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效果有限 重在長遠效益
為了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財政部與科技部1月下旬發出《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在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并明確中央財政將對購置新能源汽車給予一次性補助。
據了解,13個試點城市為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大連、杭州、濟南、武漢、深圳、合肥、長沙、昆明、南昌。這些城市將主要在公交、出租車、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試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補助標準主要依據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與同類傳統汽車的基礎差價,并適當考慮規模效應、技術進步等因素確定,其中購車補貼標準最高的為最大電功率比是50%以上的燃料電池公交客車,每輛車可獲60萬元的推廣補助。
在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中,混合動力汽車按照節油率分為五檔補貼標準,最高每輛車補貼5萬元;純電動汽車每輛可補貼6萬元;燃料電池汽車每輛補貼25萬元。
新能源車戰略的推出表明了國家將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并通過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新能源車的方法,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并最終將其普及到所有相關交通汽車領域的目的。
就世界范圍來看,盡管中國的汽車業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暫無明顯優勢,但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與世界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如果相關政策措施有力,加上國民意識的逐漸轉變,或許,中國的汽車業能在新能源領域闖出另一片天地。
事實上,新能源車在中國的普及推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準備尚不充足,此次推出的新能源車戰略,更多的是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為中國的汽車業喚起了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該戰略也僅僅起到了標桿的作用。
這就好像是在一片荒原上樹起了一個指路牌,行人已經知道了大體的前進方向,但腳下的路還沒有修好,需要眾人合力鋪好通往目的地的道路,終將才能大功告成。所以,中國在新能源車領域要做的就是如何修好這條“路”。
正如業內專家所說的那樣,新能源車戰略短期之內對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果尚不明顯,其起到的更是一種長期的效應。
企業做好長遠準備
對于此次新能源汽車補貼細則的明確,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新能源汽車成本較高,而且目前的補貼主要針對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對普通消費者沒有直接的利好,因此對國內汽車市場的短期影響相當有限,但給所有研發新能源車的企業指明了方向,對于汽車市場長期發展是一個相當大的利好。
可以說,新能源車戰略公布后,已經給部分國內車企注入了一針興奮劑。據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底,國內至少已經有30家客車企業涉足到了新能源研發領域;而轎車方面,6大汽車集團以及奇瑞、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車企都積極投入到了研發新能源車的工作中,上汽集團更是在去年投資20億元成立了上汽捷能公司,專門研發新能源車。幾家自主品牌也紛紛上馬新能源項目,希望在新能源領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福田汽車更是表示了對新政策的歡迎,福田汽車黨委副書記趙景光表示,“福田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方面還是比較領先的。”前不久,科技部和北京市授予福田汽車“北京新能源汽車設計制造產業基地”。事實上,福田對新能源汽車早就有所規劃,在汽車產業振興規劃獲通過后,福田就將對新能源汽車的規劃進行相應調整,重新審視修訂。福田對新能源汽車的規劃要與國家產業政策對接,以后會提速研發全系列的新能源車型。
新政難惠個人
“有一位消費者來電話詢問奇瑞新出的一款電動車,市場售價7萬元,如果按照消費者購買電動車補貼6萬元來算,最終售價才1萬元。但這條消息并不準確,而且補助的對象也僅限公共服務領域。經過銷售人員的解釋后,有意購買者頗為遺憾。”北京中瑞辰4S店銷售總監盧偉向記者說了這件銷售“趣事”。
就此,業內人士指出此次購買新能源車的補助并不對個人消費者給予直接補貼,《通知》沒有明確像減免購置稅這樣的政策來鼓勵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此外,新能源車居高不下的價格也將普通個人消費者拒之門外。一位正在看車的消費者告訴記者,他沒有考慮過要購買新能源車,因為配置相似的車型,新能源車的價格要比普通汽車的價格貴上一倍,如果再沒有針對個人消費者的政策補貼,他很難會青睞新能源車。
比亞迪汽車公關部的相關人士表示,去年12月,比亞迪雙模電動車F3DM正式投放市場,但高于原型車近一倍的價格,成為其走入中國普通家庭的最大阻礙。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個人用戶而言,買電動車的時機尚不成熟,主要是使用成本上節省的費用并不明顯。而對于公共服務用戶,每年行駛10萬公里以上,節約的費用則相對明顯得多。所以,現在主要市場仍局限于政府和集團采購。
對新能源車的補助將促使人們的購買欲望轉化成實際的購買能力,促進整個新能源車的商業化進程。國家明確表示支持新能源車發展后,應加大力度引導消費者更加關注新能源車,這樣消費者才能進一步了解和接受電動車。
配套設施尚待完善
實際上,新能源車尚不能得到快速發展,不僅僅是因為與傳統汽車存在巨大的價格差異,各地區缺乏配套服務設施也困擾著新能源車的發展。比如,充電站的缺乏,電動車上牌難都是制約新能源車發展的瓶頸。
這也是關注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看多買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是新能源車的產業化推廣走在前列的福田汽車,其購買對象也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系統。比亞迪方面也表示,目前并不接受個人用戶的預訂,購買的用戶還只局限于集團用戶。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選定這13個城市作為試點推廣城市,因為其自身設施比較完善,公共交通設施齊全,維護方便,今年先從試點城市做起,之后如何推廣將根據試點情況決定。中央財政重點對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地方財政重點對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及維護保養給予補助。
看來,地方政府在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維護上仍然有許多功課要做,新能源車的事業需要用耐心和不斷的努力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