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績效對整個企業的績效具有很大的影響。本文探討了在現代企業里如何才能實現高績效財務管理,使我國企業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最后的勝利。
[關鍵詞] 高績效 財務管理 全面預算 風險管理 籌資財務治理
財務管理是整個企業一切管理活動中的基礎,是企業現代管理中的中心環節。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擁有極大的財務管理自主權,這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潛力空間。但是目前我國的財務管理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就企業如何實現高績效財務管理進行了探討。
一、有效實施全面預算管理
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企業要將財務治理和財務管理有機結合起來。財務治理主要是構建各相關利益主體不同財權的劃分,并使之相互制衡,這是企業財富創造的基礎和保障;而財務管理則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為實現企業目標而采取的具體行動,這是企業財富創造的動力和源泉。所以,新條件和新環境對企業的財務管理相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其與企業財務治理相互融合。全面預算管理制度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一環,以其系統性、全面性、戰略性、機制性和整合性等特征,逐漸演化成現代企業財務治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和途徑。
準確的業績預測源于預算系統的支持。融資是(財務總監)CFO的天職,融資成功的標準是成本低和資金按時進賬。而要做好融資,離不開財務預算系統的支持。尤其是現金流預測,以便于財務總監清楚地知道何時需要資金,在現金流非常低的時候把資金補充進來。
二、增強風險管理能力
市場歷來是機遇和風險并存的。通俗地說,風險就是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企業,無論提供什么產品或服務,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風險管理。低風險低收益的謹慎和高風險高收益的誘惑,往往使企業在決策面前進退兩難,因此,風險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風險管理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預防、分散、轉嫁、對沖和補償。預防側重于內控和損失準備,目的在于盡可能避免風險的發生,這種策略主要適用于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分散是指將風險因素對應的經濟業務多樣化,其成本主要是交易費用,這種策略適用于非系統性風險;轉嫁是通過購買保險或期權、要求擔保和抵押等手段降低風險,其成本主要是直接費用支出,這種策略適用于信用和市場風險;對沖是指確定性替代,其成本是機會損失,這種策略主要適用于市場風險以及信用風險;補償與轉嫁相反,它重在事前價格補償,其關鍵在于風險定價,成本是潛在的損失,這種策略適用于各種風險。
風險管理是一個能增加企業盈利性并降低收益波動性的戰略工具。企業財務部門如果要創造、保護和增加企業價值,就必須管理企業所面對的不斷變化著的風險。正如杜邦公司的副總裁和財務主管蘇姍?斯塔爾內克爾(Susan Stalnecker)所說:風險管理是一個能增加企業盈利性并降低收益波動性的戰略工具。充分衡量風險的程度,結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過比較、分析等方法權衡得失,選擇最佳方案,以較小風險取得較大效益,是現代企業所共同追求的。從財務部門的特征來看,其風險管理能力表現為如何把握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導源于財務運作(體現在資本結構),但它取決于資產經營(體現在資產結構)的成效。因此,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存在著密切的依存關系。
三、做好籌資,為公司發展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資金對于企業而言至關重要。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并具備較好的投資回報率的時候,應該利用財務杠桿的作用,適當增加外部籌資,以達到股東財務最大化的目標。籌資有很多渠道,比如銀行貸款和員工持股,前者屬于債權籌資,后者屬于股權籌資,二者各有優勢,對于外部籌資而言,籌資成本相對較低,但償債壓力也較大。而股權籌資尤其是員工持股雖然成本相對較高,但能極大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實現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目標。
籌資雖然可以為企業大量的資金,但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弱化、分散和化解籌資風險。為此,我們就必須優化籌資結構。
1.謹慎選擇籌資渠道和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去精心挑選最適合項目發展需要的渠道和方式,確定籌資規模、期限、還款方式等,以使風險最小。
2.多樣化的籌資方式。我國企業的籌資方式有很多種,每種渠道資金存量和流量不同,適于不同經濟類型企業,如果力求投資主體多元化,可望在資金數量上求得保證。多樣化籌資方式配合,能為企業揚長避短,分散籌資風險。
3.改善資本構成比例。企業應在資本結構不斷變化種尋求最佳結構,保持資本結構的最優化,達到這種狀態時,綜合資本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籌資風險弱化。
四、優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財務風險管理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是經營者識別可能影響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潛在事件,在風險偏好范圍內管理風險,為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目前,許多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停留在直覺判斷上,未上升到理論層次,更未建立系統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而企業風險管理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單靠管理者的經驗判斷遠遠不能滿足企業風險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立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能為企業經營目標實現提供保障的,既強調目標管理,又重視過程管理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完善風險管理流程非常有必要。財務部門應該根據公司業務特點確定合適的管控模式,優化管理流程,有效推進管理效率的提升。通過對現有流程和管控模式進行分析,建立流程體系并優化現有核心管理流程。具體來說,財務風險管理流程包括以下方面內容:
1.風險分析。進行財務風險管理,首先要系統、全面分析風險來源,找出影響企業財務績效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并進行財務指標分析。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主要是通過對風險的定性和定量計量,評估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潛在影響。風險評估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根據風險大小和事件的重要性設定優先次序,以合理安排資源配置。
3.風險反應態度確定。財務管理風險決策者在確定風險評估優先次序結果的基礎上,將風險收益與風險控制所需成本進行比較,并結合決策者的風險偏好確定企業對風險的態度是作為還是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企業是轉移風險、分散風險、減少風險、規避風險還是接受風險。確定風險反應態度的出發點是降低企業風險管理成本,提高風險管理效益。
4.風險管理方法選擇。確定風險反應態度后,應根據具體情況對風險管理方法作出選擇。
5.風險管理方案執行。風險管理方案執行階段更加注重效率,通過制定縝密的風險管理計劃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明確責、權、利安排,合理布置時間節點。財務風險控制不是單個部門的任務,需要企業整體參與和配合。因此,風險管理過程需要企業財務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企業應對風險管理方案執行過程中的各項具體行動進行適時監控,確保方案執行與計劃保持一致。
6.風險管理信息反饋與控制。企業的經營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企業在執行完風險管理方案后,應進一步分析該風險決策管理方案是否正確、繼續有效;應檢查風險管理方案的執行效果與企業目標的一致性,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各項財務指標是否與預算一致或基本一致,為制定下一風險管理流程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有利于財務風險管理流程的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胡玉明 魯海帆:如何打造高績效財務部門[J].新理財,2006年8月
[2]何玉茹:企業財務績效分析概述.時代經貿,2007年
[3]程曉軍: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方法研究.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2月
[4]高 健:淺談企業財務績效評價.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