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旅游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旅游景區的翻譯是我國旅游業對外宣傳的主要渠道,其翻譯質量直接影響到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 旅游景區 翻譯 旅游業
一、引言
2008年第 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辦,這對于我國旅游業來說既是一個機遇 ,也是一個挑戰。機遇是奧運會的舉辦促進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進而為我國各旅游城市為世界所矚目,為中國旅游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同時,我國旅游業又必然面臨著很大的 挑戰:面對來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外游客,如何順利完成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際,將直接影響著我國旅游業的國際化發展。本文試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探討了旅游景區資料翻譯應遵循的兩個原則。
二、跨文化交際與旅游翻譯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賈玉新,1997:23)。胡文仲先生(1999)在他的著作《跨文化交際概論》中指出:“外國游客與我們之間的交流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如今跨文化交際變的越來越重要,它也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
旅游業給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創造了交流需求,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旅游景區宣傳資料的翻譯是指以國外普通旅游者為對象,介紹中國旅游資源的各種資料的翻譯。其目的除了傳播信息,讓中國旅游文化為外國游客所領悟,更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誘發潛在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觀等產生強烈興趣,激發其旅游消費的欲望。由于翻譯涉及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要順利的實現翻譯跨文化交際,旅游翻譯者必須站在跨文化的高度,從跨文化的視角來對待旅游英語翻譯。為此,旅游景區翻譯需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符合譯語語言習慣性原則
中國各地旅游宣傳資料很多,但外語(英語)翻譯比較隨意,不顧英語本族人的語言習慣,套用母語表達方式,譯文拖沓冗長,詞義硬搬堆砌,令人費解,既影響到宣傳效度又損害了國家對外的形象。造成此種翻譯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隱藏在翻譯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認識,忽略了文化差異對人們旅游審美心理與語言表達的影響。
漢英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從而形成語言在謀篇布局、修辭方法等行文習慣方面的差異。華民族主張 “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客觀融入主觀,喜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書畫、建筑、詩歌都講究神似重于形似、簡雋空靈的風格,反映在語言上就有了漢語行文辭藻華麗,情感橫溢,講究聲律對仗、音韻和美的特點。此外,受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美學觀念中特別強調平衡美,除了極為頻繁地使用對仗這一修辭格,還大量使用四字詞組。在這些方面,西方民族則迥然不同,西方哲學強調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維,在主觀和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現,體現了“天人各一”的思想。“這種趨勢反映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出現了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的特點,形成了其句式構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簡潔自然、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風格。”這些行文和修辭上的差異,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漢英旅游文本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體修辭、美學標準和文體風格等方面不同的習慣傾向。在描述旅游的景介中,英語旅游文體大多風格簡約,邏輯嚴謹;行文措辭簡潔明白,表達方式直觀、通俗、易懂;整體上重在景區地理環境,服務設施,優勢與不足諸方面的純信息傳遞,且信息準確,豐富,實用。而風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則著筆不多。相比之下,漢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介紹旅游景區時,大多使用描述性語言,言辭華麗,文筆優美,用詞凝練,含蓄;表達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對偶平行結構,以求行文工整,聲律對仗,文意對比,達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
由于中西文化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旅游文體習慣與審美需求,為了使旅游資料翻譯能夠很快為國外游客所領悟,順利實現跨文化旅游翻譯這一交際過程,旅游翻譯應遵循英語語言習慣原則,充分考慮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心理,在翻譯過程中,不必因拘泥于與原文對等而影響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交際功能。要從游客的角度出發,在不影響原文思想表達的前提下,對信息進行適當重組調整,采取靈活的翻譯方法,力圖使譯文語言生動、表達簡潔。
2.增強譯語的可接受性原則
旅游翻譯不僅應使外國游客在旅游景色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能夠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捎捎谥形魑幕町?,使兩種語言中出現“詞匯空缺”(1exical zero)或“詞義沖突”(semantic conflicts),如一味地采用音譯或簡單對譯,將會使外國游客感到一頭霧水,從而給翻譯造成了跨文化交際障礙。譯者在跨文化旅游景區翻譯中必須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采用靈活豐富的翻譯方法,克服由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顧及譯文讀者的認知和心理接受能力,使譯文語言順利傳遞其承載的絢麗多彩的旅游文化信息,完成翻譯跨文化交際。如,位于秦皇島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千古奇觀”的山海關的“老龍頭”(老龍頭景區位于山海關城南5公里處的渤海之濱,由入海石城、靖鹵臺、南??陉P、龍武營、海神廟等組成。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橫亙在華夏大地上,東端在山海關城南4公里處直插入海,猶如龍頭高昂,成為明長城東部起點,因此稱為老龍頭)如果直接翻譯為”the head of old dragon”,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譯文不僅無法成功傳遞中國特有的文化,還會引起國外游客的厭惡情緒。因為,在中西兩種文化中,“龍”和“dragon”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在絕大多數西方人心目中,dragon 的象征意義和引發的聯想主要是負面的,西方人對于“龍”,絕無好感。在西方人的文化和意識中,“dragon” 是古代碩大,兇殘的古怪野獸,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從各種文字、政治漫畫、電影和電子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這些歷史悠久的觀念并沒有因為時間流逝了幾百年而有所改變或淡化。相比之下,龍在中國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龍被視為尊貴、力量和吉祥的象征,有著“望子成龍”、“龍鳳呈祥”和“乘龍快婿”等說法,龍的褒義源于華夏民族對于“龍 ”的原始圖騰崇拜。因為“龍”是能興風作雨,飛天潛淵的神異動物,后來變為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征意象,被賦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種褒義。因此,只有正確地翻譯了中國的龍,才能很好地翻譯和傳播中國的文化。Frank Chen 在他的博客中把秦皇島山海關老龍頭重新翻譯為 The Head of the Great Loong(The Head of the Great Loong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Great Wall),并加以注釋:many people mistranslated it(指“龍”)into the word dragon。跟對譯“the head of the old dragon”,Frank Chen的譯法不僅避免了因文化沖突引起的翻譯交際失敗,另一方面,跟音譯(Laolongtou)相比,也避免了因譯文讀者文化空缺引起的交際障礙。
三、結語
旅游景區資料的對外翻譯是一個國家旅游業與世界接軌并走向國際化的重中之重,是我國美麗的旅游景觀為廣大海外游客所了解的唯一窗口,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旅游業國際形象和國際化進程。由于面對著源語與目的語兩種不同的文化,旅游翻譯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為了成功完成這一跨文化交際活動,在旅游英語的翻譯過程中,跨文化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旅游景區翻譯對象是海外游客,目的是吸引海外游客,因此,在進行翻譯旅游宣傳資料時,譯者要把握海外游客——受眾的群體特征,顧及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克服由語言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從而順利完成翻譯跨文化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2]黃 佶:關于修改“龍”的英文翻譯的研究[J],2007年12月23日http://www.loong.cn/hj_paper_loong_3.htm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6]汪翠蘭:河南旅游英語翻譯的跨文化審視[L].中國科技翻譯,2006,第l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