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起《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在我國正式施行。既然《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叫“試行”,正說明這是一項邊實踐邊修改、邊探索邊提升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不斷給予批評與建議。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坎坷中前進,環保法規更是如此。在現階段,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要堅持“強制”和“自愿”相結合的原則,同時處理好“自愿”和“強制”的關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來督促和鼓勵企業公開環境信息。
一、該強制的強制
傳統上,要實現企業對其環境影響負責,政府一般通過立法,限制企業污染物排放或可以采掘的自然資源的量,對不執行者進行懲罰,這種“指令性”方法極大地改進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空氣和水的質量。為了保障公司提供環保報告,一些國家已經制定法規,將公司提供環保報告的自愿報告機制上升為公司提供環保報告的法律機制。
我國在2002年6月頒布的《清潔生產促進法》中就要求污染物超標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規定限額的污染嚴重企業,在生產經營階段要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接受公眾監督。2005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下發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程序的規定》,《規定》對“雙超”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做了明確要求和進一步解釋:在當地主要媒體公布企業名稱、規模,法人代表、企業注冊地址和生產地址,主要原輔材料(包括燃料)消耗情況,主要產品名稱、產量,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去向、污染物濃度和排放總量,應執行的排放標準、規定的總量限額以及排污費繳納情況等。《規定》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在當地新聞媒體上定期公布“雙超”、“兩有”企業名單,要求這些被列入名單的企業公開其環境信息,以便接受公眾的監督。國家環保總局2006年3月18日開始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也規定,企業在進行生產或經營活動前的某些新、改、擴建設階段,應由建設單位或企業委托的咨詢機構,采用便于公眾知悉的方式,向公眾公開其有關環境信息。
《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要求污染物超標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規定限額的污染嚴重企業,在生產經營階段要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接受公眾監督。《辦法》明確了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主體和范圍即強制超標、超總量排污的企業公開四大類環境信息,并不得以保守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同時規定了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方式即屬于強制性公開環境信息的企業,應當在環保部門公布企業名單后30日內,在當地主要媒體上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還規定了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責任,對于不按照規定公開環境信息的行為,企業將被罰款。
二、自愿與強制結合
強制性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有很多局限,是否成功依賴于強有力和及時的執法。在那些國家權力弱、預算有限或技術能力低的國家,很難成功。同時,這些法規的僵化刻板也是個問題。許多公司和決策者認為,標準的政府規章制度不給他們以最有效方式解決環境問題的余地,也不鼓勵比法律中所具體要求的改進更優的做法。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國外企業環境信息的公開由最初的強制公開,轉變為強制與自愿公開并存的局面。
由于我國工業水平落后,行業、地區發展極不均衡,各項制度不配套,各種信息公開制度在社會上沒有形成風氣,一些群眾并不了解如何正確對待和運用自己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對公開信息的企業認知和理解水平有限;另外,企業存在恐懼心理,怕上報、怕曝光,環境信息公開還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所以,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環境信息公開仍需堅持自愿與強制相結合的原則、指令指導與促進鼓勵相結合的原則。國家環保總局2003年9月下發的《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就曾對“自愿公開的環境信息”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同年,總局又與世界銀行合作,在部分省、市開展了企業環境行為評價試點工作,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于2005年11月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工作的意見》。企業環境行為評價是由環保部門根據企業的環境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標,對其環境行為進行綜合評價定級。評價結果通常分為很好、好、一般、差和很差,為方便公眾了解和辨識,以綠色、藍色、黃色、紅色和黑色分別進行標示,并向社會公布。目前,對于我國上市企業而言,如被列入環境污染黑名單,其股價必然大跌,嚴重影響其今后融資和開拓市場的能力;對于一般中小企業而言,也可能因被政府出示黃牌警告而面臨經營難以為繼的風險,所以自愿和強制相結合的原則是必要的。
三、健全企業環境信息報告制度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外企業環境報告開始出現,主要體現在跨國公司年度報告中的“管理分析與問題討論”部分,沒有單獨列出專項報告。90年代以后,隨著“綠色意識”的日益強化,也對企業信息公開產生了更大的壓力,于是各大公司紛紛在年度報告中增加環境信息部分,有的還單獨編制年度環境報告。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國外企業環境信息的公開形式已由最初作為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管理層分析與討論”的組成部分,轉變為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的獨立部分,進而發展到今天的獨立年度環境報告;公開企業環境信息的行業由最初的環境污染型行業擴展到其他所有行業;企業環境報告的內容由最初的環境影響信息擴展到環境業績和環境會計信息。
當前我國企業以年度報告這種環境信息公開的方式尚未得到充分應用。筆者建議,目前應當鼓勵上市公司利用年報進行環境信息公開。因為,股份經濟在我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聚集著社會大量資金。而信息則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基石。通過在年報中公開環境信息,可以使公眾了解企業是否存在環境風險和環境負債,了解環境問題對企業財務報告可能造成的影響,以此決定其資金的流向。而且和其他的公開方式相比,這種方式,覆蓋面廣,影響大,使企業的經營管理策略置身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也有助于促使其采取對環境有益的經營方針,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上市公司規模大,具有提供相應信息所需要的資源和能源,這種方式的公開,成本低,又能起到樹立公司形象的良好作用。為此,可以考慮對上市公司信息公開的內容和格式進行適當的修訂,可以在財務報告的附注中增加:與環境有關的費用和資本支出、環境負債,受環境政策影響而計提的準備,環保項目所獲得的補貼等。而在年度報告的企業經營情況介紹時,增加關于企業及所在行業面臨的環境問題類型,政府在立法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企業所執行的環境方針,實施的環境審計(如ISO14001認證),審計的結果,采納環境方針后的改進,環境保護措施對企業的經營和財務影響,行業的環境標準和企業的執行情況,企業活動對環境的各種影響,企業執行環境法規的符合程度、企業的環境業績和未來的目標等。
四、逐步完善現有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機制
1.對指標體系進行進一步的科學分化
現有的某些評定指標,如達標排放污染因子等規定得相對籠統,未能充分體現行業的代表性。建議將參評企業按行業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行業引入其特征污染物對企業的達標排放情況進行評判,以促進企業不斷加強污染控制,做到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并使最終評定結果更趨合理。
2.逐步完善現有的企業環境信息工作機制
信息公開化工作從其本質上講,是一種政府行為。因此,單靠環保部門一家參與,無法體現該項工作的權威性與重要性。為此,應建立“環保部門牽頭,多政府部門參與,紀檢部門監督”的工作機制,以滿足進一步推廣實施該制度的需要,并保證評定結果的公正性。此外,亦可發動人大、政協等部門參與監督。
3.加大輿論宣傳,吸引公眾參與
應與新聞媒體定期溝通,并通過會同新聞單位對參評企業進行檢查、監督、曝光等形式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企業的環境意識。在報紙、政府網站等可設置群眾信箱,便于群眾信息反饋,真正達到公眾參與的效應。
4.友好企業應率先公開信息
國家環保總局開展國家環境友好企業創建工作,目的是樹立一批經濟效益突出、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清潔優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企業典范。2003年制訂的創建指標體系中,尚未直接提及企業公開環境信息和承擔社會責任問題。在2005年3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創建國家環境友好企業工作的通知》中,國家環保總局首次要求創建企業須履行社會責任,并明確要求企業在《創建國家環境友好企業技術報告》編制大綱中說明“企業所采取的環境信息公開措施”,引導和鼓勵創建企業率先自愿公開環境信息,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五、結語
信息公開化制度是對環境管理模式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相信隨著該制度的進一步實施,會在我國創建一批環保模范企業及“綠色企業”,更好地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