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組長:李唐超
課題組組員:符展,倫祖煒,郭紅蕾
摘 要: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各地方、各部門都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積極響應。作為中央銀行,如何指導各金融機構改善金融服務,支持新農村建設,成為首要問題。2008年初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谥行闹幸詣摻ㄞr戶信用檔案為突破口,在海南省全面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初步形成了海南省縣域地區以信用促發展的良好局面,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農村信用體系;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1-0080-03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方針。當前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農民和涉農企業貸款難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整體服務水平尚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因此,必須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加快構建新型的農村信用體系。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增強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同時,新農村建設所實現的農村社會進步,對于農村信用體系的完善也可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海南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進展情況
為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谥行闹杏?008年開始啟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制定了海南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開展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創建農戶和鄉鎮企業信用檔案、擬定農戶信用評分指標體系、組織農戶信用評分試評等工作。通過打造兩個保障平臺(系統保障平臺和宣傳保障平臺),構建兩套信用檔案(農戶信用檔案和鄉鎮企業信用檔案),完善兩套評價體系(農戶信用評分體系和中小企業資信評級體系),初步建立了以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農戶信用檔案、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鄉鎮企業信用檔案相互聯動的海南省農村信用體系,為進一步加大金融對三農的服務力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截至2008年9月底,全省累計組織對農村信用宣傳359次,依托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為11710個農戶建立了家庭信用檔案,其中已有6557戶農民獲得信用社貸款,累計貸款金額1.83億元。個別金融機構依托人民銀行的“兩個體系”,建立了符合農民融資需求特點的服務項目,如海南省農村信用社的“農民信用證”貸款項目,就是通過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以“兩個體系”有效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的典型。
二、海南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四大障礙
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需要完備的信用體系作支撐。我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有相當差距,加快完善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信用體系,已成為當前優化和改善海南省農村投融資環境的迫切要求。
1.農村信用基礎薄弱。一是極少數農戶、個體工商戶和鄉鎮企業套取貸款,貸款到手后便采取現金不入戶、與行社不往來的手段,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二是由于20世紀金融機構信貸管理不規范,少部分騙貸、逃貸主體并沒有得到應有懲罰,導致農村中存在“騙貸、逃貸是本事,貸款不還是能力”的不良風氣;三是農村金融機構奉行“顧客為上帝”和“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顧忌到要求客戶提供信用信息會失去存款來源,對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積極性不高。
2.農村信用建設滯后。目前海南省信貸支農的主力軍是農村信用社,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2006年才聯網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與農信社發生信貸關系的農戶信貸數據更新報送存在較長時滯,部分歷史數據因為數據項不全無法登錄征信系統,因此農戶和鄉鎮企業信息尚無法在海南省農村地區實現全采集和全查詢。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制約了支農信貸資金的投放效率,部分農民認為自己不貸款,征信與己無關。[1]
3.農村信用保障機制缺失。司法執行普遍對金融債權依據不力,2004年最高院司法解釋規定:“在民事案件的執行中,對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賣、變賣或者抵債。”另外,《破產法》規定企業破產債務清償中,涉及有抵押、質押的金融債權清算排在勞動債權之后。金融債權得不到法律的充分保護,銀行抵押物形同虛設。同時,個別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對司法工作行政干預,農村金融機構常陷入“贏了官司輸了錢”的窘境。
4.農村信用交易成本高風險大。由于農戶貸款營銷機制落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額小面大”,只能依靠信貸員逐戶調查、逐筆審核,成本高、效率低,造成農戶貸款滿足率下降和信用潛在風險上升;農戶聯保貸款隨著農戶經營規?;?、信貸需求多樣化和資金量增加,明顯不能滿足農村融資和信用社防范信貸風險的需求;鄉鎮企業抵押貸款由于小企業普遍缺少符合條件的足額抵押物,抵押登記中介服務費高,抵貸資產處置費用高、變現率低而推廣困難。
三、海南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六項任務
海南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征信系統為載體,以信用評價為手段,以構建激勵懲戒機制為重點,加大政府組織推動和農村信用宣傳力度,按照“先易后難,穩步推進,改革創新,支農惠農”原則,為海南省農戶和鄉鎮企業普遍創建信用檔案,積極推進信用戶、信用村建設,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擴大農村信貸支持的有效方式,以此促進海南省農村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建設目標是: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海南省信用宣傳、信息征集、信用評價、信貸支持的金融支農惠農框架體系。
1.加快推廣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加快推進海南省農村信用社信貸信息納入人民銀行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實現企業和個人信用數據庫在全省范圍內信貸信息的全采集與查詢服務的全覆蓋,為農村金融機構準確識別借款人身份、充分判斷借款人信用狀況、有效防范信貸風險提供科學、便捷、有效的參考依據,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投放效率,緩解農戶和鄉鎮企業貸款難問題。
2.加快將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向農村地區推進。以人民銀行建設的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庫為基礎,加大針對鄉鎮企業的征信工作力度,加強針對鄉鎮企業的信用基礎建設、信用檔案庫建設、信用管理制度建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失信懲戒機制建設,鼓勵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中加強業務創新,發掘優質鄉鎮企業,加大對鄉鎮企業的信貸支持,緩解鄉鎮企業融資難。[2]
3.建立科學實用的農戶信用檔案。農戶信用檔案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由人民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結合海南省實際共同確定信用檔案指標,涵蓋農戶基本信息、經濟狀況信息、貸款明細信息、擔保明細信息、信用卡信息、特別記錄信息6部分共59項指標,可與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數據庫實現對接。條件成熟的農村金融機構,初期可先補充、完善已發生信貸業務的農戶信用檔案信息,再逐步補充采集未發生信貸業務的農戶信息。
4.建立符合農戶特點的信用評分體系。農戶信用評分體系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要組織農村金融機構編制統一的《農戶信用評分體系》。評分體系是農戶基本信息、資產負債信息、信貸履約信息和家庭成員信息的多維度評價體現,定量為主、定性補充的分析方法,以百分制反映農戶信用狀況。農村金融機構可依據農戶信用檔案所記錄的信息,對已建立信用檔案的農戶信用狀況進行評分定級,農戶信用評分將來向電子化和網絡化方向拓展。
5.構筑獎懲分明的農村信貸管理模式。創新農村信貸管理模式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突破口,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分結果要嵌入農村金融機構信貸審批、風險控制等各個環節。一是與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政策相結合,對信用良好的農戶和鄉鎮企業在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給予優惠;二是與農村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相結合,逐步形成“公司+農戶+征信+信貸”的業務模式;三是與創新農村擔保機制相結合,力爭找到信貸資產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最佳平衡點。
6.建設誠信和諧的農村信用環境: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建設離不開硬平臺支撐和軟文化支持:一是由人民銀行以農戶信用評分結果為基礎,聯合農村金融機構共同開展“信用村”評定,支農再貸款投放向“信用村”傾斜;二是開展鄉鎮企業信用培訓工作,促進鄉鎮企業規范財務制度,提升鄉鎮企業融資能力;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金融基礎知識和信用知識宣傳,提高農民對金融產品和征信服務的認識,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為喚醒和提升農民信用意識的載體,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完善海南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1.以信用文化建設為基點,抓緊建立農村信用建設的長效機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以增強農民的誠信觀念為基礎,強化征信宣傳教育,實現征信宣傳常規化、擴大化。在征信宣傳教育過程中應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征信宣傳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二是征信宣傳與信用戶、信用村建設相結合;三是征信宣傳與推廣征信產品相結合,不斷強化農民的信用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新型的農村信用文明。
2.以法制建設為重點,盡快改善農村信用建設的法律環境。一是由國務院制定《征信管理條例》,并盡快統一不同行業、不分地區的信用信息標準;二是根據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盡快建立失信約束機制,形成銀行、司法、稅務聯手制裁和打擊不守信行為的合力;三是以“行政引導”為切入點,政府帶頭建設“信用政府”,有效傳導信用建設的措施及實施效應,為農村地區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提供法律保障。
3.以基礎建設為落腳點,擴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覆蓋面。一是加快農村信用社并網步伐,普遍建立健全農戶信貸檔案,大力推進非銀行信息采集工作;二是規范農戶信用等級評審和《信用證》制度,加大對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財政支持,不斷完善農村地區投融資的激勵保障體系;三是加強與工商、稅務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逐步擴大《信用報告》的使用范圍,把《信用報告》打造成農民的“信用身份證”。[3]
4.以產權改革為創新點,促進農村信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議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戶承包經營的土地,在所有制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采取發證確權等有效形式,以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作為信用化的突破口,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使農業生產主體對土地不僅有使用權,而且具有處置權、轉讓權,促使農民手中資源能夠轉化為金融部門認可的、可流轉的信用手段?!?/p>
參考文獻:
[1]孫亞,唐友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江蘇省鹽城市農村信用建設的啟示[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2]張瑞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應解決好五個問題[J].中國金融,2008,(15).
[3]郭明奇.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J].經濟師,2002,(10).