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著作權法中的制品是一個與作品相互關聯又不相同的概念,通過論證發現,制品與作品的關系是“制品= 音像作品 + 能夠借助工具播放出作品的物質載體”,這種結構也決定了制品的特征。
[關鍵詞] 制品 作品 概念 特征
在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02)(簡稱《條例》)中對作品的概念做出了明確的解釋,但是對制品的概念卻沒有進行定義,而是分別對錄音制品和錄像制品直接進行了規定。從形式上來說,這種規定方式說明在我國有關制品的概念只適用于錄音和錄像兩種情況,實際上,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中,有關制品的概念也只是被應用在錄音和錄像兩個領域中,可以說這就是制品這一概念在我國的適用范圍。
一、對錄音制品含義的分析
在上述《條例》中規定“錄音制品是指任何對表演的聲音和其他聲音的錄制品。”從這一定義中直接得出的結論是“制品是一種錄制品,它錄制有一定的聲音。”但是,什么是“錄制品”呢?在這里并沒有做出說明,因此還是沒有對“制品”做出明確的定義。
另外,按照上述的定義,對于被錄制的聲音并沒有做出任何限制,這些聲音可以是“表演的聲音”,也可以是“其他聲音”。既然可以是“其他的聲音”,那么也就意味著它可以是所有的聲音中的任何一種聲音。但是,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發現,這種規定并是科學,也不嚴謹,這里面涉及到需不需要限制這些聲音必須是作品的問題。
對于“其他聲音”我們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來自于人類的聲音,具體包括人類通過自己的口腔或著身體直接發出的聲音,以及人類借助一定的工具制作出來的聲音;另一類是來自于自然界中的聲音。來自于人類的聲音往往表達著人類的一種思想情感,只有很少一部分聲音是伴隨著人類自身軀體的生長變化而本能地發出的一些聲音,例如人們打哈欠的聲音、呼吸甚至打呼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并不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可以說是一些特殊的聲音。而完全來自于自然界中的聲音,例如風聲、雨聲、雷聲和鳥叫聲,這些聲音無論是來自于無生命的世界,還是來自于除了人類之外的有生命的世界,它們都不是通過人類創作產生的。按照我國《著作權法》中作品都必須是人類腦力勞動的智力成果的標準,這些來自于自然界中的任何聲音,無論它們多么優美動聽,它們自身都不是作品。
為什么要用作品這一概念來對聲音進行劃分呢?
這是因為在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中,錄音制品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是鄰接權的問題,也就是一種與著作權相關的權利,而著作權都必須是在作品的基礎上誕生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著作權法》中所涉及的錄音制品,其所錄制的聲音應該具備作品的特征,即應該是作品,只有這樣基于這些聲音所產生的錄音制品才有可能成為與著作權相關的權利。在這些環節中,實際上就是所錄的聲音本身是作品,基于這一作品誕生了著作權,而首次錄制這一聲音作品的人基于自己的錄制行為對所錄制的結果——錄制品依法享有一種權利——鄰接權,即與所錄制的聲音作品的著作權相關聯的權利。
這樣,在我國《著作權法》中,錄音制品中的聲音就必須是作品。
在社會現實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可能,如果有人提著安裝有磁帶的錄音機到農村的田野中去實際錄制了原始的鳥叫聲,這一合完全錄制著鳥叫聲的磁帶能否被稱為錄音制品呢?對于社會中的人們來說,他們很可能會毫不猶豫地把這一合磁帶稱為錄音制品,這是因為如果不考慮作品的問題,一合全部錄制著歌曲的磁帶和一合全部錄制著自然界中鳥叫聲的磁帶兩者之間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兩者的區別只是所錄制的聲音和內容不同,這種區別在兩合錄制著不同歌曲的磁帶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實際上,從法學的角度來說,全部錄制著自然界中鳥叫聲的磁帶也是錄音制品。雖然自然界中的鳥叫聲本身不是作品,但是當錄制人員對這些聲音進行錄制時就是一種作品的創作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著他對鳥叫聲的選擇、錄入和節選,這種創作過程的結果就是他所錄制下來的鳥叫聲,而不是自然界中的全部鳥叫聲,他所錄制下來的鳥叫聲就是他所創作完成的作品的內容。由此看出,錄音制品是由作品構成的。
那么,怎樣來界定和理解“錄音制品”才是比較科學的呢?從邏輯上來說,“錄音制品”一定是錄有聲音的制品,沒有聲音的制品不能被稱為“錄音制品”。通過上述的分析可知,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這里的聲音還應該是作品。剩下的問題就需要界定和明確什么是制品,這是問題的核心。但是按照現有的法律規定,除了“錄音制品”之外,還存在著“錄像制品”的問題,因此在直接回答制品這一問題之前,還應該先對“錄像制品”進行初步的分析。
二、對錄像制品含義的分析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規定;“錄像制品,是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連續相關形象、圖像的錄制品。”
從這一概念中可知,錄像制品也是一種錄制品;其次,它所錄制的內容是任何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連續相關形象、圖像;第三,凡是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都不屬于被錄制的內容。與錄音制品相比,錄像制品的內容中不可缺少的是連續相關的形象和圖像,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點。
這里需要探討的第一個問題是“相關性”。雖然在定義中有“連續相關形象、圖像”的規定,但是對“相關”的含義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按照人們習慣性的理解來說,“相關”應該是相互關聯的意思,也就是這些形象或者圖像先后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或者故事情節上的傳承性。但是在定義中并沒有做出這種明確的要求。值得討論的是,對于人們來說,那些在播放時存在著相對固定的前后順序,但是這些形象或著圖像相互之間無論在含義或者制作方式上都是完全獨立的,不相關聯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相互之間是否能夠被認為也存在一種特殊的“相關性”呢?即排列順序的相關性。對于這個問題可能不同的人們會有不同的答案。由此看出,由于沒有對“相關性”的標準做出明確的規定,在現實中人們對于“相關性”的理解和判斷都會存在差異。另一個問題是,是否有必要在定義中做出“相關性“的限制。我們曾經見過或者比較熟悉的是,在一些MTV音樂電視中,有時隨著一首歌曲的播放,背景是由連續不斷地出現的不同畫面組成的,但是這些畫面之間是完全獨立的,不存在故事情節或者邏輯上的相互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認為這些畫面之間就不存在相關性呢?對于這個問題也許存在著不同的回答,也可能多數人覺得它們之間不存在相關性。那么,如果認為這些畫面之間不存在相關性,是否認為錄制有這部MTV的錄像帶本身還是錄像制品呢?可能絕大多數人又都會認為應該是錄像制品。由此看出,對于錄像制品來說,要求形象或者圖像之間存在相關性并不科學,也就是說,只要是一組連續排列的形象或者圖像,他們相互之間在內容上是否存在相互關聯性并不決定這是不是一部錄像制品,即使沒有相關性也能成為錄像制品。
需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能否成為錄像制品的內容。按照上述的定義,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都是被排除在錄像制品之外的,也就是說凡是內容中錄制的是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時就不是錄像制品。毫無疑問,這一規定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又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因為很多人都可能購買并播放過錄制有電影的光碟,而且這部分光碟在錄像制品市場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如果把這類光碟排除在錄像制品的概念之外,很可能在現實中是不能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的。反過來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也沒有任何理由和科學依據必須要把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排除在錄像制品之外,因此可以說,上述定義中的這種規定是不科學的,也可以說是錯誤的。應該把錄制有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錄制品也列入到錄像制品之中去。
最后需要探討的問題是,構成錄像制品的內容,也就是錄像制品中所實際錄制的內容是否都必須是作品。通過對錄音制品的分析可知,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錄像制品的內容也必須都是作品。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當一個人利用錄像機直接錄制山川、樹木、花鳥等自然景色而形成了錄像帶,這一錄像帶也應該被稱為錄像制品,此時所錄制的內容雖然全部都是自然景色,不是人們創作的,不是作品。但是通過這種錄制行為,所錄制的內容也就成為了錄制者創作(選擇、截取和錄入)的作品,這時的錄像帶就等于是由所錄制的作品加上空白磁帶構成的復合品,即錄制品。
三、制品的含義和特征
1.制品的基本含義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錄音制品和錄像制品的基本結構都是作品加上對應的物質載體,當然由于這里限制的是錄音制品和錄像制品,因此在客觀上對應的物質載體也是有范圍限制的,不能是與錄音和錄像不對應的其他物質載體。
在我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2001)第二條中規定:“ 本條例適用于錄有內容的錄音帶、錄像帶、唱片、激光唱盤和激光視盤等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復制、進口、批發、零售、出租等活動。”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制品指的是錄有內容的錄音帶、錄像帶、唱片、激光唱盤和激光視盤等物品。這些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們都是所錄制的內容加上相應的物質載體。
由此我們可以對制品做出如下的定義:制品就是以聲音或者連續畫面為內容的作品與相應的能夠承載并播放這種作品的物質載體結合在一起的復合物品。
如果用公式來表示就是:
制品 = 音像作品 + 能夠借助工具播放出作品的物質載體
這里的物質載體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物質載體,而只適用于借助一定的工具能夠播放出聲音和連續畫面的物質載體,如錄音帶、錄像帶、唱片、激光唱盤、激光視盤、U盤、移動硬盤、軟盤等;人們最常用的紙張等物質載體都不具有這種功能。
2.制品的基本特征
“制品”本身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從邏輯上來說,只要具備“音像作品 + 能夠借助工具播放出作品的物質載體”特征的物品都屬于制品。對于某一具體的音像制品來說,還會存在著原件和復制件的問題,原件就是錄音錄像制作人直接錄制聲音或者圖像所形成的第一件錄制品,復制件就是利用這一原件再翻錄以后而形成的錄制品。應該明確的是,無論是原件還是復制件,它們都是制品,在制品這一概念上沒有任何區別。
第二個應該明確的是,當前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制品就是指的是錄音錄像制品,或者稱為音像制品,再沒有其他的含義。
第三個應該區分的是,在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規定了錄音制作者和錄像制作者的概念,做出這種規定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制品的概念和特征,而是在于劃分基于制品所誕生的鄰接權的歸屬。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規定:“錄音制作者是指錄音制品的首次制作人。”也就是說,只有第一次錄制這一聲音作品的人才是法律上認可的錄音制作者 ,基于這一錄音制品誕生的鄰接權歸屬于該制作者。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確定一個人是不是某一音像制品的制作者需要同時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時間因素,另一個是作品因素。也就是說,對于一部音像制品來說,如果某人錄制這一音像制品的時間與其他人相比是最早的,那么他就是這一音像制品的制作者。在這種對比中,一定是以具體的而且是固定的同一音像作品作為錄制對象來比較的,否則就不能進行對比。如果錄制的音像作品發生了概念,例如增加、減少或者修改了部分歌曲和畫面,這樣變化后的音像作品與變化以前的相比就已經是另外一個作品了,這里作品的概念是整個音像制品中所包含的所有歌曲或音像共同組成的一個統一的作品,當然其中的每一首歌曲或者每一個畫面本身也都是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