策與消費決策是同時進行的。他認為農戶作為生產和消費的結合體,在受收入、生產函數和時間的約束下,追求其效用最大化,并通過數學方法分析認為,農戶實際上可把生產決策同消費決策分開,先決定最優生產問題,然后在收入極大化的前提下再決定最優消費。Barnum&Squire(1979)構建了一個既包括生產又包括消費的完整的農戶模型,并運用207戶農戶橫截面數據對馬來西亞的MudaRiver進行研究,發現政策變化對農戶的農業產出價格、勞動工資率、農戶勞動力規模等都有顯著的影響。
另外, Adulavidhaya, Kamphol, Yoshimi Kuroda, Lawrence Lau and Pan Yotopoulos. (1984),Ahn, Choon Yong, Inderjit J. Singh, and Lyn Squire. (1981).,Hardakeretal (1985),Barnum, Howard N. and Lyn Squire. (1979)等均利用農戶模型對農戶的經營行為進行了經驗性研究。Iqbal(1986)將消費和生產綜合起來考慮,他認為:生產決策影響消費決策,反過來消費決策也將影響生產決策。并利用1968年~1971年印度的面板數據對印度農戶的借款行為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利率對農戶的借款數量有重要影響,且影響隨農戶家庭規模大小而變化。Bekele等(1997)建立了一個不可分的線性規劃農戶模型來分析農戶技術水平、購買化肥的資金限制等情況的變化對埃塞俄比亞高地的小農的消費、生產和資源利用與保護決策等的短期和長期的影響。Taylor等 (1999,2002)建立了一個不可分的農戶模型,并用中國的農戶數據對其進行估計,檢驗了農村勞動力匯款使得農戶面臨的市場限制變寬松的假說。同時他們發現農戶勞動力流動對于農場生產、收入和作物產量有顯著的負效用,而匯款對這些變量的效用則為正。
三、對中國農戶經營行為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考察,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在這些研究中,主要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利用發展經濟學農戶模型,主要從農戶的家庭特征方面來對農戶的經營行為進行研究。二是從農業政策的角度來分析制度變遷對農戶經營行為的影響。國外的研究兩種方法相結合研究做的較好,成果豐富,但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國內對農戶經營行為的研究第一種方法使用實證數據較多,但普遍對制度變遷和經濟市場化對農戶經營的影響研究重視不夠。第二種方法則是定型描述的多,相關實證文章較少,還存在不少問題。
在兩種方法相結合研究做的較好的是林毅夫和姚洋教授。但他們的研究集中在微觀層次上放權讓利和產權改革,如農村的家庭承包制和地權穩定性等對農戶經營的影響。而對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政策環境的改革下市場化程度的變化,包括價格及生產要素市場等的改革對農戶經營行為與經營效率的影響研究相對不足。
參考文獻:
[1]Adelman, Irma., J.Edward Taylor and Stephen Vogel. Life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AM Perspectiv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J].1988,(25):5-24
[2]陳和午:農戶模型的發展與應用:文獻綜述[J].農業技術經濟,2004,(3):3-9
[3]都陽:中國貧困地區農戶勞動經營行為研究[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23-59
[4]Howard N.BarnumLyn Squire.A model of an agricultural household:theory and evidence[C].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9.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