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信用卡行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信用卡的貸款余額從1968年的20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260億美元。然而信用卡定價卻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雖然市場利率不斷下降,但信用卡利率始終維持在18%~23%的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后,信用卡利率出現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共存且逐年下降的趨勢,2003年5月曾低至12.12%。目前,我國的信用卡日貸款利率為萬分之五,名義APR高達18.25%,與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情形相似,不同之處在于我國的利率因管制而形成。那么美國20世紀80年代粘性利率的定價機制能否解釋我國現行信用卡利率成因、20世紀90年代逐年下降的靈活利率定價對我國又有哪些啟示呢?
一、20世紀年80代信用卡粘性利率的形成機制
20世紀80年代美國信用卡市場上有4000多家發卡公司,1987年信用卡收入達到375億美元,是銀行一般業務收入的3倍~5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信用卡利率決定于邊際籌資成本和信用風險,同時受到消費者對其需求的影響。但是20世紀80年代盡管籌資成本在6%~15%之間不斷變化,卻未對信用卡利率有明顯作用,消費者需求對其也不具有完全彈性。結合國外學者的研究,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和轉換成本及其影響下的發卡商逆向選擇,導致信用卡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是形成粘性利率的主要原因。
1.搜尋成本引致發卡商逆向選擇。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其搜尋成本不同,對發卡商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低風險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負債很快能夠付清,所以對利率的高低并不敏感,很少產生搜尋行為;而擁有高貸款余額的持卡人對利率敏感卻有著較高風險,搜尋成本比較高。發卡商如果單獨降低利率,吸引到的是那些高風險低收益的客戶,此時發卡商的逆向選擇是,放棄以降低利率作為競爭的手段,寧愿維持較高的粘性利率。
2.轉換成本引致發卡商逆向選擇。一方面那些信用等級較高、風險較低的借款人在與這家銀行的接觸中積累了良好的信用記錄而可以獲得更高的信用額度,這時如果轉換新發卡商,雖然可以獲得更為優惠的利率,但信用額度也往往較低,因此這類持卡人轉換成本很高、對利率不敏感。另一方面,擁有較高未償余額的客戶申請新卡受到拒絕的可能性比較高,他們面臨著較高的轉換成本。這樣發卡商降低利率吸引到的是低信用等級、貸款余額較少的客戶,導致了逆向選擇的發生。
二、20世紀90年代信用卡靈活利率的定價模式
由于競爭的不斷加劇,1993年花旗銀行率先宣布對信用卡的新申請者和現有客戶提供15.4%的利率,隨后其他發卡機構如大通、ATT等也先后宣布降息,此后信用卡利率一直在14%~16%之間變化。雖然信用卡利率的變化還要受到邊際籌資成本—基礎利率的影響,但20世紀90年代后,兩者的差幅一直在減少,2001年~2005年出現調整的反彈后又繼續下降,利率由粘性走向更為靈活的定價模式。通過對國外文獻的研究,本文認為美國20世紀90年代靈活利率的制定有以下三個原因。
1.定價披露的進一步強化使消費者更易于對利率的獲取和對比。1988年國會和管理委員會對1968年的誠實貸款法做了進一步調整,通過了公平信貸和收費公示法案,要求發卡人披露利率、年費、免息期等一攬子定價方案以便于申請者理解并作出對比。2000年管理委員會對該法案再次作出調整,要求發卡商以確定形式在申請表上標注消費APR以及余額轉存費等細節。對定價的詳細披露方便了消費者獲得利率價格并進行對比,使得利率定價受到了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
2.信用卡市場競爭因素。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用卡評分技術得到不斷完善,市場營銷手段更為豐富(如e-mail,直郵,電話營銷等)。這樣發卡商的成本風險不斷降低,而市場開拓步伐加快,加上市場準入難度也不斷降低,最終導致信用卡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發卡商不得不放棄較高的利率定價。
3.消費者搜尋成本和轉換成本降低。靈活的信息獲取渠道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搜尋成本,產品功能的不斷豐富,如余額轉存和年費的取消也使得轉換成本大為下降。發卡商不得不通過增加聯名商戶和改善服務質量等方式來保持客戶忠誠度,然而消費者更為關注信用卡利率。1992年到2005年,美國信用卡循環賬戶的平均利率從17.4%下降到12.51%,粘性利率走向了靈活的變動利率。
三、對我國信用卡利率形成機制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信用卡透支利率和滯納金等主要的利率價格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制定。信用卡的發展從市場競爭來看,2006年我國發卡機構數約為250家,前五位市場份額為80%,在信用卡透支額上少數幾家銀行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信用卡市場處于寡頭壟斷時期。從消費者行為看,我國信用卡行業雖然分享了信息技術和先進促銷理念帶來的搜尋成本的降低,但由于信用卡產品缺乏創新,沒有余額轉存等服務的提供,轉換成本還較高。此外我國銀行風險識別指標體系建設不足,社會信用評估體系尚不完善。因此,在這樣一個市場競爭不充分、消費市場不成熟、征信制度不完備的時期,現行的利率定價機制是理性的。
根據美國的發展經驗和對我國現狀的分析,可以預見隨著我國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我國未來終將形成靈活的利率定價機制,然而不能一蹴而就,信用卡的發展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利率保持較高水平,且受到一定管制,隨著信用評級體系的完善,利率將逐漸降低。第二階段,銀行的定價水平提高,同時堅持產品創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致利率平均水平下降。第三階段,信用卡市場進一步細分,靈活利率定價最終產生。
參考文獻:
[1]周瓊:美國銀行卡定價的演變[J].中國信用卡,2007(7),53~56
[2]孫會琴:顧客轉換成本與信用卡定價研究——基于銀行市場結構[J].金融經濟, 2007(8),69~70
[3]賀強杜惠芬李磊寧: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拓展及創新趨勢研究[M].第一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