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業現狀
作為社會就業的主渠道和自由競爭機制的維護者,中小企業構成了我國企業的常態,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
1.經營粗放,效益欠佳。主要表現在我國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與其在全國企業中占有份額不相稱,總體效益不佳。
2.融資困難,后勁不足。目前中小企業效益相對低下,資信普遍不高,貸款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尚需時日;資金不足,又進一步影響了企業技術投入,使中小企業難以應對產業導向和趨勢,抗沖擊能力弱,先天不足,后勁乏力。
3.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從宏觀上看,偏好大企業的傾向依舊,中小企業尚難取得國民待遇;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形成,教育培訓、管理咨詢、市場營銷、技術開發、法律服務等諸領域都有待市場形成和發育;此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社會負擔較重,亦使中小企業在增強長遠競爭力上處于兩難境地。
4.政府指導和調控有待加強。面對“抓大放小”的熱潮,轉變職能中的政府無論是落實政策以保國民待遇,還是加大投入以體產業導向,或是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更新管理理念以強軟硬環境,都應該將中小企業的發展作為長遠規劃擺上戰略地位加以全局謀劃。
二、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分析
當前滯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有以下幾個方面:
1.稅權高度集中,稅制過于復雜,地方政府自主發展空間小。中小企業大體都屬于地方企業,實行分稅制后的地方政府管不了地方稅的問題仍然相當突出,加之地方稅種多而繁雜,以及地方基金和收費清而亦亂,增大了稅收成本,加大了地方政府依據市場細分發展特色企業的困境,使中小企業在復雜的稅制面前應接不暇。
2.偏好收入的現行稅制不利于中小企業應對產業升級尋找和拓展生存空間。其主要表現為,一是生產型增值稅加重了企業稅負,導致重復征稅,使企業在價格競爭力上處于劣勢;二是稅收優惠政策的目標模糊,常變常新,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更無系統規范的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3.財政拮據下的出口退稅政策是當前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桎梏。目前,我國出口企業主要是外貿企業、三資企業,生產企業所占比重甚小。“免、抵、退”稅收政策對我國出口的促進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相反,由于國家出口退稅資金不能足額到位,已造成外貿企業的惡性循環,即出口逾多,占壓的退稅資金逾多。據測算,因出口退稅資金不到位,增加了出口換匯成本,增加外貿企業資金成本。
4.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征管是新一輪稅收征管改革的突破難關。歷經駐廠專管制和征、管、查相分離的稅收征管改革,因為“金稅工程”的強力打造,賦予了稅收管理新的內涵和領域,但是,由于財務不透明而引致的對中小企業核定征收和定期定額等傳統征收方式不僅容易造成稅收不實和稅負不公,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漏征漏管,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仍很漫長。
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多元目標中的不可或缺作用,需要我們以更加到位的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寬松環境。對稅收政策的調整提出如下建議:
1.賦予地方政府以管稅自主權。按照分級財政的改革思路,可考慮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等主體稅種附征一定比例的地方稅,以簡化稅制,方便企業,保證地方稅源的同步穩定增長,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一個比重”,或者逐步將現行地方稅的立法解釋權、征收管理權下放地方,在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能邊界的基礎上賦予地方以足額的收入自主權,以增強地方政府進行稅費一攬子改革的動力,切實改變目前非稅收入侵占稅收收入的不規范做法,減少收入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2.革新稅制,強化稅收調控經濟的職能。盡快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收入型或消費型的轉制,以避免重復征稅,促進企業更新改造;抓緊研究并組織實施分類和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以擴大稅基;全面分析非稅收入的組成及來源,加快開征社會保障稅等新稅種,實施稅費并軌,規范國家征收;規范和清理稅收優惠政策,以保證中小企業的“國民待遇”,并有所傾斜,實施扶持中小企業成長的稅收新工程,從促進就業、鼓勵技術進步、加強投資、減輕負擔等多層面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激勵政策,穩固和涵養稅源,推動中小企業的培育和壯大。
3.以源泉監控和應收盡收為出發點,全面深化中小企業的稅收征管改革。由財政牽頭,稅務為主,工商參與,銀行配合,實施聯網工程,延伸和拓展“金稅工程”,理清和劃定稅收征管范圍,消除征管“盲區”,實現源泉監控;以稅務代理為紐帶,以票控為手段,建立起對中小企業的稅務服務體系,逐步減少核定征收等過度性措施,實現中小企業稅收征管的現代化、規范化并軌,提高征管效率和水平,防止跑冒滴漏。
4.完善出口退稅辦法,推動中小企業在對外開拓中成長和壯大。首先要加大出口退稅資金的預算安排力度,以保證鼓勵出口稅收政策的及時落實,其次可考慮由省市財政共同出資建立退稅托管貸款貼息制度,或由財政先墊付部分退稅資金,選擇銀行設立專戶,封閉運行,待退稅指標下達后再通過“調庫”予以償還。
誠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并不能畢其“稅”于一役,必須實行拉網式排查、一體化解決的配套工程。加大擔保企業資本金投入,實行授權授信制度的平等待遇,按企業規模開放貸款審查,開設二板市場,暢通融資渠道,是其一;落實國民待遇,實行歸口管理,整合管理資源,依據市場規則,把握傾斜力度,進行相機抉擇,是其二;培育中介組織,強化社會服務,轉換政府職能,實施中小企業的戰略重組,落實產業導向,提升管理層次,是其三;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摒棄家族管理,使中小企業在放眼世界的視野中摸爬滾打,苦練內功,提升素質,是其本。可以想見,隨著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的步伐不斷加快,打破所有制誤區的市場取向改革,必將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