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現代市場經濟理論認為,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將會發生新的變化,消費作用的增大,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供給轉向需求,由生產轉向消費。
一、我國當前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不足
1.我國當前消費需求不足。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中,外貿順差過大, 投資增長過快,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我國目前的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都是較低的,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截至2007年12月,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17萬億元,創造了歷史新高。而與此同時,另一組經濟數據卻在連年下降——近五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2006年居民消費率降為36%的歷史最低點 。
我國居民消費額的增長慢于GDP的增長。1979年~2005年的27年間,居民消費額年均遞增7.0%,慢于同期GDP年均遞增9.4%的2.4個百分點。
2.我國消費需求不足對投資的影響。由于社會消費發展不足,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這種增長格局從長遠上看,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不良后果是嚴重。
正是這種不協調狀況的存在,使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
消費不足形成的惡性循環圈:
微觀:消費不足——產成品庫存增加——資金回收障礙——擴大再生產困難——失業增加——收入下降——消費不足。
宏觀:消費不足——流動性加大——投資沖動(投資房地產、重工業)——房地產價格上升、消耗資源和環境——消費不足(城市人房奴,農民失地。)、可持續發展困難。
首先這種過度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甚至蘊涵著經濟危機;其次投資增長很快,規模很大,但投資效益并不理想,資源浪費嚴重。中國是世界上單位GDP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重點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比國際水平高40%,電力行業火電煤耗比國際水平高30%,萬元GDP耗水量比國際水平高5倍,萬元GDP總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消費需求不足對出口的影響。30多年來的出口主導型發展戰略,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新階段我們面臨許多發展中的矛盾:環境、資源問題;收入差距問;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等。那么國內消費需求的不足又進一步加大了我國經濟運行的風險。
貿易磨擦增多。因為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國內企業選擇生存的一個主要途徑——出口。據統計,我國的外貿依存度:1978 年 9.8%,2000年 43.9%,2006年攀升至67%,2007年達到71%,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其中有90%的產品出口到美國。近幾年大量的貿易順差遭到世界上責難聲不斷,對我貿易設置種種壁壘。
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大量的順差,美國逼我們人民幣升值,將會增加我出口企業的成本、從而減弱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帶來企業破產、職工失業。人民幣升值,會帶來熱錢的進入 ,熱錢進入后炒我股市和房市,就會增大資產泡沫,經濟發展會面臨風險。
影響中央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CPI上升(2月7%,點多, 3月8.1%)上升,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07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兩防“由經濟過快到過熱、由價格結構性上漲到通貨膨脹”,采取了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上調存款準備金10次,達到15.5%,存貸款利率6次,達到4.14%。 我們一方面加息降CPI,另一方面過大的順差→外匯增加→流動性過剩(外匯占款)→資產價格上漲(股市、樓市)→CPI指數上漲,所以對沖了政策效應,使中央緊縮政策的實施進退兩難。
因此,“三駕馬車”的換擋將成為中國經濟高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然步驟。
二、大力促進消費,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
1.樹立科學發展觀 ,強化消費對經濟發展作用的意識
從政府層面看,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認識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發展經濟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拉動消費增長的動力;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充分認識擴大內需在大國經濟發展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確處理內需與外貿的關系,增強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處理好擴大消費與節約的關系,強化節約意識,樹立全民的科學消費觀念,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消費者角度上看,在促進消費中,應以科學的消費觀為指導,辨正地理解節約與消費的關系,在政府倡導的建設節約型社會理念下,處理好擴大消費與持續消費的關系,不斷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社會的發展,更新消費觀念,增加消費時尚,提高自己的消費的質量與水平。
2.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
努力發展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社會就業機會,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盡可能多地增加城鄉居民的獲取收入的機會與水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用于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努力增加社會財富中居民個人分配的比重,提升和擴大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加大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通過個人收入分配的稅收調節、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縮小不同社會群體的收入差距,基本上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化。
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消費信心
在居民收人既定的條件下,居民消費增長的關鍵取決于消費傾向的高低。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的主要保障。所以,必須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公共教育、公共衛生醫療、就業扶助、貧困救濟、養老保障、帶有社會保障的性質的廉價住房等方面的制度體系,擴大社會保障的保障范圍和力度,消除居民的后顧之憂,從而提升全社會居民的消費信心,降低預期消費儲蓄,增加現實消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