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山有水,每年冬季,成千上萬的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遷徙至此,逍遙過冬。
三門峽是一個厚重的城市,有故事有底蘊,三門峽的名字本身就源于一則古老而神奇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將阻擋大河的高山劈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滔滔大河得以東流而去。之后,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時,也在這里流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從此誕生了一個名為“道教”的宗教,這里也成了道教的圣地。
三門峽是一個安逸的城市,它資源異常豐厚,人口總量卻不大。三門峽市礦產資源極為豐富,而且這些礦藏不僅儲量大、品位高、質量好,而且分布相對集中、覆蓋淺、易開采,是河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貴金屬和能源開發基地。所以,雖然三門峽的經濟總量并不大,但人均GDP和收入在全省比較靠前。
然而,三門峽也是一個脆弱的城市。
一度,涸澤而漁的開發模式讓三門峽的“金子”快速流逝,雖然成就了一批“先富起來”的群體,但整個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有水快流”發展到了最后就是“無水可流”,金山銀山沒了,清水綠山沒了,整個城市的底氣和信心也就沒了。
三門峽的決策層很快認識到了問題,他們迅速行動,以最快的速度扭轉了這一局面。從“賣血”到“買血”再到“造血”,思維方式的轉變,變成了發展模式的轉變。從“有水快流”到“細水慢流”,期間需要毅力無數。不過循環經濟的實施,也讓三門峽人嘗到了可持續的“甜頭”。
經濟模式的轉變靠自我的決心就可實現,而信用的恢復則是一個系統工程。
由于資金的趨利避險屬性,金融生態環境好的地方,就會成為金融“綠洲”“資金洼地”,刺激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吸引大量資金注入,不斷加高加寬地方經濟發展的平臺;反之,則會成為域外資金注入的阻力,制約區域經濟活力,為地方經濟持續發展制造壁壘。
三門峽就曾一度遭受過這種壁壘的困擾,出現“無款可貸”的局面。
就像生物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一樣,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金融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根基。缺失了金融機構的支持,一個區域的經濟前景自然不容樂觀。
但是三門峽人,卻靠著直面危機的勇氣解決了這一難題,并且成為一個金融生態名城。??
古人云,知恥而后勇。三門峽的努力也讓我們詮釋了經典成語:亡羊補牢,猶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