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交易費用的角度探討了商業方法的本質及其與技術之間的本質區別,然后利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模型分析了商業方法、技術與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指出商業方法能夠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帶來經濟的跳躍性增長,因而需要用專利法對其進行保護,鼓勵商業方法創新。
[關鍵詞] 商業方法 專利保護 交易費用
一、問題的提出
鑒于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都已經成為事實,既有的商業方法專利保護研究往往集中于“如何保護”的問題,而回避了為什么要保護這個基本的問題以及對于商業方法本質的探討。也就是“在中國主要的和重要的貿易伙伴們都已經加入商業方法保護這個圈子的今天,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對策研究上,還是放在“批判”研究上?”。
這種處理方式盡管非常務實,卻必然導致以下問題:第一,各國對商業方法的界定不一致。由此盡管各國都在實施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但其涵蓋的內容有很大的差別,甚至不具有可比性,帶來立法在國際范圍內普遍適用性的缺失。第二,在“為保護而界定”下,商業方法往往被隨意地或者刻意地進行解釋,從而在“商業方法”的保護上納入了很多本不應在此范圍內被保護的主題。比如將傳統商業方法電子化、網絡化的做法。第三,鑒于專利法技術性的要求,商業方法專利保護的申請往往采取了模糊與技術之間的區別、或者直接將商業方法轉化成為軟件的方法。商業方法專利的標準難以明確,審批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當審查人員拒絕該項申請時往往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二、商業方法的本質
1.商業方法界定概述。關于商業方法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2000年美國專利商標局發布的《自動化商業方法專利白皮書》,將商業方法正式列入美國專利第705分類,將商業方法定義為:“裝置及對應的方法,用于商業運作、行政、企業管理或者財務資料報表的產生,其能夠使資料在經過處理后有顯著的改變或者完成運算操作;本分類也包含作為資料處理或者運算操作的裝置及對應的方法,它用于決定貨物或者服務的費用”。
對商業方法的界定難以達到統一主要是源于商業方法自身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寬泛,采用列舉法則難以全面,同時在解釋的過程中則容易被歪曲。以美國的定義為例,基本上就已經非常靠近技術本身了。而國內學者的界定則顯得過于寬泛而失去了實用的價值。
2.交易費用視角下的商業方法的本質。如果將人與外界的關系簡單地劃分為人與物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從經濟意義上來考察,技術所描述的就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技術的本質是人改造效率的提升,即能夠在更少的耗費下獲得更多的產出。而商業則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關系。商業方法的本質表現為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易時效率的提升。商業方法與技術本身有著本質的區別。
交易必須以信息為基礎,信息在不同個體之間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信息搜集是有成本的。同時,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也使得人們必須花費一定的精力去抑制信息優勢方(代理人)利用其信息優勢而采取的損人利己機會主義行為。這些構成了交易的成本,又稱之為交易費用。交易成本很高時,交易獲益降低,交易的次數下降;交易成本很低時,交易獲益增加,交易次數上升。商業方法的本質正在于能夠通過一系列制度的安排來降低交易費用。
以企業所采用的商業方法為例,主要體現為營銷方法與企業管理手段。營銷方法主要針對消費者主觀偏好不能得到顯示的問題,通過特定的制度安排,使得消費者能夠更好地顯示其偏好,從而使得企業能夠生產出消費者需要的商品。企業管理手段則針對企業不同員工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通過特定制度的實施,能夠使得各個員工之間能夠實現信息的共享,員工的目標能夠一致于企業利潤最大化這個目標。
三、商業方法、技術與經濟增長
本文借助楊小凱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模型來分析商業方法、技術與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
1.模型的假設條件。假定經濟中只有一個勞動力,兩種產品x,y,效用函數為U(x,y)=xy。在此模型中,勞動力被界定為有限單位1,由此lx+ly=1。而同時,x,y兩種產品的生產函數我們界定為x=lxa,y=lya。其中a>1,表明此生產具有邊際遞增生產率。
2.新古典條件下的最優化。此條件下,個體的最優決策由以下決定:
maxU=x.y
s.t. x=lxa,y=lya,lx=ly=1
解此規劃問題,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得到:當且僅當lx=ly=1/2時,個體效用達到最大化。此時個體采用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A,其效用水平為UA=2-2a
3.引入分工后的最優決策。現在我們假設經濟體中有兩個勞動力。兩個勞動力的存在使得交易成為可能,并可能通過專業化的分工來使得雙方的效益得到增進。
鑒于本文所要討論的是商業方法,一種能夠減少交易過程中交易費用的規則與模式。我們的模型中交易不再是沒有成本的。1單位的商品經過交換,將只剩下k單位。那么1-k就代表了交易費用的水平。由此,k 越大,則表明交易過程中所需的費用越低。這種對于交易費用的處理顯然是粗糙的,因為交易費用本身的內容是如此之復雜,有些是在事前發生,有些是在事后發生。這里我們對其作了一個簡化,只是為了能夠說明交易費用對于分工體系的影響。
當引入交換后,個體最優化決策所需考慮的因素由(x,y)增加到(x,y,xs,xd,ys,yd)。文定律表明最優決策不會買賣一種以上的產品,不會同時買和賣同種商品,不會買和生產同一種商品。由此,若個體從事x商品的專業化生產,其決策變量變為(x,xs,yd),決策規劃演化為:
s.t. x+xs=lxa,lx=1,pyyd=pxxs,
解這個最優規劃,我們得到:
當且僅當xs=x=1/2時,個體效用最大化。此時個體采取專業化生產x的模式B,其效用水平為UB=kPx/4Py。
考慮到模型的對稱性,當該個體采取專業化生產y的模式C時,其最優模式為:ys=y=1/2,其效用水平為UC=kpy/4px。
此時,雙方的交易模式為:x生產1單位的x,并將其中的一半用于出售,而同時雙方各自的效用為:
UB=kps/4py
UC=kpy/4px
4.模型分析。
(1)交易發生條件分析。兩人經濟模型在是否存在交易兩種情況下的效用水平比較如下表所示:
交易的產生必須同時滿足:
UB UC 由此,需要滿足Px/Py∈[2-2(1-a)K,22(1-a)/K]; 若要使Px/py存在,則必然要求21-a/K≥2-2(1-a)K,由此: K≤K0=22(1-a) 此條件表明,在技術保持在a水平時,交易費用1-k足夠小,即k 超過了k0這個臨界水平后,兩人經濟就會實現從自給自足的模式向專業化分工模式的轉化,整體產出增加。 (2)交易費用與技術的辯證關系。由可知,k0是技術的減函數,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上升,k0將呈現出不斷減小的趨勢。由此,商業方法帶來的k的下降能夠更容易達到K 四、結論 本文首先分析了商業方法的本質,認為其在于能夠降低交易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交易費用。然后利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模型討論了商業方法、技術與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說明二者是從不同的途徑來影響經濟產出水平。在技術水平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商業方法通過交易費用的降低會帶來經濟結構的跳躍式發展,實現產出的增加。在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技術進步的難度越來越大時,通過商業方法的創新帶來產出增加卻越來越容易。由此,保護商業方法創新成為必要。而在既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下,專利法是首選。(張平,2002)由此,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的原因不在于商業方法與技術的同一性,而在于其自身的生產性。 參考文獻: [1]劉尚志 陳佳麟:電子商務與計算機軟件之專利保護.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張 平:回顧與分析—美日歐在商業方法軟件商的專利保護之爭.上海知識產權論壇. 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