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世界范圍內的蓬勃發展,我國內地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經濟合作也越來越密切。本文提出建立“大中國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在對自由貿易區的概念進行剖析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其經濟效應,進而對建立自由貿易區可采取的步驟、措施及意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大中國自由貿易區 區域經濟一體化 經濟效應
入世為中國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也為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概念下的WTO四個成員方的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和臺灣進一步的經濟合作與共同發展帶來了契機。加之,世界范圍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興起,以及我國在十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戰略,都對內地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密切經濟合作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因此,本文設想,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可以在在世貿組織框架內進行的經濟上的統一和合作經濟貿易區域,構建“大中國自由貿易區”。
一、建立“大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意義
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相繼加入WTO,為中國概念下的四個成員方之間建立一種特殊的有別于其他的WTO成員的關系提供了機會與可能。同時也給中國概念下的各成員方盡快建立更密切經濟合作安排提供了機遇,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強化“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目前,中國GDP位列世界第七。但如果把兩岸四地進行經濟整合之后,其經濟實力可望上升至世界第四位。另外,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紛紛加入一定的區域經濟安排,統一區內的經濟政策,協調對外的經濟政策,用“同一個聲音”在國家經濟交往爭取更多的利益。由于區域經濟安排可以所以,他們在國際經濟談判中采用統一的行動,實現“集團效益”,使得談判更有利于本國。
2.滿足中國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并行不悖,由于多邊貿易休制本身的缺點,各個國家更傾向于加入小范圍的區域經濟集團。我們首先應在中國這個主權國家內先處理好我們內部的經貿關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統一對外的口徑,才能夠和其他的國家建構國家間自由貿易區或者區域安排,否則就會處于相當被動的位置。
3.促進中國統一大業實現。在一個中國概念下建立“大中國自由貿易區”將有利于中國內地和其他三地的經濟發展。經濟學家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即:自由貿易區一關稅同盟一共同市場一經濟聯盟。 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來看,經濟融合必然促進政治聯合,也就是說,通過經濟上一步一步地加強聯系,將有助于促進我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二、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
自由貿易區對區域內經濟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靜態效果和動態效果。
靜態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響是所謂“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百Q易創造效應”主要指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貿易限制取消,導致本國內高成本產品被區域內其他成員低成本商品所替代,以及過去受到對方數量和高關稅限制的本國低成本商品出口擴大,從而給區域內進出口雙方帶來更多貿易機會和經濟利益。長期以來,我國內地與香港、澳門及臺灣地區的貿易關系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其中一些商品仍然保持了較高關稅水平,許多產品的貿易數量限制仍然存在,反傾銷等形式的貿易糾紛也時有發生。這些因素對相互貿易增長產生了很大制約,并且無益于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和結構升級。通過自由貿易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互之間的交易成本,刺激貿易需求增長,使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進一步趨于合理。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我國內地的許多比較優勢產品將面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內地市場急需、而且在充分競爭條件下無法替代生產產品的進口成本也會明顯降低,從而滿足國內消費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正如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經驗所表明的那樣,貿易機會的增加和貿易規模的擴大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原有與區域外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由于區域內交易成本的降低可能被區域內成員之間的貿易所取代。目前東亞區域內貿易的比重只有30%左右,遠遠低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主要地區高達50%~60%的水平。這也是各國對區域外經濟依賴程度長期居高不下,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與區域內伙伴之間的貿易關系的增長有利于提高對外貿易的穩定性和增長潛力。
動態效果包括“市場擴張效應”和“促進競爭效應”。前者是指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將產生生產和流通的規模效益,并帶來產業集聚效果。后者是指隨著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將促進區域內壟斷行業的競爭,提高生產效率。此外,自由貿易區對吸收直接投資也能產生積極作用。一是因為多數情況下自由貿易區協定本身包括了促進相互投資的內容,有利于區域內的資本要素流動。二是從貿易與投資的關系來看,隨著貿易擴大效應的顯現,跨境投資活動也會增加;三是由于區域內商品跨境流通成本降低,區域外企業在區域內投資生產的產品有利于進入整個區域市場。
三、實現“大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步驟及措施
建立中國自由貿易區的策略與步驟從現實情況出發,構建中國自由貿易區可分步驟實施。目前,中國內地已經和香港、澳門分別簽署了CEPA協議,從而為大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下一步我們可做的是建立祖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自由貿易區;然后再建立多邊貿易戰略,在促進建立大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同時,積極參與和推動本區域或更大區域的貿易自由化。遵循實現“大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步驟,我們可從以下方面措施著手:
1.實現在貨物貿易方面的共同普惠關稅。在自由貿易區內選定共同產品類別,采用大幅度降低的共同關稅稅率;具體確定關稅稅率減少或逐步取消的貿易自由化進程時間表,如可在5年~10年內逐步將關稅全面降低至5%;所有各方不再引人和制定新的貿易壁壘,進而達成設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即祖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四地將在區域內彼此間實施共同普惠關稅,但對非區內的其他WTO成員關稅則仍由四地自行決定。實際上,實現在貨物貿易方面的共同普惠關稅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香港和澳門基本上是自由貿易區;臺灣目前對外開放程度已頗高,其平均名義關稅稅率從1982年的31%降到了1998年的6%,實際關稅從8%降到4%,臺灣是以發達地區身份入世的,入世后關稅總體水平會降到3.5%;中國內地已承諾加快貿易與關稅改革開放步伐,大幅度減少名義關稅稅率,直至3%~4%之間,取消各種減免稅??梢钥隙?,構建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共同普惠關稅是很現實的。
2.原產地原則共識。為使區內成員較非成員享有較多貿易優惠或較低關稅,還應在上述關稅普惠貿易安排的基礎上,達成“中國自由貿易區原產地規則”的四方共識。東盟自由貿易區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借鑒。東盟各國1992年12月11日在雅加達研訂了“共同有效普惠關稅的原產地原則”(Rules of Origin for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簡稱CEPT)。在CEPT協議下,區內會員國從另一會員國直接進口東盟國家產制成分比率不低于40%的產品,經出口國家主管機關核發產地證明者,可享有優惠關稅。若四地能在自由貿易區內達成共識,在原產地原則的限制下,四地既保障了區內各方的經濟利益,又可吸引許多外商前來投資。
3.加強產業互補與產業合作。加入WTO后,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的一些互補行業應當加強相互間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化解WTO帶來的沖擊。從比較優勢和相對優勢來分析,中國內地、港、澳、臺四方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如相對來說,內地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相對低下,在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城鎮勞動力素質與港、澳、臺的勞動力預期受教育水平差異不很大,特別是京、津、滬等大城市勞動力素質較高,人才資源十分豐富。香港的服務行業,包括旅游、信息、金融方面的服務水平都在世界前列;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香港律師熟悉中、英文及普通話等,這些優勢令香港很有條件發展成為中國和外商的法律仲裁中心。臺灣經濟比較發達,需要向島外延伸產業鏈;有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資本比較雄厚,需要擴大島外合資合作;但勞動力相對不足,需輸入素質好的勞動力。澳門以旅游博彩業和制衣、紡織、玩具為主的出口加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服務業開放早,但是加工業行業單一、規模小,而且在直接投資方面依賴祖國大陸投資和香港投資。四地處在不同的發展水平上,經濟垂直分工或協作性顯著,經濟與貿易互補性強。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為四地的產業互補與產業合作拓展更大的空間。
4.推動以金融、保險為主的服務業自由化進程。在WTO服務業貿易總協議(GATS)基礎上,兩岸四地可積極尋求加強彼此間服務業的合作、消除服務業貿易限制,擴大服務業自由化的深度和廣度。目前世界四分之一的貿易屬于服務貿易。從今后發展趨勢看,服務貿易的增長超過制造業貿易的增長,其本身也會產生對制造品的貿易需求。中國內地的服務貿易占世界的比重過低,因而開放服務業市場是促進服務業迅速發展、擴大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臺灣與香港目前處于優勢的服務業包括:金融、法律、財務、會計、貿易和電訊,“學習效應”將會帶動大陸相關行業服務水平的迅速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春英:加入WTO后兩岸經貿政策的調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6)
[2]中國對外經貿部外貿易司專家組.2006年度我國利用外資統計表.國際貿易2007(2)
[3]楊伯江 孫曉青 倪霞韻:東亞一體化可行性探討.現代國際關系,2005(6)
[4]李向陽:全球化時代的區域經濟合作.世界經濟,2002(5)
[5]劉光溪:互補性競爭論一區域集團與多邊貿易體制.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
[6]韓 龍:世貿組織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制度當議.國際貿易問題.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