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地震,幾萬鮮活的生命在瞬間消失,幾百萬人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在這也許很多人看到無助的時候,企業界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為災區獻上了自己的愛心,勇于承擔了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然而,也存在一些不愿、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的一些企業。本文從何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地震中彰顯的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在以后的發展中,企業怎么做去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讓大家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有所了解,同時也為企業更好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企業 社會責任 承擔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的不同定義
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不同的機構給予了不同的定義,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不同的看法:
世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認為,企業將對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將與員工、他們的家庭、當地社區以及整個社會合作來改善生活質量的承諾。
非營利組織組織BSR(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則把CSR定義為“一家企業以一種能夠滿足或超越社會對他們的道德、法律、商業和公眾期望的方式經營”。這個定義包含了與“道德價值觀、法律要求以及對大眾、社區和環境的尊重”相關的商業決策。
吉斯·戴維斯和羅伯特·布羅姆斯特朗的定義:CSR是決策者在考慮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有義務采取措施保護和改善社會福利。 這里明確指出了社會責任的積極方面是對社會福利的重視, 但是仍然過于籠統。
約瑟夫·麥奎爾的定義:CSR主張公司不僅有著經濟和法律方面的義務,還承擔有其他社會責任。這里指出了公司在經濟和法律方面的義務是首要的,但是忽視了其他義務。
埃德溫·愛潑斯坦的定義:CSR與企業在特定問題方面的決策結果有關, 決策的結果應對利益相關者有利而非有害;CSR主要關注行為結果的正確性。這一定義明確關注企業行為和企業產出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
國內學者對社會責任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有的學者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 有的學者認為企業的責任遠不止于此,其責任應該是多元化的。在本文中,我們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在特定的經濟發展的背景條件下,根據社會的道德準則,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諾而作出的重大行動。
二、汶川地震中,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表達
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震感瞬間傳遍全球。千萬條生命的悲劇,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了不同企業對社會責任理解的差異。大多數企業向災區民眾伸出救援之手,捐助現金、物品一時間,我們中華兒女的團結精神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于是,我們也由衷地感覺到中國企業的進步、在利他思想上的超越;也反映了國內的企業不僅在做好目前工作的同時也在追求卓越、注重長遠;他們再也不是簡單的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白白地付出企業的資源,是一種浪費,得到的只是一點兒知名度而已。他們堅決地體會到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是實現各種經營目標和企業使命的機會和途徑,可以在自利的同時也利他,他們希望通過公益事業的拓展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
然而,也有一些企業由于一時的疏忽或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因此在這場救災中大大受創,不得不對企業界敲響了警鐘。“王石事件”就是一個典型。
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企業領袖的王石,在5月15日發表博文稱,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應成為負擔。萬科對集團內部慈善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為負擔。 此話一出,隨即被網友選為“國內鐵公雞老總排行榜”榜首,并被冠以“王十”、“王10元”等綽號。
5月22日,王石接受媒體采訪時正式公開表達歉意。王石稱,自己的原意是“不提倡攀比”,但這“顯然損傷了網友的賑災熱情”。 但損失已經造成。6月2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08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指萬科受“捐款門”事件影響,品牌價值比去年縮水12.31億元。
王石事件給眾多企業家一個這樣的警示:作為企業家,時時刻刻要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民眾的情感,時時刻刻要注意責任與良心的對照。而且,當人們認為其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時而又不承擔,對公眾情感的傷害將是對自己的懲罰。勇于的承擔責任將使企業最終能樹立良好的形象,最終能夠獲得社會的敬重,為自己的發展開創更大的空間。最終也會由于自己品牌形象的提升促進銷售額和市場額的增長。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如何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三、面向未來,企業如何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
一個世紀以前,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在《財富的福音》里這樣寫道:“富人應該為他的無窮財富而感激。在有生之年,當他們支配這筆財富時,應該多做一些捐贈活動,這樣,社會上的其他人就可以長期從中獲益,而他們自身的生命價值也會因此而得到升華。”同樣,對于企業來講,在為社會捐贈的同時會使自己的企業的地位提升,整體的品牌價值得到提高。由此,企業應該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將社會責任的承擔看作是一種戰略選擇而不是義務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對于應該選擇是否做慈善工作或者是社會公益,公司往往覺得是為了面子好看而做好事。不是為了做好事而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越來越意識到做好事可以使自己做得更好。這也好比我們從事有規律的體育活動一樣,那么我們就會有更好的形象、更好的感覺、更大的貢獻、更長的壽命。很多人也同樣認為,企業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有著同樣的潛在利益。企業的這種參與,還會讓員工、客戶、股東以及董事會成員產生更好的感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參與對企業的品牌和財務結果及整個社會都有更大的貢獻。而且有些人認為,在社會責任方面名聲顯赫的企業,實際上會擁有更長的壽命。
2.實施創新策略:公益事業關聯營銷
公益事業關聯營銷即是基于產品的銷售為公益事業作出貢獻。企業事先聲明,企業將在其營業收入的一定比例上為某項公益事業捐款。這種做法其實在國外的企業已經和普遍,在他們實施這項政策后,為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潛在的企業利益、吸引新客戶、為公益事業籌到了款項,而且增加了產品的銷售額,強化了其品牌的認同感。典型的例子是“雅芳乳腺癌”圣戰,1992年創辦于英國,1993年在美國啟動,在其經營的10年中,雅芳公司的“粉紅絲帶”產品系列包括口紅、筆、杯子、蠟燭、填充玩具熊、化妝盒、雨傘以及“圣戰之心”胸針。捐獻給乳腺癌防止事業的凈收入(扣除商品成本),占購買價格的50%~83%。大多數商品價格較低,都不超過7美元;每件商品都用禮盒包裝,內附一本名為“乳房保健指南”的小冊子。自1993年以來,僅在美國的60萬獨立的雅芳銷售代表,就已經從“粉紅絲帶”產品的銷售中創造了5500多萬美元。在全球范圍內募集到的資金總額超過3億美元。 既籌到了善款,增加了銷售額,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廣大女性宣傳了關于乳腺癌的知識,讓大家了解和預防他,在這其中所蘊涵的社會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這種情況下,有那一位女性不青睞于雅芳的產品呢?同樣的在我們今年的5.12汶川地震中,當企業紛紛捐款之后,大家都對此有了自己的看法,當我們在公車上的時候,或者在商場,經常會聽到有人會這樣說:“以后不要買***的手機了,我們每次都買它的,看它的牌子好,那么有勢力的公司,捐了一點錢,我們以后都不要支持它了……”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大眾對與企業的期望就是基于其經濟勢力而提出的一些期望值,一旦失望,企業的公信力立即下降,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3.對公益事業做出直接的貢獻
“你們的廣告令人討厭。廣告中的桑尼令人作嘔。看了她的廣告后我們曾經發誓,寧可睡在水泥地上也不買你們的床墊。但最終我們還是來了,因為你們在社區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還成為了你們的顧客,因為我們在你們的商店里享受到了一流的服務。”
——寫給美國睡眠之鄉公司
首席執行官桑尼.科比.庫克(Sunny Kobe Cook)的意見卡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做慈善工作所能給企業來的巨大收益,由不喜歡、不接受到接受、喜歡并購買,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公眾觀念的轉變關鍵是企業的公益工作。在這里,也許我們的國內企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布施(施舍)是種子,貧困者是土地,以同情心施舍貧困者時,就是把種子種在了土地之中,既充實了自己的心靈,同時又得到了上百倍甚至還要多的收成。商道亦如宗教,它最終成就的是那些敢于奉獻而不圖回報的人,最終懲罰的那些貪吝無德的人。一些企業旨在救人、不在求利的結果卻是利潤滾滾。這就是博弈論中的“策略的高尚”。心理學亦告訴我們,當你為他人無私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時,他們會想到回報你。請記住這個看似矛盾的“不二”法則:你對利益關注的越少,你的利益會越大。
參考文獻:
[1]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ttp://www.wbcsd.ch/templates/Template WBCSD1/layout.asp?type=pMenuId(accessed March 25,2004)
[2]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roduction ,”http://www.bsr.org/BSRResources/WhitePaperDetail.cfm?DocumentID=48809(accessed March 25 ,2004)
[3]阿奇·B·卡羅爾, 安·K·巴克霍爾茨.企業與社會: 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 23
[4]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南希.李(Nancy Lee).企業的社會責任:通過公益事業拓展更多的商業機會[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
[5]廖潔:法制周報-e法網.http://news.QQ.com,2008年06月15日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