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與開發。遼寧省作為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集聚的重要地區,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厚,合理開發利用既有利于遼寧非物質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又有助于遼寧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全球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現實選擇。
[關鍵詞] 旅游開發 非物質文化 保護
一、遼寧非物質文化資源現狀與旅游開發價值
目前,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動蕩變革時期,全球化、現代化作為一種促進社會開放、轉型的外部力量,加大了區域間經濟、文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互動交流,社會變遷,文化整合加速了文化生態環境的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更大的壓力。非物質文化資源流失狀況嚴重,發掘整理和保護行動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大批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遭到破壞,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已經失傳或正在消失,民間藝人的技藝繼承后繼乏人。其他在民族歌舞表演方面,以及影響面較大的年畫、皮影、剪紙等民間工藝,大部分都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
特別是隨著近些年來遼寧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為了迎合旅游開發的需要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隨意濫用,市場無序開發與過度開發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以民俗為基礎的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中,出現了以偽劣的假民俗民間文化為旅游資源的狀況,其結果誤導游客,干擾旅游事業,敗壞民俗文化資源和文化旅游名聲。一些少數民族村落被開發為旅游區或民俗村之后,其中的習俗傳統迅速異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些村落知名度日益上升的同時也在面臨變質、異化或消失的可能,在這里,保護傳統與走向市場形成一個兩難的選擇。
但是,保護和開發不一定是必然的矛盾關系。旅游業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使文化遺產得到保護的可能性,旅游有義務有條件保護資源。在旅游與文化的互動中,合理地管理旅游業能夠大大促進對物質環境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越是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得好的地方,其旅游開展越成功。只有完整保護非物質文化特色,才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利用價值;只有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才會吸引大量的游客,文化產業才有可能得到發展,這種良性循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遼寧省作為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集聚的重要地區,擁有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資源體驗性強,休閑功能完備,地域特色鮮明,旅游價值較高,適應休閑時代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將其開發成休閑功能突出的娛身、娛心、娛智的文化旅游產品,既利于遼寧非物質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又有助于遼寧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遼寧省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及民俗等項目,為開發成類型多樣,互補性強的旅游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資源的稟賦較好,品位較高,包括譚振山民間故事等級別較高的2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錦州義縣社火等4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2007年第二批公布的5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有眾多雖未獲申報但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和廣泛民間影響的文化資源,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遼寧的民間文化兼具表演性和自娛性,內容源自日常生產生活,風格詼諧風趣,呈現出通俗性、日常化、互動性強等特點。例如興城滿族大秧歌,是一種流傳很廣的有200余年傳承史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時令禮儀和生產生活場景,是滿族人民漁獵、耕作等生產生活的再現。而起源于清代乾隆初期遼西大鼓,具有古樸的原生態特點,分布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的雷家店、黑山科、藥王廟等二十幾個鄉鎮,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另外,以海城高蹺、本溪朝鮮族乞粒舞、凌源皮影戲、遼西木偶戲等為主的遼寧非物質文化資源,觀賞性極強,與聚居在遼寧地域的錫伯族、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粗獷豪放、詼諧幽默的民俗民風,共同構筑了東北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這些由民眾創造、使用、傳承,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和活態文化,能夠為發展遼寧旅游業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旅游的文化屬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提供了機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動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提供了場所,因此成為全球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現實選擇模式。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因此,合理引入旅游市場機制,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開發休閑功能突出、高參與性的旅游產品,使游客在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自覺成為遺產的宣傳者和保護者,從而實現從被動保護向主動保護,單一保護向整體保護,靜態保護向動態保護的功能轉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強調對精神層面的保護,注重的是內在指向。這種保護不能僅是靜態的隔離,需要發展其可持續的傳承機制,運用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保護手段和方式,因為傳承是活形態的保護,具有文化再生的價值。許多學者之所以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民間性、生活性和生態性,就是要關注保護文化生態環境,關注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情取向和價值意識,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在歷史向度,所標示出的生生不息的深層生命運動和豐富久遠的文化蘊涵。
遼寧眾多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常豐富,從目前已有的保護方式看,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記錄保存,只是一種初級的表層次的有限保留方式,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要使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得到保護,要喚醒文化主體對自己文化的保護意識,就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護入手,引進旅游市場機制,調動政府、商家、學者和文化主體的積極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的同時,實現保護與傳承,這應當是探討遼寧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的具有可行性的路徑之一。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旅游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石。文化是旅游資源的核心與靈魂,也是現代旅游業得以發展的堅實基礎。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游客對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實現自身文化權利的訴求也漸行漸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發展的見證,民族智慧的結晶,不僅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體現著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構成一個地域、社會、民族的根和源,因而在國際一體化影響下和民族文化式微這一時空環境中,是游客觀賞、體驗異域活態文化的重要資源基礎,也是游客獲得文化認知、確認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徑。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旅游地發展旅游的重要依托,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游客的旅游動機來源于地域間的文化差異。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文化個性越突出,文化的多樣性色彩越鮮明,旅游產品就越受到游客的青睞。就遼寧省的旅游發展資源而言,在許多擁有豐厚民族文化遺產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域,傳統民居習俗、娛樂、節慶、禮儀等極具市場吸引力的民俗類文化旅游項目,對遼寧省內外游客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這些項目不僅成為遼寧省的核心旅游產品,而且已經形成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對提高產品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發展遼寧旅游經濟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遼寧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模式
目前,遼寧的旅游開發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族的民俗文化上,其他少數民族的優秀資源和旅游價值較大的民間文化基本處于未開發或待開發階段,旅游產品尚未形成。此外,已開發的旅游產品多與物質文化結合開發,如故宮、兩陵等,產品大多屬靜態展示,便于游客感同身受的項目較少,影響了遼寧旅游開發業的形成規模、旅游資源的利用質量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性。
遼寧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模式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整合開發重要文化資源。將分散于全省各地價值較大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建造以體驗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遼寧非物質文化為中心的主題公園,注重增強民俗表演性和民眾參與性,既有助于遼寧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又利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及其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其次,以民族記憶為主題,以滿族、錫伯族等民族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為背景,結合非物質文化資源的特性,營造完整的體驗氛圍,使游客在適當的時空環境中體驗尋找生命的意義,完成獨特的精神和文化之旅。
2.開發民間文化系列旅游產品。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文化訴求日漸強烈,渴望親歷文化認知、文化實踐、文化創造,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文化旅游寓教于游,游教結合,為民眾實現自身文化權利提供了重要機緣。目前,遼寧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嚴重不足,要依托現有非物質文化資源,結合目標市場特點,開發出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系列民間文化產品。開發這類旅游產品時,可參考國內外已有的成功范例,打亂旅游參觀者、制作者、表演者即主體與客體的身份設定,在鼓勵模仿學習和親身參與的游樂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3.重點節事活動開發。旅游節事活動的舉辦對舉辦地提高知名度,樹立獨特的旅游形象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遼寧已開發旅游節慶數量較多,大多依托某一城市開展,如沈陽清文化節、撫順滿族風情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主題鮮明,經濟效應較好。但活動性、參與性產品有限,限制了游客創造能力的發揮。因此,以現有產品為基礎,整合非物質文化資源,遵循活態、原生態原則,打造特色節事活動,如遼寧滿族風情節、遼寧傳統手工技藝節、遼寧民間文化休閑節、沈陽錫伯族民俗旅游節等,對優化遼寧現有節事資源配置,盤活珍貴地方民間文化遺產具有極大價值。
4.文化生態保護區(村)的建設。一地民俗基因的再造,要審視文化遺產本身的個性特征,并在專家的指點下,在原民俗基因基點上進行營構,注意民間文化遺產有形和無形的結合,開發和保護并重。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包含著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又與特定的生態環境相依存,尤其是遼寧省民間許多活態習俗,都離不開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所以,對具體文化事項的保護,要尊重其內在的豐富性和生命特點。不但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觀,更要注意它們所依賴、所因應的構造性環境,從而有限度的進行功能轉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尋找新的機緣和契合點。
5.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整合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訴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離不開行政部門的強力領導,社會各界包括知識界和商界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指向背后隱含著一定的功利目的,功利性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而繼續傳承。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兼顧到參與保護的各個社區、群體、組織及個人的各自利益,合理地整合與協調好商業立場、政府立場、學術立場與民眾立場之間的不同利益訴求,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立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基礎之上。
在經濟文化一體化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之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為即將在人們的生活和審美視野中消失的文化形式人為地提供一個存在的空間,為后人留下一份生活變遷的清晰痕跡,這應當是以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帶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5.2.P104-105
[2]劉麗華,遼寧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及開發研究[J].財經界2006.12.P157-158
[3]徐海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探討[J].文化學刊2006.2.P074
[4]徐贛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式保護框架[J].廣西民族研究2005.4. P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