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分析信賴、信賴利益的概念入手,論證了信賴是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規范目的。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只能產生于締約過程之中;是對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是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本文擬對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予以闡述,對目前頗有爭議的一些理論問題做一粗淺探討,以期達到很好地理解和適用締約過失責任,防止不適當擴大之目的。
[關鍵詞] 信賴 締約過失責任
一、信賴(reliance on promise)與信賴利益(reliance interest)
何謂信賴?這個問題與信賴利益的概念一樣令人迷惑,按信賴一詞系“美國法所創建”,因此,其基礎含義只有在美國法所創建語境下才能比較得到正確理解。在美國法中,信賴乃是基于對允諾(promise)的一種期待態度,因而對允諾的違反使受允諾人感到“他被剝奪了一些屬于他的東西”。因此,信賴實際上涉及的只是一種期待,在這種期待中,并未涉及是否有損失的問題,在信賴中加入損失的問題,將混淆信賴與信賴利益的區別。
關于“信賴利益”,自富勒發表了《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一文之后,引發討論幾十年,迄今難有一個普遍被接受的定義,按照王澤鑒先生的觀點,“信賴利益者,指當事人相信法律行為有效成立,而因某種事實之發生,該法律行為(尤其是契約)不成立或無效而生之損失,又稱消極利益”,與此種消極利益相對應的是積極利益,即所謂履行利益,指法律行為(尤其是合同)有效成立,但因債務不履行而生之損失,富勒在《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一文中稱之為期待利益。這是一種因信賴而已經支出的既存利益。
二、信賴、信賴利益與締約過失責任
為什么要追究締約過失者的責任?通說認為是因為締約過失行為違反了先合同義務,而此種義務乃源于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筆者認為,這一答案只回答了一半,只是說明了締約過失者應承擔責任的法律和法理依據,而沒有涉及“締約過失責任”這一法律制度的規范目的,也就是沒有回答責令締約過失者承擔責任所欲達到的法律目的。那么這個目的何在?
筆者認為,這個目的是使受允諾者“恢復到與允諾做出前相同的處境”,是對受允諾者因其信賴而支出的成本進行賠償或補償,這種賠償或補償即是信賴利益,置言之,責令締約過失者承擔責任是為了保護信賴。因此,締約過失責任乃是對受允諾人信賴的保護。
三、保護信賴的理由
締約過失責任的目的在于對信賴進行保護,那么,一個社會需要耗費成本去保護此種心理的目的何在?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基于社會心理需求的制度供給。既然信賴是一種“善良的心理狀態”,而此種心理狀態又“相對來說是千篇一律的”,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全社會因此產生了“保護信賴”的普遍需求,法律制度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必然應回應此種需求而提供制度供給,否則,大多數受允諾者都將因害怕遭受損失而失去對允諾的信心,進而威脅到整個合同制度的存在。
2.維護信用。現代市場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經濟,流行語言謂之信用經濟,信用經濟的最大功用在于消除現實產品和將來產品之間的時空間隔,從而極大地節約了交易的時間成本。如果任何交易都必須以實際存在的產品為標的,就會出現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低效率局面。而對允諾的信賴乃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信用,法律保護信賴也就保護了信用,保護了現代市場經濟。
3.作為一種財產的信賴。信賴與普通財產相比,具有某種相同的屬性,即未來使用、收益的可能性,任何財產在不直接使用、收益時,都只是作為可能性存在,比如一輛汽車,對車主而言,在上車前,其作為財產能否提供駕駛運載的功能,僅僅是一種可能,同樣,信賴可能帶來的收益也是一種可能性,兩者的差別只在于信賴的收益可能性得以實現需要更多的時間。
四、締約過失責任的特點
1.締約過失責任產生于締結合同過程中。對何時開始產生締約過失責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以為,締約過失責任的產生不是以當事人是否有彼此信賴感為條件,而應當以訂立合同過程的發動為起始。具體而言,應以要約生效作起點。這主要是因為要約以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此時要約才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產生拘束力,雙方才進入特定的信賴領域。雙方只有在此情況下,才可能基于信賴對方而作出締約合同的必要準備等實質性工作。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締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想要確立一個統一的時間點非常困難,也過于僵硬。因此,應根據不同的先合同義務,設立不同的、靈活的、可變動的時間點為合理,而設立的總根據是彼此間信賴的產生。筆者以為,締約應是一種雙邊的行為,締約雙方必須產生某種訂約上的聯系,如實際的接觸、磋商等,并由此在締約雙方之間產生一種信賴關系,此時雙方才能由消極的義務范疇進入積極義務范疇。
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何時終結問題,理論上也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締約過失責任至合同成立時歸于消滅;另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導致合同不成立或效力否定的法定事由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的締約階段或者成立之后的效力確定階段,都可以適用締約過失責任。即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于合同生效時終止。筆者同意前一種觀點。因為只有合同成立之前,方稱為締約階段,符合締約過失責任的本意。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因一方的欺詐導致合同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都應當由有欺詐的一方負締約過失責任。
2.一方違反其依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先合同義務。締約過失責任是違反義務的法律后果。這種義務不是合同義務,而是先合同義務。所謂先合同義務,又稱先契約義務,是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依誠實信用原則所應承擔的必要的注意義務。在當事人為締約而進行磋商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已由一般的業務關系變成了具有特定信賴成分的特殊聯系關系。這種關系雖不以給付為內容,但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應負有相互協力、通知、說明、照顧、保護等附隨義務。大多數學者贊成將誠實信用說作為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基礎。各國立法亦大多予以肯定。如以色列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在締約時應依誠信和習慣為之。”德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意思表示無效或撤銷時,表意人相信其意思表示有效而受損害的相對人或第三人,負賠償責任?!薄逗贤ā返谒氖l也明確規定“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應該說,依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先合同義務,是締約過失責任的本質所在。
3.造成另一方信賴利益損失。根據“無損失,無責任”原則,締約過失責任也必須有損失,此種損失應為信賴利益的損失。在大陸法中,信賴利益又稱為消極利益或消極的契約利益,是指因信賴無效的法律行為為有效所受的損害。王利明先生認為,“締約過失責任所說的信賴利益,就是指一方基于其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信賴利益的損失,是指因另一方的締約過失行為而使合同不能成立或無效,導致信賴人所支付的各種費用和其他損失不能得到彌補。”通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僅限于信賴利益,而非固有利益或履行利益。此乃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及合同責任的又一區別。固有利益又稱維持利益,是指違反保護義務,侵害相對人身體健康或所有權,受害人于健康或所有權所受的一切損害。履行利益賠償的結果,是使當事人達到合同完全履行的狀態,損害履行利益只能通過合同責任加以解決。如果將損害固有利益和履行利益也通過締約過失責任加以解決,則將混淆其與侵權責任和合同責任的界線,不利于建立和諧的責任體系。
五、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
對于這一點,有兩種觀點。王利明先生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盡管締約過失責任在現行法中已得到確認,但附隨義務畢竟不是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而只是法官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所解釋出來的義務。所以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應當有嚴格的限定它只能在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難以適用的情況下才能適用。也有學者認為由于締約過失責任僅產生于合同磋商過程中,只存在對一方信賴利益的損害,故締約過失責任僅僅尋求一種補償性的救濟。筆者以為這兩種觀點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都比較可取。
參考文獻:
[1]馬新彥:信賴與信賴利益考[J].法律科學,2000(3)
[2](美)L.L.富勒著,韓世遠譯.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A].債法論文選萃[C].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267
[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5)[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67.2005.181
[4](美)L.L.富勒著,韓世遠譯.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A].債法論文選萃[C].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