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五四”九十周年,《散文世界》將沐浴在燦爛的光輝中,接受精神的洗禮。
四月,春光閃閃,這絢麗的花兒為誰開放?你可嗅到了芳香?你可飽嘗凍土的消融,體味大地的騷動?
一切關注《散文世界》的朋友,我們都是奮斗在理想國里的同胞,血肉相連,血脈相通,我們都在抗拒著、前進著,甚至掙扎著、血淚相和流……
《散文世界》真誠地歡迎你們,你們的信任,是一縷溫馨的心香,縈繞在我們的頭頂!我們可回贈你們什么?其實創造的力量向來是因緣相聚,團結就是力量。
期盼種子發芽,綠樹成蔭,浪子歸家,是需要土壤、雨露陽光和強勁向心力的。
魯迅先生說中國是一個大染缸,誰也躲不過,必會被染成漆黑。話說的是絕對了點,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能清濁混談,清濁難分。
至少,創造大氣候是一種氣魄,是一種精神。污水可以排污,辦刊也可培養品性。
戰士在前面沖鋒陷陣,披荊斬棘,后方還要有敢于冒著槍林彈雨,送水、送糧的同樣可以稱為勇士的人。
《散文世界》希望他的親朋好友都是勇士!
叛徒防不勝防,但充滿希望的戰斗總比心懷冷氣,分心散力的妥協要有意義得多。
不與人傾心交流,怎可稱為知音?
傅雷先生在《巨人三傳》的譯者序中說:“不經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煉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茍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
傅雷先生的這一信念,是由于貝多芬的啟示。
在今天,這一信念,也可說是“五四”的啟示。
“五四”創造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了真正的精神資源,那就是只有推翻舊的,才能開始新的建設。“立人”重于一切,沒有健全的個人,國家將會成為沙邦,群體將會淪為概念。
有了健全的個性,我們才能自治、自強、獨立承擔,獨自創造!
散文因個性而獨放異彩,藝術因個性而雄步天下!
個性亡,則藝術亡。
“五四”文學,是生氣勃勃,富于肉體氣息和精神追求的,是“人”的文學,可以和魏晉、漢唐風度相媲美,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
“五四”文學,以陳獨秀的雜文,魯迅的小說、散文、雜文,聞一多的詩歌、隨筆,郁達夫的散文為最高成就,彰顯后世。
郭沫若自認為:“魯迅的韌,聞一多的剛,郁達夫的卑己自牧,是文壇的三絕”(《再談郁達夫》)。他們生命的健旺,自我意識的覺醒,批判的鋒芒,情感的濃郁,愛憎的分明都是罕見的。真誠是其底色,社會的黑暗和個性的鮮明無不映現其上,力到深處,可排山倒海。
尤為可貴的是,只要貧窮、日常的煩慮,沉重與愚蠢的勞作,壓在我們身上,無益地消耗著精力,彼此隔離之時,我們要在他們周圍集合一般為了善而受苦的偉大心靈,甚至求助他們,克服惰性,增強勇氣,得到鼓勵。
起來,親愛的朋友!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創造,同風雨,共患難,做最知心的朋友!
疲憊時,我們相互交流;失意時,我們互換心聲。
創造是艱難的,但創造的歡樂是無比美好,令人向往的。
請聽詩人席勒的聲音:
歡樂女神,圣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耀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的光輝照耀下面人們團結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