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們要抓住機遇,整合贛南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贛州文化產業。弘揚主旋律,著力打造贛南紅色文化;突出特色,著力打造贛南客家文化;傳承歷史,著力打造贛南宋城文化。
[關鍵詞] 文化 資源 產業
文化產業是專門為社會和大眾提供文化服務的部門。文化的產業化是由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消費需要所決定的,當今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潮流,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明顯成績。當然革命老區贛南也不例外,贛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 理念,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縱深推進“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壯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實現贛州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 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推進贛南文化產業建設,著力打造三大特色品牌。
一、弘揚主旋律,著力打造贛南紅色文化
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升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紅色文化和現實生活相對接,對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激勵全國人民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贛南是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贛南革命根據地留下大批革命歷史紀念地和革命戰爭遺址、遺跡。她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是我國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搖籃,還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和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中心區域,是新四軍的紅色源頭之一。還有一些書籍、照片、標語、題詞、錦旗、武器和生活用具等各類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特別是毛主席在贛南留下的許多詩詞,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這些對于發展“紅色”旅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利用紅色文化, 努力培育紅色文化產業。
一是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事業。科學布局“紅色”旅游線路,形成景區互動。充分挖掘和利用贛南老區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市內的紅色旅游資源。開辟以城區為中心幅射整個贛南老區的紅色旅游線路,做到編排成線。目前可先行開發東線路“紅色故都游”由贛州—于都長征第一渡—瑞金云石山長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壩、葉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舊址群;北線路“將軍縣游”由贛州—興國將軍館、將軍廣場—寧都起義紀念館—寧都翠微峰;西線路“梅嶺游”由贛州—大余—崇義—上猶。此后,還可開發南線路,以及多條省際線路。
二是努力培育紅色文化產業。突出品牌形象,開展特色宣傳。在營銷上,要針對目前不少紅色旅游地存在的開發方式簡單化、程式化的弊端,創新開發、展示手段。一要突出重點,打造品牌,即以瑞金為龍頭,突出打造好“紅色故都”、“長征第一渡”、“將軍縣”、“梅嶺游擊”等知名品牌;二要開發贛南紅色旅游紀念品作為形象載體,制作贛南紅色經典影視和旅游VCD,比如興國縣的“興國山歌”、“送郎當紅軍”、“四星望月”等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在重點紅色旅游景區出售或隨門票贈送;三要通過采取街頭宣傳、廣場演出,召開新聞發布會、旅游資源推介洽談會,組織紅色旅游產業研討等形式開展全方位的宣傳促銷,擴大贛南紅色品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宣傳形式上還可以像延安學習,組織民間優秀藝人在革命舊址搞說唱、打腰鼓、跑旱船等小品表演;像遵義一樣,開發“四渡赤水情景再現”項目。
三是建立合作機制。與江西省內的南昌、吉安、井岡山、等地建立合作機制,并積極發展與廣東、福建、湖南及全國其他紅色旅游區的聯合,實現省際旅游互動,共同挖掘市場潛力。良好的區位優勢為贛州發展紅色旅游提供了空間條件。從交通條件講,京九鐵路貫穿贛州轄區南北,贛龍鐵路、贛韶鐵路、贛粵高速、 昆廈高速途經贛州,105、319、323、206四條國道在市內星羅棋布,新建贛州機場可供大型客機降落。同時贛州還是贛江、東江兩條江的發源地,水路運輸也很方便。在省內,贛州地處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與井岡山山水相連。主動與省內的南昌旅游公司合作建立贛南紅色旅游專線;與吉安、井岡山合作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旅游專線。在省際,贛州是個邊際城市與粵閩湘交界。可以建立粵贛紅色旅游線、閩贛紅色旅游線、湘贛紅色旅游線。
二、突出特色,著力打造贛南客家文化
客家是歷史上由于戰亂、饑荒等原因,中原漢民族逐漸南下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畬瑤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漢族支系。他們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獨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態。贛南、粵東、閩西是客家人的大本營。贛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這里的18個縣市,除章貢區和信豐嘉定及其他少數居民點的世居居民外,其余都屬客家方言區。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
贛南客家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文物遺跡,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藝等。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挖掘、整合、創新客家文化,研究和宣傳民族風情,努力建設具有客家特色、客家風格、客家氣派的區域文化。
一是打造客家文化精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一批體現較高創作水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作品。抓好一批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市場發展潛質和積極導向作用的文化產業項目及深受基層群眾歡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項目,弘揚贛南優秀客家文化和具有傳承、創新意義的文化藝術成果。
二是實施文化陣地工程,積極開展“優秀文化縣(市、區)”、“文化名縣(市、區)名鄉(鎮)名村”評選活動,推動贛南客家文化形象建設。
三是狠抓群眾文化繁榮,不斷加強群眾業余文化隊伍建設,做到隊伍常在、活動常搞、節目常新;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鼓勵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讓人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享受美好生活。
四是大力開展文化傳播活動,利用報紙、期刊、廣播、電視、圖書、互聯網等文化傳播媒體,大力宣傳贛南客家文化, 擴大贛南客家文化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三、傳承歷史,著力打造贛南宋城文化
贛州是宋代古城,在這里保留有眾多的宋代文物古跡,有“宋代歷史博物館”之譽,1993年11月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宋代贛州,是古代贛州最繁榮時期。由于西域絲綢之路受阻,中國對外貿易的通商渠道改走水上絲綢之路,即經贛州——大余越梅關古驛道過廣東南海。這時,贛州城就為長江、珠江、閩江三大流域的交通樞紐,是全國興盛繁榮的30名城之一,贛州城規模和格局,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也基本完善。城墻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基本設施,現在保存較好的有西安、南京、平遙、荊州、贛州,但大多是明以后的。明朝朱元璋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因此,全國興起城墻熱,包括萬里長城都是這時改為磚墻的。只有贛州是全國惟一的宋代磚城墻,保留有數以萬計的“銘文城磚”,有記時的、記地名的、記人名的,共有500多種不同內容,在全國城墻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如同一部史書,記載著古城的興衰歷史。
贛州宋城文化遺產顯示了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祖先留給我們的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傳承、開發和利用贛州宋城文化,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是實施宋城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重要保證,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要堅持在搶救和保護基礎上的利用和發展。保護是基礎,是關鍵,是前提,沒有保護就沒有發展。我國實施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明確地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其根本出發點在于將那些珍貴的、瀕危的并具有歷史價值的 文化遺產保護下來,在保護的基礎上將有價值的部分賦予其一定的生命力,使之能夠為人民群眾所欣賞、所接受,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對于宋城贛州來說要維護宋城的總體格局,重點保護城墻、城門、“六街”(陽街、橫街、陰街、斜街、 劍街、長街 )。“三橋”(東河浮橋,原西河浮橋,原南河浮橋)、福壽溝等遺址。
二是要強調在科學保護前提下的合理開發利用。所謂科學保護就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宋城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原則,防止對宋城文化遺產的曲解、誤解,甚至歪曲、濫用。要講求保護方式,必須尊重歷史,按照“原汁原味”的本來面目進行記載,不能馬虎對待、不負責任,更不能隨意加以改變。為此必須做到:(1)深入了解宋城的歷史、地理及民俗習慣,在準確把握其空間布局、建筑內涵和特色的基礎上來維護宋城文化古跡。(2)在整治的過程中盡可能的保留與宋城風貌取得統一的外圍建筑。(3)在實施保護的過程中采取擴建新區的方法,將舊城區的功能引向新區,從而減輕老城區的壓力為宋城的保護創造有利條件。這樣既保護了宋城文化古跡,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是要依靠全體市民的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機制。贛州宋城文化的保護與利用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投資量大,如果單靠政府或民間力量來完成都是不可取的。必須形成多元投入機制,積極鼓勵民間開發力量協同政府一起參與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