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汽車產業利好頻傳,先是在國家投資4萬億拉動內需的政策下,通過汽車產業發展擴大內需,成為增加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接著國務院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對汽車行業已起到了提振作用。從整體來看,目前乘用車市場形勢很好,有不少因素促使全年形勢相比去年變得稍微樂觀。
一是油價大幅度下降和免收養路費使汽車的使用成本降低了將近20%,它實實在在降低了消費者的養車成本,使過去有錢買車、但感覺汽車使用費用太高的一部分潛在客戶心理障礙消除了,下定決心買車,這對提高消費者購買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購置稅優惠政策幾乎惠及了市場上所售的半數車型,1月20日之后的11天內,乘用車上牌量是前面20天的兩倍多;廣州本田、東風日產、上海通用等廠家均創月度新紀錄,其中1.6L以下排量占了2/3,甚至許多經銷店都出現了斷貨現象。這一跡象充分表明,汽車新政對市場回暖產生明顯疊加效應,有利地促進了汽車的生產和銷售。
三是隨后出臺的有關細則,比如落實開展汽車下鄉、加快老舊汽車更新、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力度等,都將極大促進汽車銷量增長。尤其是3月1日開始實施的微客下鄉政策,同時享受購置稅和價格補貼的優惠政策,可謂雙重利好。由于到年底這個政策就將結束,真正的銷售高峰可能出現在四季度。
四是幾大利好政策的出臺使自主品牌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將促進我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振興規劃的實施將促進小排量、經濟型車的需求,促進二三級市場的發育成長。隨著中國大形勢的改變,刺激消費、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會有一波新的經濟型轎車消費熱潮,這就是自主品牌的商機。
但是,對于今年的汽車市場應該有足夠的估計。去年僅僅是金融風暴的開端,真正的影響可能會在今年產生,增速放緩也可能會持續到今年。由于目前整體經濟環境未得到明顯改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出口的GDP貢獻和就業帶動等效應失去,因此內需的責任重大。
而內需是靠全盤經濟的較好增長才能拉動的,單獨拉動內需的難度較大,因此,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會很艱難。目前預測是1季度有6.6%的增長,后面幾個季度的增長必須回升到去年初的水平才能確保經濟8%的增長。在此情況下,上半年車市仍然有減速的可能,
中國車市從歷史上有經驗教訓,第一個情況就是2004年,車市增速從20%多下降到14%,但是2005年又下降到了12%,所以去年的減速下來后,今年應該還有一個速度繼續下降的慣性。
根據傳統,2、3月為淡季,2月份的走勢比1月份更為關鍵,因為春節之后的市場將逐漸恢復常態,接下來可能還會有種種意料不到的困難。2月份車市的終端顯示,車市乍暖還寒,持幣待購還在繼續,加上危機的持續影響,購買力下降帶給汽車消費市場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汽車市場很脆弱,這個春寒似乎會比往年更強些。
此外,今年仍有不少因素阻礙車市走高,比如汽車消費信貸門檻高、手續繁、利率高;還有一些地方性政策的障礙,如上海的汽車牌照拍賣政策、廣州及其他一些城市不給排量1L以下的汽車上牌的規定、一些地方停車收費價格上漲快等。針對這些問題都應該及早進行解決,以促進車市健康發展。
通過上述綜合分析,今年汽車市場一定會有增長,但是這個增長是金字塔形狀的。小排量、經濟型車以前是萎縮的,今年將會有所擴大,越低端的車增長越快。預計今年車市的增幅會比去年增加2%-3%,其中乘用車市場的增幅肯定會高于7%,大約會出現8%-10%的增幅。
盡管由于尚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加之利好政策的影響逐步弱化以后,市場還可能出現波動,但是總體來講,車市比原來的預測肯定要樂觀,我國汽車市場的剛性需求強勁決定了今年車市的發展趨勢明顯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