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地域廣闊,由于各種原因在我國不僅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速度差異很大,即使在同一區域內城鄉之間也存在著巨大差異。本文試圖從影響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因素入手,來尋找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發展路徑,從而推動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 農村金融 生態環境 農信社
一、探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與城市發展相比還是十分落后。盡管政府出臺了多項惠農政策以此來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和諧發展,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依然緩慢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為此,人們有理由從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金融這一角度來尋找農民增收的路徑。然而,在我國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很大,所以政府適時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戰略。
眾所周知,建國以來,我國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走上了“以農養工”的發展道路。國家為了從農業剩余中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本積累,對農產品銷售實行“統購統銷”,通過“剪刀差”來獲得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并對戶籍管理實行“城鄉差異”的戶口制度,使我國形成了“二元社會結構”,導致現代化的城市與貧困化的鄉村并存。作為服務于“三農“的農村金融所面臨的生態環境有其特殊性,必須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
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困境
1.資金支持不足,供給渠道單一
在我國農村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郵政儲蓄銀行等正規金融和民間借貸、小額信貸組織等非正規金融的農村金融體系。商業性金融如農業銀行、工商銀行隨著股份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趨利性的驅使下,大規模撤離了農村,僅有的少數網點也失去了貸款權;郵政儲蓄銀行剛剛成立,其貸款業務尚未展開,作用有待于觀察;作為政策金融的農業發展銀行,由于改革方向不明,目前主要以糧、棉、油收購為主。加之近幾年自然災害的頻繁與加劇,迫切需要資金對原有設施改造,提高抗風險能力。由此可見,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正規金融也只有農信社。面對各方面的資金需求,其處于捉襟見肘的境界。
2.農信社自身體制虛弱,難以承擔起支持“三農”的重任
作為農村金融中主力軍的農信社,從其產生至今便一直跌巖起伏,幾易其主。其走過的道路來看,定位不清,因此自身也很難得到發展。虛弱的身體何以承擔重任。
3.弱制產生的農業難以承受較高的資金成本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貸款利率方面也實行了一定程度的浮動利率。尤其是對虧損面較大的農信社,在政策上給予適當傾斜。主觀上是提高農信社的資金收益率,但客觀上卻增加了貸款農戶的負擔。
4.政府行政干預,嚴重影響農信社正常經營
我國是行政主導型國家,政府的身影隨處可見。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卻為了局部利益直接干預農信社的正常經營。尤其是在各商業銀行紛紛撤并和權限的上收,地方財政入不敷出,農信社便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唯一的資金供給渠道。
5.法制不健全,農村金融債權缺乏有效保護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漸建立和逐步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各項法律法規也陸續出臺,但對農村金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法規卻依然空白。同時,法律的頒布并不意味著人們都能夠自覺的維護其尊嚴。在廣大落后的農村,人們法制觀念淡薄,存在著以權代法、行政干預執法的現象。常常會出現金融案件勝訴率高但執行難。
6.農村信用管理落后,征信體系不健全
誠信問題是導致金融生態環境優劣的最根本原因。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狀況下,金融機構對客戶信用的了解要依賴外界,但在征信體系尚未健全的今天,金融機構缺乏正常獲取和檢索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的渠道,這既增加了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又加大了其信用風險。
三、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路徑
1.加強法制建設,為農村金融的發展奠定法律基礎
農村經濟金融基礎薄弱,迫切需要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加以保護。只有確保各經濟體的正常利益,才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為農村金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此,應盡快出臺《合作金融法》,對農村金融的性質、地位等予以明確,這樣在處理和協調農村金融事務中能夠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制止和打擊各種逃債、賴債等行為,杜絕不應有的行政干預,維護農村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
2.繼續深化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強“三會制”建設
誠言經過本輪改革,農信社已基本建立了股東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各種必要組織和和各項規章制度。但制度的建立并不代表著制度的執行。如何能夠調動人們履行職能的積極性,這是擺在農信社面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應將農信社的盈虧與股東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對當初為吸引投資而承諾的諸如固定收益、還本等不規范行為予以糾正,使農信社步入健康發展軌道。
3.政府要端正認識,積極為金融部門創造良好的環境
地方政府在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的同時,要積極為本地的金融業發展獻計獻策。要充分認識到沒有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便無從談起。鑒于此,地方政府應將金融機構作為本地方的一種產業來支持,并努力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和空間。
4.加快社會征信體系的建立,樹立“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
誠信缺失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通病。為此,我們要加快農村社會征信制度的建設,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在社會廣泛宣傳“守信光榮、失信可恥”,并對信用戶在貸款上實施政策傾斜,而對失信者除公示外,停止對其一切貸款。
5.擴大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建立政策性國家農業保險機構,加強對非正規金融的規范與引導
作為政策性銀行的農業發展銀行,應努力擴大自身的業務范圍,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以減少各種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建立政策農業保險機構,對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予以保險,采取國家政策扶持的方式,實行低費率,以促使農民積極保險。對非正規金融的民間借貸在看到其彌補農信社資金不足、增加農信社經營壓力等積極方面的同時,也應注意其可能存在非法集資而擾亂金融秩序的風險,因此應積極引導其向合法金融組織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