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一個審議通過汽車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足見政府對汽車業的重視程度。而推進汽車業重組僅次于排在首位的救市政策,說明重組在此次汽車產業調整振興中的重要性。
大勢所趨 重組最佳時機
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中,全球汽車業成為重災區。當然,當不少車企已經陷入破產的境地時,卻也正是強者重組并購的良機。廣汽集團董事長張房有說:“越是行業低潮期,越是企業兼并重組的良機?!?/p>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國家政策第一次提出鼓勵國內汽車企業重組。兩年前國家出臺有關汽車行業的規劃,就基本上明確了要鼓勵重組,以此改善國內汽車生產商多而不強的局面。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目前中國有130多家汽車整車廠,截至2008年,銷量排前10名的廠家總計銷售780萬輛,占全國總銷量的83%,還有120多家的銷量只占17%,平均每家的銷量只有1萬多輛,120多家中,有10家在2007年、2008年的銷量為零。
近年來,汽車業一直被國家列入發展過熱行業。在大小企業遍地生根,普遍生存能力偏弱的事實下,產業重組是化解危機、提升實力、避免重復建設的有效措施。
其實,自2007年上南合并以來,業內也傳出不少汽車企業即將聯合重組的風聲:東風與哈飛、廣汽與華晨、北汽與黃海汽車、北汽與福汽甚至一汽與長安的重組傳聞始終不絕于耳,但到目前為止,都未有實質性進展。政府和汽車企業高層希望能按市場規律進行的重組,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誰在阻礙兼并重組
先做一個假設,如果廣汽和華晨可以實現合并,華晨的自主發動機和變速器技術,無疑是廣汽發展自主品牌的寶貴資源,而華晨也可以利用廣汽雄厚的資金優勢,獲得更多自主研發資金,實現滾動發展;如果東風兼并了哈飛,雙方可以在產品、采購、地理位置、營銷網絡等方面形成互補。
即便如此,廣汽與華晨、東風與哈飛的重組依然沒能實現。這讓人不禁要問一句:中國的汽車企業兼并重組為何就那么難,到底是誰在阻礙汽車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而這中間又存在怎樣的利益糾葛呢?
眾所周知,汽車制造是中國地方政府保證GDP增長、解決就業、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平臺,少數地方政府甚至不惜低價賣地吸引外地汽車企業投資。因此,大多不愿意讓當地的汽車企業,哪怕是虧損企業被外地企業集團兼并。再加上過去數年對國內汽車企業來說,一直處于黃金發展期,即便生產沒有規模,小日子也能過,基本上沒有為了生存被重組的意愿。
問題是,現在的中國車市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時期,車企如果再各自為戰,中國的汽車產業如何做大做強?
政府創新手段 加速重組進程
“國內汽車產業的兼并重組勢在必行。中國汽車產業一直存在結構性弊病,‘市場之手’一直沒有起到足夠的引導兼并重組的作用?!币总嚰瘓F高級副總裁吳迎秋表示,“目前市場出現銷量下滑的危機,為加速改變國內汽車散、亂、低、慢的結構性問題提供了機遇,政府在這個時候插手,能有力推進產業兼并重組合理有效進行?!?/p>
雖然國際上的并購鮮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各個國內汽車資源的整合一般都比較成功。如20世紀末韓國現代并購起亞的成功,1976年標致與雪鐵龍的聯姻,菲亞特先后整合并且統一了意大利的汽車產業;國內的上南合作就是成功的案例,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能磨滅。
當然,業內人士認為,兼并重組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畢竟企業兼并重組不僅需要雙方各有所需,而且在地方利益上也要有所犧牲,因此政府適當地干預或許會事半功倍。
但是,過去政府干預以行政手段為主,效果甚微。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果政府能更多地運用金融手段、市場管理手段,將加速重組進程。
專家之聲
政府推動力度還很不夠
原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總經理 陳祖濤
中央出臺的《細則》提出的目標是規模企業的數量由14家縮減到10家以內,但是力度還很不夠,我認為那些產量低、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整車企業包括零部件企業都應該納入兼并的范圍。
相比較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日本剩下不到10個,美國只有3個,歐洲的數量也不多,我們做得還很不夠。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從起步到現在也有50多年了,兼并重組的進程仍然十分緩慢,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保護主義。
中央曾多次發文鼓勵汽車產業做大做強,但在地方卻得不到有效執行。這次《細則》的出臺,能否得到真正貫徹還有待觀察。這次中央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加上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這給兼并重組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促成企業重組兼并的關鍵是利益的分配,不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的枷鎖,恐怕結果不會很樂觀。但打破地方保護需要長期的努力,在此過程中政府應該鼓勵自主創新、支持新技術的研發。

兼并重組關鍵在于企業實踐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秘書長 滕伯樂
對于“企業兼并重組只有聲音,沒有動作”的說法,我一直是不認同的。這些年來國家對于兼并重組一直有規劃,只不過步伐稍慢了點而已。
企業兼并重組的結構調整,涉及產品、開發、人才、管理、戰略營銷(市場)、服務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融合,要找準切入點,優勢互補,資源利用,合作共贏。
除了自身因素之外,企業和產品都離不開市場,適應和滿足市場要求以及戰略布局,成為企業兼并重組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各級政府的有力扶持,成為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的一個重要支撐。
前不久,汽車產業振興計劃制定、“汽車下鄉”政策出臺,無疑是利國利民、意義深遠的戰略舉措。要做好這件事情,單個企業的努力,可能會導致新一輪的分散、重復。如果從兼并重組的結構調整來考量實施,就有可能期待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
企業兼并重組的結構調整,最重要的目標是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和保護自主知識產權,還有資源有效利用,充分發揮和發展戰略布局,都將會推進做強做大企業集團,為參與國際競爭作出新的貢獻。
“分散突圍”機會更大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付于武
從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長期趨勢來看,要解決汽車行業“散、亂、差”問題,兼并重組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但是首先要明確的是,兼并重組必須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政府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我個人是非常反對政府“拉郎配”的。
全球金融危機蔓延,中國的汽車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與兼并重組相比,強身健體、苦練內功就顯得更加重要一點,只有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去兼并別人,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自然就只能被別人兼并了。
很多人認為目前的金融危機導致的汽車企業兩級分化讓兼并重組變得更容易了一些。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兼并重組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其中涉及到各種復雜的問題。兼并重組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共贏,但低質量的“兼并重組”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看來,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分散突圍”可能是一種更好的方式,獲得成功的機會更大。
大規模兼并重組時代不會到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趙英
兼并重組前幾年一直炒得沸沸揚揚,現在提出可謂是正當其時?,F在國內汽車企業產能過剩、整體局面散亂無序,又趕上金融危機,改變國內汽車市場格局成了當務之急,而途徑就是兼并重組。
但兼并重組并不會因為政策的出臺就“一窩蜂”地出現,因為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沒有完全飽和,而且這個市場巨大,太過復雜,由少數人來壟斷是不可能的,這給小型企業留下了發展空隙,所以說大規模兼并重組時代的到來還不成熟。
另外,要想順利的調整汽車市場格局還需要市場的內部力量發揮作用,而政府只是幫忙去除過程中的阻礙。
近幾年很多企業的兼并重組過程步履維艱,其中地方政府的“庇護傘”可以說是一個最大的阻礙。只有政府在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上加大力度,兼并重組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加順風順水。
(劉強 周露露 張旭 高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