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5日,耗時近兩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落下帷幕,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統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共獲得365張選舉人票和53%的普選票,麥凱恩僅獲得162張選舉人票和46%的普選票;在同時進行的國會兩院改選中,民主黨分別獲得參議院100席中的57席和眾議院435席中的255席,繼續控制國會且優勢進一步擴大,奧巴馬高票當選美國第56屆總統、第44任總統,將于2009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本次大選是美國發展到關鍵階段舉行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選舉,也是美國歷史上頗具特色的一次選舉,其結果將對美國政治、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歷時久、耗資高、特點顯著
此次大選從大選議題、選民結構、投票率、候選人本身等多個方面呈現諸多特點。
選民求變心切,經濟成為主導。布什政府執政八年乏善可陳、軟硬實力受損、內外交困,選民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憂慮與日俱增。民調顯示,九成民眾認為國家發展方向錯誤,八成民眾對布什及其執政團隊失去信心,選民籍此大選帶給美國新變革和新希望,期望新總統帶領國家走上新的發展方向,改朝換代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使大選成為“變革選舉”、“希望選舉”。隨著美國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選民對經濟的關注程度也不斷上升,經濟議題在預選階段開始發酵,并最終取代安全成為選民首要關切。據《時代》周刊的報道統計,63%的選民認為經濟是至關重要的議題。
競選過程激烈,信息技術凸顯。本次大選,是美國1928年以來首次無現任總統和副總統競爭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選舉,也是1952年以來兩黨總統候選人均無現任正、副總統的一次選舉。從競選人宣布參選到大選結果揭曉歷時近兩年,大選過程懸念不斷、變數重重,從黨內預選到兩黨角逐,競爭空前激烈。大選耗資超13億美元,僅兩黨代表代表大會耗資就逾1.6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此外,此次選舉也是21世紀美國選舉政治創新的又一嘗試,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在大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奧巴馬充分借助網絡優勢,成功利用YouTube、Myspace、Facebook等網絡媒體和手機短信等新型助選工具宣傳造勢、增強了選民的參與意識,并加強了對競選工作的組織協調,尤其是通過網絡廣泛收集小額籌款,獲得了充裕的競選資金,并創下了美國總統大選籌資的新紀錄。據媒體報道,奧巴馬是美國政治史上籌款最多的候選人,僅9月份就籌集1.5億美元,其中75%來自網絡。
選民積極參與,投票率創新高。此次大選共有注冊選民1.53億,占人口總數的73.5%,選民結構總體更為年輕,教育程度普遍較高,也更具多樣性。年輕選民、少數族裔等以往的“邊緣選民”投票積極性有較大提高。出口民調顯示,今年大選中年輕選民占全體選民總數的18%,非裔選民占13%,拉丁裔占9%,比重都有所上升。選民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希望變革的高漲呼聲,加之奧巴馬的“煽動”效應,都極大地調動了選民的選舉熱情,投票人數和投票率均創下新高。據美國國家檔案局不完全統計,大選投票人數達到1.35億,投票率接近66%,創下196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候選人特色鮮明,創下數個“第一”。奧巴馬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佩林是共和黨推出的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候選人。由于奧巴馬、麥凱恩是分別來自伊利諾伊州和亞利桑那州的聯邦參議員,美國歷史上也第一次出現兩名現任參議員競選總統的情況,奧巴馬當選也是繼1920年共和黨參議員哈丁和1960年民主黨參議員肯尼迪當選總統后,美國歷史上第三次現任參議員當選總統。此外,奧巴馬出生于夏威夷,麥凱恩出生于巴拿馬運河區的美國海軍基地,兩黨總統候選人均非美國本土出生,這在美國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奧巴馬憑借天時地利人和獲勝
此次大選是在美國面臨內外困境、民心思變的背景下進行的,奧巴馬當選得益于美國政治環境,其個人魅力及選舉策略等多個因素。
社會主流民意對民主黨有利。美國當前總體政治態勢有利于民主黨,布什政府奉行保守主義色彩濃厚的內外政策,導致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暴露,國內經濟瀕臨衰退,社保、醫保、移民等制度廣遭詬病,民眾怨聲載道;對外武力推進民主,深陷伊拉克難以自拔,衰態初顯,布什政府民意支持率在低位徘徊。奧巴馬抓住選民革新求變的心態,及時打出變革牌,利用各種機會展示變革主張,并把美國當前困境歸咎于共和黨錯誤的執政理念,拉抬選情效果明顯,奧巴馬支持率一直領先,麥凱恩僅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后一度短暫反超。
奧巴馬政策主張順應民眾訴求和社會現實。布什執政以來,經濟頹勢顯現,貧富差距拉大,近期爆發的金融危機進一步連累實體經濟發展,更使得美國民眾經濟不安全感彌漫。奧巴馬針對金融危機反應迅速、舉措富有章法,通俗易懂地提出經濟政策主張,較好地兼顧各層選民利益。選民認為奧巴馬比麥凱恩更具駕馭經濟的能力,從而使奧巴馬掌握了選戰主動權。而麥凱恩在應對金融危機上由最初不予重視到故作姿態中止競選活動,前后不一,最終陷入被動局面,所提經濟政策也固守共和黨傳統理念,錯失爭取普通選民的良機。選前有人擔心種族問題可能對奧巴馬當選產生負面影響,但由于民眾普遍對經濟感到恐慌并怪罪于共和黨,而大大降低了對膚色和種族問題的關注,這也是奧巴馬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奧巴馬個人魅力和競選策略均勝麥凱恩一籌。奧巴馬形象清新、口才出眾、思維敏捷、成熟冷靜,適時提出政策主張,三場電視辯論表現出色,極大地吸引了選民眼球。奧巴馬在競選中穩扎穩打、策略得當,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造勢和籌款,奧巴馬總共籌得6.4億美元,達到麥凱恩的1.7倍,其嫻熟和穩健令麥凱恩相形見絀。此外,奧巴馬競選組織工作也比共和黨陣營更為細致、有利,及早動員年輕和少數族裔選民進行選民登記,令其選民數量占優。相比之下,麥凱恩在個人形象上則略顯老態,其競選策略也頻頻失誤,對奧巴馬“抹黑”的負面競選結果也適得其反,挑選佩林出現“反效應”,加之資金所限,麥凱恩只能將競選重點投放現有優勢州,令其選情大打折扣。
選民結構變化擴大了民主黨執政基礎。隨著移民大量涌入,美國人口種族結構發生了變化。據最新統計,非拉美裔白人已由上世紀60年代占總人口的75%下降到66%,西裔、非裔、亞裔等少數族裔人口大幅增加,已占人口總數的33%。年齡結構上,30歲以下的“新生代”也有較大增長。而少數族裔和年輕選民在此次大選多數支持奧巴馬,這令民主黨獲得了廣泛的選民基礎。此外,作為共和黨基礎選民的白人福音派選民,在2004年大選中占布什總選票的三分之一,但此次其中半數以上的福音派年輕選民自稱民主覺或獨立選民,也在客觀上有利于奧巴馬獲勝。
美國內外政策面臨調整
從奧巴馬競選言論、政策宣誓及民主黨競選綱領看,奧巴馬執政后將突出“團結與變革”,對美國當前內外政策做出一系列調整和改革。既體現民主黨傳統理念,又滿足民眾革新訴求。
立足國內經濟發展,優先應對國內問題,致力于解決當前最緊迫的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問題,為美國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當前美國經濟形勢急劇惡化,金融、房市問題層出不窮,危機四伏,美國發展模式吸引力下降,如何重振經濟成為選民首要關切。因此,奧巴馬執政后將把處理經濟問題作為新政府的優先議程,“把自己的事情先辦好”。重點加大經濟干預力度,強化房市和金融監管機制,防止次貸和金融危機重演,保持美國經濟競爭力和發展優勢,贏得民眾支持,夯實執政根基。其國內政策將體現平民色彩,努力為中產階級減稅,力爭縮小收入差距。大力推進社保、醫保、教育等進行改革;發展新型能源,減少對國外石油的依賴,加強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奠定長期發展基礎;改革政府行事規則和政治體制,弱化“極化”政治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打造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注重對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保護,提高國際勞工和環境標準,反對簽署危害美國環境、產品安全和公民健康的貿易協定。
外交上繼承民主黨現實主義外交傳統,強調多邊合作與對話,外交風格趨于靈活務實。奧巴馬認為美國處于歷史關頭。美國無力獨自應對各種挑戰,必須正確認識自身能力,更新外交理念,依靠強有力的外交、牢固的盟友等重振并維護美國國際領導地位。將繼續應對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核、朝核等突出難點問題,仍將把大中東地區作為新政府外交工作的重點,盡快實現從伊拉克撤軍,并將反恐重點轉移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可能改變布什政府以反恐為綱的外交戰略,適度收斂擴張鋒芒。著重修復跨大西洋關系,與歐洲各國在國際事務中展開合作。作為首位非裔總統,可能將加大對非洲事務的投入。奧巴馬亞洲政策將基本保持連續性,風格上可能有變化,鑒于奧巴馬亞在印尼的生活經歷,可能較此前更加重視對東南亞均戰略投入,構筑新型地區盟友關系和多邊合作機制,維護美國亞太領導地位。此外,應對和防范新興大國崛起也是新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防擴散和反恐等問題上更加重視大國合作。
大選對美國政治、社會影響深遠
奧巴馬勝選為美國政治生活帶來一股新風。反映了美國政治理念、社會思潮、民眾心態的變化,并將對美國政治、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開啟美國變革進程。奧巴馬上臺后面對的是羅斯福總統上臺以來美國最困難的時期,國內面臨應對金融危機、彌合國內裂痕和推進社會改革等艱巨任務;國際上面臨“美國領導地位”下降、國際政治力量分散和全球性問題加劇等歷史性挑戰。奧巴馬當選為糾正布什錯誤政策提供了契機,他將厲行變革主張,謀劃變革之舉,真正把“變革”口號落到實處,或將開啟美國歷史性的改革進程。但美國當前所面臨深層次矛盾具有深刻復雜的歷史和現實成因,是錯誤政策、政治體制長期積弊的結果,變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奧巴馬短期內尚難以對布什政策全面改弦更張,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奧巴馬執政也會面臨來自利益集團、共和黨勢力等因素的掣肘,奧巴馬變革之路挑戰重重。
自由主義開始回潮。美國總統選舉對社會政治思潮演變具有重要影響,自1860年以來,美國政壇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此消彼長。20世紀60年代中期后,自由主義發展到頂峰后開始回落,社會思潮演變總體趨于保守,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里根革命”為代表的保守主義崛起并全面復興,超越自由主義重新占據社會主流地位。與四年前大選主導社會政治生活相比,保守主義現已漸入低潮,隨著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弊病凸現以及美國武力推進民主不得人心,保守主義理念愈發顯得不合時宜,在社會政治中逐漸失勢,布什政策的失敗更使共和黨代表的保守派受到重創,大選結果表明,保守主義盛極而衰,民主黨抓住社會政治思潮的嬗變,順應民意,提出一系列體現自由主義理念的政策主張。美國媒體評論說,奧執政后將推行“新新政”,美國政治時鐘將由右向中間方向回擺,自由主義理念或將超越保守主義,重新奪回美國政治話語主導權。
兩黨實力對比起變。此次選舉中民主黨選民基礎進一步擴大,民主黨注冊選民較2004年上升1.4%,增加了290萬,而共和黨減少了145.8萬,民主黨注冊選民總數高出共和黨2000萬左右。在30歲以下年輕選民和少數族裔選民中奧巴馬也大獲支持。此外,奧巴馬在選舉中大獲全勝,獲得6688多萬張選票,占全部普選票的53%,高出麥凱恩7個百分點,不僅拿下俄亥俄、佛羅里達等“搖擺州”,還蠶食了科羅拉多、北卡羅來納等傳統“紅州”,民主黨勢力得到擴展,政治版圖出現有利于民主黨的變化。國會兩院改選中民主黨也均有斬獲,其參、眾議席分別達劍了57席和255席,優勢進一步擴大,民主黨再次同時掌控白宮和國會,宣告了“美國保守主義政治的終結和民主黨時代的來臨”。
種族樊籬取得突破。奧巴馬當選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打破了長期以來的種族偏見和政治樊籬,標志著美國社會種族平等的歷史性突破,可能成為美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座分水嶺。盡管如此,由于種族問題在美國由來已久,種族歧視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黑人總統并不代表美國種族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徹底根除種族歧視仍然任重道遠。
奧巴馬在關鍵時期臨危受命,將接手一個內憂外患的美國,除應對金融危機外,還要處理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面對艱難時刻,奧巴馬能否實現變革、帶領美國走出經濟陰霾和政治困境,將在未來一一揭曉。
(責任編輯:王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